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纪钢以前说金马每次让大量中国电影参展和获奖会引发抗议,是因为有些人厌恶这种华
人共同体的想像,这点我可以完全同意。
但傅纪钢没有说到一件事。底下这种说法听起来可能很"不正确",但我还是要讲:很多人
可以不满意台湾被划进这样的共同体中,但他们不能否认金马不光目前在实务上需要为这
种共同体的想像服务,它未来也还是要,而且台湾电影需要金马这样做。
这无关你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影展的定位跟地位,其实
长远来看,从来都不是由主事者说了就算的。这几天的讨论看下来,最让我嗤之以鼻的
说法之一就是如果金马真有那么好,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国际化或在地化一点;这种说法最
大的错误就是默认了影展可以在随意"变大"或"变小"的情况下,还维持它既有的影响力。
稍微熟悉世界几大影展(柏林、威尼斯、坎城...)历史的人都知道,影展的地位和定位实
际上受到了社会脉络的制约;以柏林影展来说,柏林影展诞生的51年,二次世界大战刚结
束,东西德处于分裂,由英美与西德三方促成的柏林影展,因此不光只是想要为这个还在
复苏中的城市做出文化上的凝聚力,更是担任一种为西方自由世界喊话的政治窗口(无怪
东德最一开始是对这个影展非常不友善的)。金马从当年的蒋氏政权交际平台走到今天,
也没有跳脱出上述说法的范畴之中;当年规定的"奖励华人电影创作",其实随着两岸交流
开放造成的社会改变,而早已不是排除中国在外的了。之所以还有人在意台湾这个弹丸地
所举办的金马奖,正是因为金马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许多华人族群菁英对于自
身文化的艺术成就的认同之空缺;这种国族想像是不是真的能对应到现实并不是重点,金
马需要的只是有人(而且是不少人)这样想,那就够了。这就是制约了目前金马的社会脉络
之一。
像是原文的江教授这种案例最没搞懂的,就是对于台湾电影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台湾
有没有在金马拿奖,而是台湾至今仍握有金马的主办与评审权这件事。我敢跟江教授或者
任何想要附和她的说法的人保证,只要金马将这种华人共同体的想像拿掉─无论是做成非
华语为主的国际影展,还是强调台湾本土价值的本土影展─那么实际上将没有任何国际上
的电影力量会在意台湾以后做了些什么。西方影人不会在乎,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参加这
个影展的惯例,而即使金马说他们可以参加,也没有人会相信金马有那个文化与历史上的
高度可以评鉴他们;而对于本来就有参加金马的华人参赛者而言,无论金马是要"做大"或
"做小",都只是在降低他们参赛的意愿,因为他们找不到一个华人共同体的想像所赋予的
艺术认同,毕竟,如果他们要寻求的是更国际化的认同,那他们本来就没有来金马的必要
。
从以后将没人在意金马做了什么,推论到以后将没人在意台湾电影做了什么,这是不是一
种滑坡?well,如果这么多好事者可以告诉我台湾目前有哪个电影平台可以拉拢更多关注
度、商业投资以及艺术焦点,那么我愿意洗耳恭听。
只要那些答案不会让人有"语毕,哄堂大笑之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