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真爱收信中》:谢谢有你战时相伴

楼主: Curqder (卷毛)   2018-06-03 14:20:47
进电影院看以前,光看片名跟海报还以为是个《P.S我爱你》类似的感人爱情片,
或是《海角七号》一样,是一段因为大时代而被迫分离的恋情,
没想到反倒比较像在战争末期为背景的温馨小品与推理剧情片,
这样的设定满让人惊喜的:
故事的开头来自于一封陌生信件,信里的人有个请求,希望对方能帮他完成心愿;
而从中开始互动,却发现书信里面的那个人、那个世界竟是如此让人好奇,
而展开了一次冒险。(不觉得很像岩井俊二《情书》的开头吗?哈哈)
这部片的画面也非常柔美,大家有兴趣可以GOOGLE一下根西岛的照片,
会不自觉被它的多变的山丘、海岸天光吸引!
对于史地片、剧情片或是文学、创作与推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真爱收信中》(The Guernsey Literary and Potato Peel Pie Society)是一段发生
于二战末期,成立“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的故事。故事开始于1946年,二战刚结
束,英国文坛上的新星女作家茱丽叶艾许收到来自根西岛道西亚当斯来信,由于战争时期
英国离岛根西岛遭德国纳粹占领,岛上的书店全都关闭歇业,图书资源匮乏,正巧道西在
他的二手书上面发现了茱丽叶留下的姓名、地址,因此姑且提笔写信请她帮忙寄送查尔斯
.兰姆的著作,也意外提起“根西马铃薯皮派文学读书会”的事蹟,两人缘分就此展开,
也让观众在其中跟着茱丽叶重新探究著根西岛上的战争岁月样貌,以及文学、阅读是如何
让岛上居民相互陪伴。
─—以下有雷—─
从发散走向主轴:战争时期小人物的写照
《真爱收信中》和原著小说《亲爱的茱丽叶》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剧情走向的设定:《亲爱
的茱丽叶》呈现方式是一封封书信体,最一开始是起于茱丽叶艾许和道西亚当斯的通信,
但随着茱丽叶提及自己的作家身份以及想要起笔撰写读书会的故事时,经由道西的转介,
读书会的成员、岛上的其他居民都开始各自寄送邮件给茱丽叶,有些人说著根西岛的风土
历史,有些分享日常生活,读书会的成员则是讨论著文学与观点。在《亲爱的茱丽叶》中
,读者大可把自己假想成茱丽叶,跟远方小岛上的许多笔友通信,就像我们现在有很多网
友可以聊天一样,聊的内容是发散的、跳跃的,但若是转成剧情,这样的故事需要一个轴
心,于是,电影《真爱收信中》的轴心就放在伊莉莎白与查尔斯.兰姆身上。
在这出故事的设定,伊莉莎白可说是更像主角,无论是读书会、根西岛的战争时光、或是
战争时期紧密又紧张的人际互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即使在电影中出现的比例不高,但
她却是大家讨论的核心,我们可以轻易地从读书会成员、岛上居民口中发现她的作为,当
然评价有褒有贬,却不能否认,她是个值得被大家记住的人。(好险女主角茱丽叶设定是
作者,刚好可以做为稍有距离的旁观者来看待这个特别的群体,这样的诠释视角也挺新奇
的。)
我个人很欣赏她某几个桥段:第一是当时年纪小的孩童都要被送往英国本岛避难,将要跟
阿公分离的小男孩莱纳相当不舍,对于独自上路也充满畏惧,这时候伊莉莎白拿着一块金
牌递到莱纳手中,摸摸他的头,告诉他要记得坚强。莱纳手里拽著金牌,表情相当无助地
说:“我感觉不到勇气。”她抓起他的小手,握住,来回摩擦著金牌:“你看,这样就热
了,这样你就有勇气了,所以别怕。”她的表情是那样的温柔坚定,不只小男孩感受到那
股力量,我也深深被鼓舞著。从电影后半段的片段,可以一再地看出她是多么善良、多么
具备勇气,永远给人满满的力量,舍身为己,并且抛弃敌我成见,即使战争时期英德关系
紧张,她仍是相信自己识人能力,并坚持做对的事。然而,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这样的行
径却是更容易让她陷入危机。
从伊莉莎白的缺席,我们可以看到聚会里、岛上其他人是如何战战兢兢的过日子,如何诠
释那样创伤。像是她母亲一样的阿米利亚,对这件事耿耿于怀却也从此闭口不谈;而道西
则是背负著伊莉莎白消失前的最后叮嘱,好好照顾着她的孩子。若今天是以伊莉莎白为主
观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更能够让观众细细聚焦在这一路以来反战争、重关怀的她,是那
么伟大;但既然这次电影显然是采取第三者茱丽叶从旁观察伊莉莎白这位重要人物“缺席
”的过程,抽丝剥茧除了找出伊莉莎白的背景之外,更是透过探问、厘清,进而让这些读
书会的友伴们愿意重新凝视著不敢触碰的伤疤,勇敢地一次次练习回到过去的日子,学着
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因此,这也是一次大家的疗伤之旅。突然想起先前看过的专题“自杀
者遗族”,自杀者的亲人容易带有愤怒、罪恶种种难以言喻的情绪累积在心头,这些读书
会的“亲人”也许在面对伊莉莎白被逮捕行踪不明时,也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感受,独自在
心里面担忧著伊莉莎白的生死,又对于过去的人事物感到自责遗憾;但因为茱丽叶的出现
,也推动着剧情前进,最后得到了最终答案,这些情绪才得以被摊在阳光下检视,承认那
些伤痛,再慢慢陪伴、痊愈。
查尔斯.兰姆当红娘,笔友变老公
就观众来说,不难看出为什么茱丽叶到最后会选择根西岛上的农夫道西,而不是多金帅气
的未婚夫,我认为生活经验、价值观、兴趣是让她改变心意的关键,她喜欢在读书会上高
声发表著经典作品思潮胜过于在高贵宴会中嘘寒应对,喜欢探究战争时期的人事变迁而非
为举杯庆祝著战争结束。
茱丽叶与未婚夫对于生活方式的想像不同、对于战争的经验不同(英国与美国的处境,一
个是苦苦死守,一个是救世英雄),甚至是对于书籍的认知也差很多,简单来说,他们在
许多价值观跟生命所要追求的东西不同,这才是到最后两人得要面临分开的原因,而道西
的出现正好提供比较值,加速了选择的进程,让茱丽叶与道西可以继续阅读著查尔斯.兰
姆的生活杂记,并撰写他们的人生故事。
若是更想知道茱丽叶的爱情观,推荐可以去看小说《亲爱的茱丽叶》,里头有部分篇幅的
书信来往是和她的闺蜜讨论感情走向以及对于这些男人的看法,读者将能接收第一人称的
讯息,更能一封封书信中,将茱丽叶的轮廓描绘得更明显!
从文学作品体察生活文化
在小说《亲爱的茱丽叶》里,主人翁茱丽叶曾这样写道:“我就是为此而热爱阅读,一件
小事使你对一本书感兴趣,接着那件小事将你带往另一本书,然后书里头又一件小事将你
带往第三本书,就这样曲折前进,没有止境。除了纯粹的乐趣之外,完全没有其他理由。
”以这段话做为理解这部片的核心精神再适合不过了,这部片看似是一部战争时期意外牵
起的缘分,因为文学而相遇的这群人如何互相陪伴、扶持而最后变成了大家手中的故事;
但其实作者与导演想要将《真爱收信中》做为引子,就像是女主角茱丽叶突然收到神秘的
信件而开启这段故事,在电脑萤幕前的你们、在戏院影厅里的、在读著书的读者,都可以
借此深入去挖掘这个故事背后的宝藏。这其实就是片中茱丽叶与道西的大媒人—查尔斯.
兰姆散文的精神:书写生活,风趣动人。
这部电影和《敦克尔克》一样,虽说是描写战争时代,虽然有战争初期与末期之差,但两
部作品都一个不同于军武政争片的特色:将战事色彩降低,没有太多流血冲突、也不诉诸
民族意识争辩,这里不呈现真实血腥暴力,但却又能在小老百性的互动中、交谈间,隐约
可以感受战争时期的肃杀之气,就像是电影一开头德军盘查违反宵禁民众的情景、或是伊
莉莎白冒险拯救从集中营逃出的孩子,都反映战争的残暴,以及人民的恐慌;就这一点来
看,就能看出作者想要描写的是这群读书会的人,是如何透过分享食物、讨论文学,在这
样惶惶不安的岁月中,不再孤单惧怕,而能结伴同行。归属感,在物质与精神匮乏的战争
时代,最稀缺的珍宝。
作者: currylovekuo (cyn2000)   2018-06-03 15:19:00
真的有哭好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