[好雷]金马《重返天堂之城》-请带走我逾恒的哀痛

楼主: laoinwin (风簷展书读)   2018-10-28 15:15:02
有幸入选 2018 金马亚洲电影观察团,抢先在影展前观看九部亚洲新导演的作品,并为奈
派克奖 (NETPAC;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 Cinema) 的选评提供一点个人意见,
特此留下一些观后赏析,推广各国新导演作品的同时,也许也可做为大家影展选片的参考

2018 金马影展-奈派克入围作品之一
[泰]《重返天堂之城/Nakorn-Sawan》- 请带走我逾恒的哀痛,昭披耶
承载了虔信者们托付的情感和记忆,昭披耶河的河水在镜头下温缓流淌。沿岸接壤著的那
空沙旺 (Nakorn-Sawan)、这毗邻人间的天堂之城,则如悬浮河畔的蜃楼异象,做为得以
让作者现实生命里的乡愁眷恋,浇灌往虚构创作的寓意幻壤。
《重返天堂之城》影像里的那空沙旺不仅实际存在于作者的记忆和纪实的影像纪录里,也
存在于他据此建构创作的故事和影像中。客观纪录对主观叙事、第一人称对第三人称镜头
、被访者对演出者,还有纪录者对上创作者,这两两概念的对照交织成电影虚实参照、异
中见同的双线,模糊在周庄与蝶之间,简直像是所有作者与创作文本两者相对关系的具体
仿拟,并透过后设拼接在同一个文本脉络来呈现,确是十分大胆的表现形式。
此外,这样的形式也让我想起自己过去在阅读、欣赏作品时的经验 (特别是带有半自传性
质的),常不禁猜想起故事剧情的安排与人物的原形、有多少是连结自导演自身的生命经
验,再经过想像力、喻意埋设和文学技巧,变造成作品中所呈现的样貌,更把这样的循线
推理做为欣赏作品的乐趣之一。
但《重返天堂之城》的形式则几乎是反其道而行,将电影虚构与真实之间的脉络放到台面
上明示铺排、对比,连人物的参照也大方直白地展现,使电影在失去了一些旧有的、美丽
的暧昧明晦的同时,产生出了新的、材料与成品共存的后设趣味。即使自己一时间难评喜
恶多寡,对创意的肯定却至少是无庸置疑的。
Sadness is Temporary. Sorrow is Permanent.
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虽以那空沙旺为名,但在镜头下却似乎从未真正见到城市喧嚷的实体
,或窥得太多存活其中的人间百相,反而让城市凝结在游船远方的岸上,静止在清晨的橡
树园外,或仅仅留在距离温暖家庭核心足够遥远的无关他方。
或许这正是在述说导演心中对那空沙旺的思念其实和我们并无不同。其从不真正在于可触
可见的实体变化,而是对我们所在乎的人们所形成的群体的愁绪与眷恋吧。
意外的是,仔细咀嚼了虚实两线的交错效应后,反倒觉得此手法的目的并不是以发想的原
料来衬托创作的作品,反倒像是以虚构的”新造物”来服务、丰富或延展真实的”旧情感
”。如 Aoey 替 Rose 述说了客观纪录者无法言说的感情,Belle 的开朗自适和对未来的
期望也替 Guitar 展现了掌镜者无法自我揭露的一面。
更有甚者,在虚线里只存在于众人口中缅怀的母亲,回到实线中却无时不被镜头关注著,
真诚袒露那些关怀与爱。还有弥漫在有着黄色窗帘的房间里的、那股人事已非的失落,几
乎像是无声直白地宣示著,这正是离乡多年后归来的“我”,面对变化与失恃的惶然与铭
心。
双线交错手法的成与缺
但即使《重返天堂之城》如此真诚无伪、所揭露的作者情感如何私密坦白,在这创新的混
种私电影的特殊形式和导演经验未足的初尝下,个人感受到《重返天堂之城》传递的情感
与共鸣多少也是受限的。
电影在虚实两线混剪之间的刻意抽离和若即若离的参照呼应,也许达成了避免意图太过刻
意显现的目的,却也造成了情感共鸣与对情节理解可能的断裂。
例如胶树园的参访和河上丧礼的交错混剪,便一时让我找不到两者各元素间的关联与呼应
;还有父亲角色在记录实线的存在描写,也没能让我在创作出来的虚线中找到能够延伸或
更进一步丰富的情感内涵 (或者说至少在个人有限的理解力中是没能寻得其蛛丝马迹的)

是以,当双线结构和参照逻辑或许受限于形式或导演未纯熟的能力而不是那么让人信服时
,影响我对电影观感的,便只在于剧情核心至中作者所揭露的情感自身、是否能对观者内
心的产生感染和共鸣了。
即使做为观者知道间中的拿捏之不易,还是得接受电影在被完成的当下即宣告了、其与受
众们在情感距离上终将亲疏有别的事实。所幸,随着电影落幕、献给母亲的结语一现,我
也终于释怀:不论形式与效果是否尽如原意地传达,《重返天堂之城》追根究底还是一部
创作给自己与已逝挚爱的私有电影。观众的解读与否、是共鸣或是不解也罢,又与那些剧
烈强大的真实存在何干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