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小偷家族-触动人心且不着痕迹的大师之笔

楼主: kim5566 (金)   2018-07-14 00:49:31
阔别去年毁誉参半,评价两极的《第三次杀人》后,是枝裕和睽违3年,继《海街日记》
后再以《小偷家族》五度叩关坎城主竞赛,这次终在一片好评中拿下坎城最高荣誉金棕
榈。
摊开是枝裕和创作的脉络来看,“人”与“家庭”的状态一直是最为关注的议题,这中
间“血缘”的羁绊又是贯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这个时间点完成的《小偷家族》无疑是
是枝裕和集大成之作,解构其文本,《小偷家族》结合许多过去作品的影子,同样改编
社会案件,弃养儿童的《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同样瞄准家庭中血缘关系的《海街日
记》、《我的意外爸爸》,同样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灰色地带的《第三次杀人》,而几乎
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里,所谓成年人其心志和状态都带着强烈缺陷,“大人们”皆为幼
稚且不完美,这些特征在《小偷家族》中同样深刻体现,所以《小偷家族》本质上对是
枝裕和的影迷来说,应是相当熟悉,但这次是枝裕和能顺利拿下金棕榈,绝不只是因为
结合过去所有作品,明显是其调度与导戏的功力更上一层楼。
《小偷家族》一开场即以俐落地剪接、明快地分镜表现父子两代的偷窃默契,选择以此
作为序曲为接下来的主调拉开序幕,这样的分镜结构有别于过往,是枝裕和明显因导了
《第三次杀人》后,更能游刃有余的营造悬疑紧张的氛围,并掌握其节奏,因此这场重
要序曲才能成功达到楔子功能,引领观众入戏,之后便回到是枝裕和拿手缓慢步调的长
镜头。
此片描述一个由六人组成的窃盗家庭在日本社会底层的故事,以“窃盗家族”为骨干,
进一步探索如老人孤独死、诈领退休金、遗弃儿童与教育等多面向的当代社会议题,上
至高龄社会下至年幼儿童,是枝裕和在故事推演中展现其人文视野的高度与广度,在多
样且复杂的庞大命题下,利用每个角色极其完美的一点一滴拼揍成日本底层社会的缩影
,毫无凌乱繁杂不知所云之感。
令人喜爱的是,《小偷家族》全片不带批判并保持中立客观的距离,是枝裕和仅是静静
地以每个中景凝视着笔下人物,展现其越发沈稳内敛的调度与气质。在故事后半,家庭
中最年迈和最年幼的两人,同时历经生命的转变,掉牙的成长与老化的死亡在同一地点
与时间发生,是枝裕和在处理生死离别时,此力道轻如鸿毛同时却重如泰山,平衡了两
者,调度功力水准之高,深知“收”与“放”之间该拿捏的力道。又例如在片尾,安藤
樱那犹如教科书的长镜头,虽几乎没有台词,却成功地把全片蓄积的能量一次爆发,除
了演技无可挑惕丰富了全片韵味外,也归功于是枝裕和片头至片尾大篇幅的情绪铺陈,
从演员表现到导演调度近乎完美的配合,终让这颗镜头如此撼动人心。
而是枝裕和这次在音乐上也别出心裁,所有配乐几乎一入戏就淡出,更懂得用音乐做引
子,留有让影像呼吸的空间且成功牵引观众入戏,影像本该懂得擅用留白的技艺、相信
沉默的力量,让画面来说故事并引领观众,这才该是电影的完美样貌。
虽然这次《小偷家族》其灵魂与过往相似,皆是从角色至家庭再拉至社会高度,但是枝
裕和显然对故事的铺陈、场面的调度更挥洒自如,平凡状态或许难拍,但他却能将平凡
拍的不凡,以他一贯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将议题处理的不着痕迹却又兼具戏剧张力。
而综观全片,是枝裕和无意也无力给予这些沈重的社会议题答案,仅透过反复地诘问,
对“善”与“恶”、“是”与“非”的二元对立给出残忍却温柔的辩证,同时留下耐人
寻味的刻骨铭心,全片后劲犹如细水长流般,不断缓慢冲击观者的内心深处。
全文转自地下电影:https://bit.ly/2La3yz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