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stpage (请翻到最后一页)
2018-08-20 21:52:12我很喜欢这部片
但我蛮不喜欢片子结束亮灯时导演跳出来替自己的片子做解释
本来亮灯走出戏院会感受到的后劲被这么延迟
就没剩什么了
以下雷很多
范保德
一身的牛仔装扮
一口的文艺腔
在小镇上
牛仔装扮反正够招摇了
搭上文艺腔也就负负得正
变得可以成立了
范保德的父亲留下一句话
总要有人顾家
我也顾过
看预告时也觉得这话突兀
但在戏院里
我已能接受所有突兀的独白并将之视为本片的一贯风格
在戏院里再度听到这句话
我只觉得这是出走之际合理化自己抛弃之举的借口
他去了日本做了掮客
不跟同乡的女性要好而对日籍的女性示好
想的是入日籍
没想到入日籍不成
于是又想入美籍
这是范保德的父亲
心中无羁绊而只有自己
范保德也出走过
那比较像是对父亲下意识的孺慕
下意识复制著父亲的言行
但他归返了
原因很明确而且在故事终结时说了
他的人生因儿子出世而不一样了
他为了儿子归返
但他惯于规避深情的言词
所以他留话给儿子
说当年归返是因为钱不够
所以当他抱着刚出世的儿子时
拉里拉杂地说了一堆物理化学变化双向单向巴拉巴拉
而不干脆一点说靠老子爱死你了宝贝儿子
范保德对儿子的爱
还表现在自己已经破病了
却告诉儿子该离开时就离开
不必犹豫
范保德跟儿子很亲
我很动容
范保德在火车上对乡亲美月的关怀备至
我很觉窝心
范保德去对老情人请求莫为难岳母
我觉得他厚操烦得很可爱
是这样的范保德
让我在片尾跑字幕时内心满满的感动
也许导演对他的观众别有期待
我所得到的感动反而是他不期然的
但作品呈现出来
不是就该由观众自行解读了吗?
这是我看过最性格的文艺腔
导演不妨与笔下的人物一般地性格
省去了跑映后做Q&A的时间精力
去写下一个故事吧
※ 引述《DAKOU (大口)》之铭言:
: 看完当下我并不知道这部片在演什么。
: 是映后有人问起Newman是谁,萧雅全说是郭毓琴及范保德的儿子,
: 我才恍然大悟。
: 细想,的确有很多条线,不断想要告诉观众范保德与Newman之间的关系,
: 有些都作的刻意了,刻意到片中总有种欲盖弥章的感觉──
: 萧雅全不总将话说满,说死,他默认了许多镜头但要让你觉得他们不见得能是同一回事,
: 好像嗫嚅告白的男孩,
: 找了许多借口掩盖真意,害怕被拒绝。
: 这也是这部片的感觉,父子底下真情依然,但话总说不出口。
: 左支右绌的说了些不相干的事,
: 有些什么拨拨弄弄的才看得见。
: 相对的,我觉得这部片噪声太多,有些片段与引子显得多余。
: 像是病,像是死亡,或是阿猴一整条。
: 实则,这部片像是张网,层叠交错的细腻,真要说抽掉什么至少都是引子,抽不得。
: “找父亲有那么重要吗?”
: 这句话不只是疑问,也不只是把儿子找来前的自问自答,
: 而是范保德从来没有想要找父亲的念头。
: 摆在故事的中轴薄弱,连同父亲为什么头也不回的出走──
: 或许是不同世代追求梦想的方式?
: 也是中轴薄弱,网的整体并不够牢,不够满。
: 不够满,我想有三:
: 第一:所有的“原因”萧雅全都避掉了,
: 他只跟你说表面的结果。
: 所以父亲走了,但为什么,不知道;
: 范保德回来了,但为什么,不知道;
: 郭毓琴生了孩子不与范保德说,但为什么,不知道。
: 第二:不得不说,有一些太尴尬的镜头了。
: 像是范保德在工作室戴上眼罩,说了与过往相映的台词。
: 怎么会突然想起往事?其他片段从没说过他未曾忘怀。
: “总有人要顾家,我也顾过。”走进儿子的房间,说了这句话,
: 片中极其重要的场面,但在真实生活中不会出现这种话。
: 觉得儿子在有人在所以给自己离开的借口?
: 儿子无法独当一面的当下,除了过场,叙说自己的处境以及复制的意含,
: 只会显得荒谬。
: 第三:形式与文艺腔。
: 承上,这种手法会很聚焦,但最终太在意形式,而真实走失了。
: 范保德以及众人的话语不像是单纯的人,
: 更像是刻意为之的符号,以语言给予线索及提示,
: 但文艺腔并不符合应该草根的影片调性,
: 或许萧雅全还是浪漫的吧。
: 如果故事搬弄在另一个更能舞文弄墨的舞台,成立度会更高。
: 这部片很好,画面音乐也都一流,
: 但少了那点什么,却是成败都系于萧雅全的个人特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