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813000087-260301
两岸同根同脉 电影人盼合拍抗日片
旺报 特派员吴泓勋/武汉报导
从抗战时期到今日,电影一直都是两岸弘扬抗战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上海大学上海电
影学院副教授徐文明认为,电影在抗战文化传播的地位相当重要,光回顾过去80年历史以
“八百壮士”为题材的作品众多、影响重大,凸显中国军民的爱国主义情怀,随着越来越
多台湾演员参与华语电影创作,在具备共同历史记忆、同根同脉之下,也期待未来有更多
抗战电影的合作可能。
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台湾区会长丘志贤也表示,看到抗战影视作品近年出现娱乐化、
缺乏事实考证,甚至还有专书出版一一纠正这些不当史实。他并指出两岸影视合作有几点
关键:第一是更多地搭配史料考据、不能捏造剧情;第二应加强影视媒体产业的人才整合
包含前端编剧到后端动画特效,以及完整良好的行销宣传。
丘志贤说,过去抗战题材上,台湾以《英烈千秋》、《八百壮士》与《笕桥英烈传》等电
影最为知名。但也感叹当初第一次到上海打车要去四行仓库,师傅却不知道在哪里,如今
过了10多年大陆设立纪念馆后几乎人人知道,反而带台湾朋友到上海却不知道四行仓库,
共同的抗战记忆变少。
分析台湾抗战电影的趋势变化,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建华说,1970年代台湾面对外交挫折
如大陆与美国建交等,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省籍融合,成为台湾抗战电影高峰,例如《
强渡关山》、《八百壮士》、《梅花》等史诗大片。
但从80年代之后,台湾抗战电影的政治文化色彩渐渐减弱,更多趋于娱乐化,再直到《海
角七号》与《赛德克巴莱》等电影,大幅描写日本形象,看出更多重点放在宣扬在地意识
,格局明显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