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20周年之6】青春的战役:访TIDF青少年评审徐伯瑜
来源
https://goo.gl/618dUs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以下简称TIDF)与富邦青少年发声网合作的“青少年评审团奖”,
自2014年设立,至今已迈入第三届了。从全台高中职学生招募而来的青少年评审,必须先
参加为期三至四天的青少年评审培训营,透过观看与讨论纪录片,认识影像语言的呈现,
并从中建立独立观点。培训营结束后,TIDF会与富邦共同选出评审团成员,这群评审则得
再历经三天密集看片与讨论的过程,共同决选出该届得奖影片。
青少年评审团奖,展现青少年不容小觑的能耐
“其实在国外,很多影展都有青少年评审奖,但是台湾没有。我们很想推这件事,拜访了
很多影展,TIDF是第一个诚意回应的。”服务于富邦文教基金会、长期与青少年接触的杨
咏龄,笑着回忆起双方合作机缘。
在台湾众多影展竞赛中,TIDF青少年评审团奖是一项创举。“富邦青少年发声网一直在做
的,就是鼓励青少年主动关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产生自己的想法,运用媒体抒发观
点,这个国际奖项的设立,是一个管道,让台湾青少年的声音可以被世界听见。”杨咏龄
说。
无论是培训营的学员,或是最后的评审团组成,富邦和TIDF希望这群青少年的背景是多元
的,他们不仅来自不同的城乡,还有截然不同的观影经验,有跑影展的小影痴,也有初次
接触纪录片的人,这里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透过分享与讨论的过程打开想像和视野,在
差异化的冲击里激荡学习。
多元的价值,在给青少年评审团决选的六部入围影片里也感受得到。“那种好像要拍给青
少年看的片,学生最不喜欢看了。”杨咏龄以多年跟青少年接触的经验打趣说。这些入围
影片不论内容或表现形式都很不一样,选片的考量是打造更宽广的纪录片光谱,不会因为
是青少年而有太多限制。“我们相信教育应该更开放,年轻人的能耐比大人所想的厉害。
”一席话,让人不禁思忖,在台湾有多少青少年的能耐被社会低估?
在台湾,其实有不少青少年不甘于只能在成人未满与升学压力的双层夹缝中生存,这需要
一点反抗的勇气甚至是愤怒。这次,我们访问到第一届青少年评审徐伯瑜,21岁的他年纪
虽轻,但回顾自中学以来发生的事,宛如一场又一场的青春战役,其中有光荣、也有惨烈
,主旋律都围绕着一件事:“青少年主体性的宣示”。
捍卫学生权利、推动校园民主,有时还有电影
和徐伯瑜约在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简称台少盟)的办公室,一坐下来,访谈尚未
开始,台少盟的宣传小册就先递了过来,有讲儿童人权公约的、有讲18岁选举权的,不一
而足。虽然是TIDF的专访,但他像是个辛勤的传教士,把握时间、有备而来的为自己多年
投入的社会运动积极推广。
事实上,在成为影痴之前,徐伯瑜已经先是个学运份子,高中就开始关注校园威权压迫的
问题,甚至联合NGO开记者会向媒体举发,并且参加乌鸦邦中学校园民主促进会,认识更
多对社会倡议有兴趣的年轻人。“我那时就对学生权利、校园民主、青少年政策福利有兴
趣,同时又爱看影展,对我来说,这两条线是并进的。”他说。
只是有时看似平行的人生经历,总会在不经意时碰撞出创意。“2014那年我看了楼一安导
演的《废物》,电影有谈到青少年的困惑,还拍了用药的镜头,我觉得好勇敢,也很感动
,但居然上映一周就下片了。那时我意识到,电影是可以带入青少年议题的,于是有了来
办青少年影展的念头。”毫无影展工作经验的徐伯瑜,就在这个胆识十足的想法萌生后,
随即又发现了TIDF青少年评审的营队,就像是打门前的一记意外助攻,将他的影展路向前
推进。
参加TIDF青少年评审团,结识策展伙伴
第一届青少年评审决选出的得奖影片是洪淳修导演的《删海经》,回想起评审过程,徐伯
瑜观察敏锐:“评审过程是蛮激烈的,比较会讲话的人容易成为意见领袖,各执一方,还
好那时我们有够开放、平等的讨论空间,没有被干预,大家意见都有充分表达。”他始终
相信,青少年需要的不是插手代劳,只需要营造友善的环境,协助表达出想法,这个过程
,不管是主体性的建立或民主性的学习,都很必要。
聊到参加颁奖典礼,成熟的他难得流露粉丝神情。“看到名人也会欢呼啊,而且我们评审
有上台致词,那是华山Legacy摇滚明星的舞台耶!”聊到那届影展的收获,徐伯瑜喜孜孜
的说:“拿到一张贵宾证,看电影看到爽。”那年TIDF的焦点影人是小川绅介,正好是他
最感兴的社会抗争主题,果然是三句话不离初衷。
再追问担任评审对他日后的影响,他说:“认识了很好的朋友,评审里有将近一半的人都
成为我影展的伙伴。”他说的影展,正是日后由他主导的那两届轰轰烈烈的台湾国际青少
年影展(TITFF, 以下简称“青少年影展”)。
自己的影展自己办,青少年影展登场
第一届青少年影展,什么都不懂得他们,抱着初生之犊的傻劲与冲劲,只读了吴凡(注:
TIDF活动统筹)写的《电影影展》就披挂上阵了。当时徐伯瑜最大的坚持就是“自己的影
展自己办”,举凡找片商、谈价、签约、播映、卖票……等所有事情,都不假“大人”之
手。
“跟华山签场地合约的时候,一边盖着我的章,一边盖侯孝贤的章,真的好帅喔!”得意
的表情,不小心又开启了粉丝模式。“很多片子超感谢各方影人大力支持,像傅天余导演
的《带我去远方》就很阿莎力的跟我们说不用钱,只要我们自己去搬拷贝就好。”但万万
没想到,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苦笑的说:“我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胶卷拷贝很重的好吗!请找货运公司去搬。”接
著又说:“像申请准演执照的事,还是华山的人提醒我们才赶着去办耶,甚至到最后一刻
才知道售票在税务上非常复杂,所以只好临时改成全部免费,票都印好了,我们手工一张
一张盖上非卖品的章,超累!”即使有富邦青少年圆梦计划的资金做后盾,影展筹备后期
还是遇上了资金短缺,只好删减宣传预算。
在危机接踵而至的状况下,还是披荆斩棘的交出了一张表现不俗的成绩单。他说:“在完
全没有心力宣传的情况下,票房有五成耶,真的很感动。”回忆起那场观众人次破百的《
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流露出藏不住的喜悦,接着又说:“我们很认真邀请影人,
傅天余导演和《带我去远方》的主要演员都来了!男主角林柏宏还跟我们一起映后QA。”
虽然过程惊险万分,但这个影展从选片品味到活动策画,其水准丝毫不输国内其他行之有
年的影展。
升格国际型影展,挑战更大
第二届青少年影展的企图心更大,决定放眼海外,“升格”为国际型影展。当然有来自上
一次累积的经验,但更实际的原因是徐伯瑜对影片“很挑”。他正色说:“我选片的宗旨
,是要以青少年为本位思考的,不会只是因为有青少年角色或讲到青少年故事就好,像柏
林影展有个generation单元,就是我选片很重要的来源。”
他们甚至积极地前往首尔青少年电影节观摩取经。“人家是去首尔逛街,我们是窝在电影
院,每天看3-4场电影。”虽然外语能力有限,但他对电影的语言隔阂自有一番诠释。“
这是青少年电影的特色,不会用太艰深的词,画面就表达了一切,就算是移民、生死等深
刻议题,也很容易有共鸣。”所思所想,在在显示徐伯瑜对青少年幼体化的反抗,他坚信
:“青少年有能力和大人一样讨论深刻的事情。”
即使如此,举办国际型影展势必要面临更大的挑战。比方跟国外片商谈版权,还要处理不
熟悉的外汇事务,举凡海关、报税、寄国际快递这些事情,都没有想像中的简单。“影展
确实有很大的问题,明明有分工,我自己却揽下了很多工作,加上彼此理念不尽相同,导
至很多工作混乱。”比第一届更严重的资金短缺,再度迫使团队要忍痛砍掉宣传经费,连
影展手册都没有印制出来,知道这个影展并且来看片的人寥寥无几。
徐伯瑜顿时面临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极大的压力与考验让他一度难以承受。“影展后期,
大家都很担心我从这边跳下去。”他说的是当时团队借用的位于12楼的台少盟办公室。崩
溃、失联等脱序行为显示出他的精神状态亮了红灯,经确诊是忧郁症。
期待影展复办,提供青少年多元的文化体验
访谈至此,宛如看了一部情节急转直下的电影,只是真实人生没有英雄腾空相救,也不会
有神蹟发生,真实人生的感人之处,是个人以其渺小却强韧的意志面对现实的侷限。徐伯
瑜回忆起那段既痛快又痛苦的时光说:“因为影展,我跟原本很要好的朋友闹得不愉快,
当初不爽的情绪,回过头看真的很没意义,我很后悔,现在也试着重新拉回这些朋友,毕
竟我们共同创造过不可多得的经验。”
人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缺点很不容易,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我们仿佛陪他回望了一段属于
他的年少时光。大学即将毕业的他,未来展望何在?他说:“当然希望青少年影展可以复
办,也希望可以做好青少年非营利组织运动,让五年十年后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言至于此,少年的目光再度抖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