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不太想打《每,一天》这片名中的逗号,觉得在中文里没啥意义,但它所呼应的英文片名似乎又真的有点分别:Everyday是日复一日的重复?Every Day 则强调每天是独特的一天?
https://pbs.twimg.com/media/DTNi_V2VwAA2Ez_.jpg
电影以一个名叫作 "A"的少年心灵为中心,谈他每天在不同人身体中附身醒来过一天不同生活的故事,虽然没有任何属于他的家庭他的亲友他的房间他的器物,但还好生在网络时代他可以开个 Instagram帐号,简直可以当作此片是由虚拟的 IG 帐号主演 XD 。当然当有天遇上一个可爱女生谈起恋爱,就不想再跳来跳去附身了。
此片(承袭自原著小说的)概念很棒,设定很特别,设定所等待释放的成长讯息也很好,剧情中每个时时刻刻的两人生活点滴也好迷人。从头演到尾的女主角青春迷人又灵活,一路排队给他拍吻戏的主角心灵,则由不分种族性别环肥燕瘦的男女配角联演,个个也都被拍出了他们皮囊下最美好的一面(其中几位还拍出了不太美好的一面作为对比)。这种演技对比与镜头设计,令我们真正发现不管一个人外表如何,都可以是值得喜爱的心灵呀。
电影的精神是好的,单场演出够浪漫够火花更是好的,看此片可以带着少男心去看终于亭亭玉立的 Angourie Rice,虽然基于角色设定她的戏份不像过去的《假会征信社》那样灵活多样,但总比在当配角的《魅惑》和《蜘蛛人:返校日》生动立体多了。或是反过来,带着少女心让自己代入女主角,每天可以认识不同的人看见同一颗美善的心,一起携手用同一个初衷过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冒险,甚至每天可以跟不同的身体牵手接吻... 虽然学校旁人一定指指点点,但这不也很梦幻吗?
不知原著的客群是否仅限少年?不过我觉得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是太少年了点,看了心花朵朵开令人有初恋的感觉之余,成年观众可能对此片太过舒服平顺的教育叙事不太容易下咽。此片这这“一个心灵每天换皮囊”的奇幻设定对高中生情节的呼应倒是有很多,电影也都慢悠悠地在一场场生活笑语中表达了,甚至偶尔让角色明说了(是一种成年观众如我不太喜欢的手法,但对少年观众来说也许有其必要?):
1. 高中少年人人想着明天,我则专心过好每一个今天。
2. 进入每个人的生活,我看见什么令我们不同、什么又令我们相同。
3. 你从喜欢一个类型开始,但焉知你不是喜欢一个心灵?
4. 你从喜欢一个人开始成家,而长大后他变了你也变了,难道就不爱了吗?
5. 光是喜欢一个无形心灵,走得下去吗?你未来养儿育女与家庭社会生活呢?
以上第 1. 点,是关于主角 A的人生,是很美善大器,但他也渴望着能以同一个身份拥有明天、把日子经营下去,而爱上女主角 Rhiannon 就体现了他想把同一个生活继续过下去的渴望。2.与 3. 两点则像是对女主角 Rhiannon 的提醒,让她静静思索一般高中生谈恋爱看外表的习以为常,且让同一个心灵恋人带她去看每一个皮囊背后的生活与理想。第 4. 点也关于皮囊与心灵,却慢慢走进超越少女主角可以理解的成人领域,电影中让她醒悟成熟还可以老气横秋给婚姻危机的爸妈一点建议,是令人看了有点想笑 :P 真不知她是怎么从这与 A的生活体验中推导出来的。
而谈到第 5. 点,也是很超龄很成人,却是这段少年爱情片的片尾关键挑战了 XD 以电影描绘这小俩口才附过几个(十个以内)不同身体谈过几天恋爱的规模来看,以他们明明还在 16 岁的高中生活连一学期都没过完来看,思索这点真是想太多 XD 为了未来想多一点并没什么不好,但让这少年揣想大人的“空想”阻碍自己眼前的生活?轻一点说是煞风景,让本来开心美好还可以探索更多的恋爱都被浇了冷水,重一点说则是自以为是又保守,面对既有的社会生活现状虽然心里有渴望被压抑著,但是宁可继续服膺这社会现状告诉自己放下吧,却一点也没有要努力冲撞。
看看本片描绘的这场恋情:
喜欢这件事,从有形的外表开始(Rhiannon 喜欢这型的男生,交了男友 Justin);
然后看穿外表爱上无形的心灵(有天 Justin 不同了,才意识到爱的是这天的心);
无形心灵不同外表挑战,没问题(接下来每天同心不同人,皱眉尴尬最终都化解);
只是到最后,还是归属于有形的生活(无法和同一个人成家结婚生子,怎么成?)。
看看 Rhiannon 和 A的恋情,毕竟是从:
1.从男友这个我的型开始,认识他美好一天
2.从美好一天,爱上这美好心灵,外表是谁都可以
3.跟着心灵一路换人,终于换到一个心也很美的皮囊
4.这皮囊包含其心与生活都这么棒,就是他了,留下来吧!
于是 Rhiannon 和 A的奇幻爱情,以换一个新男朋友收场,
旧男友/女友 A 大方退场,以后彼此还是朋友,“要留下印记”。
(讲悲惨点,就是个无法拥有爱的孤寂心灵,帮喜欢的女生找到好男友的故事 XD )
诶... 我好久没看到这么失败主义的爱情故事了,尤其还是奇幻设定的。
妳经过一切认识了心灵超脱了身体,结果竟然为了茶米油盐,突然转向爱上另一颗?
传统少年男女爱情故事的 me and you against the world 在这故事完全消失,
僵固的社会生活想像在前,竟毫不冲撞就牺牲爱情服膺想像,走上一般少年恋爱正轨。
不知道原著小说是不是也这个样子,我倒是很好奇,这种保守电影真的是拍给少年看的吗?对我来说反而还更像大人譬如家长与老师,写给少年教他们安分守己成家立业的故事:
你们都对摸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诸多不满、你们对于背负一堆社会标签的皮囊有诸多怀疑、你们对皮囊下的独立心灵充满好奇亟欲探索,那就让这故事带你们探索一次,探索完了记得回到正轨成家立业,跟着我们大人都认可的人美心美生活也美的好男孩。
如 A这般仿佛一出生就受到诅咒的奇幻少年故事,我心目中真能拍出点超越启示的还是比利时孩童专精导演 Jaco Van Dormael ,虽然他从《托托小英雄》一路到近年的《倒带人生》和《死期大公开》都充满童年成长的黑暗冲突,但他女儿与子弟兵拍出的《触不到的爱恋》倒是很值得拿来比较。
《触》片与《每》片一般有个受到诅咒的男孩,《每》片的男孩是不停换身体的 A,《触》片那男孩则是个隐形人(而且这“隐形”成因有针对现世破碎家庭做隐喻),虽然隐形但一直苦恋着“唯一能看见他”的眼盲女孩,然而女孩复明之后也和隐形人有一大堆疑虑磨合与成家立业前景等问题,最终电影都超越了,而且让隐形生活找到出路扬眉吐气过下去,甚至留有克服了社会凝视圆满了心理残缺的隐形隐喻。
对我来说《每,一天》初始概念很棒,一场场不同皮囊的一日恋情谈下来也处处是心得,每个当下的男女主角或女女主角互动都是最美好,令人觉得少年的待人接物就是该这样放开心胸海纳百川呀。只可惜,在最后一场恋情末段突然间跳回保守的社会期待,然后把开头勾勒的超越讯息突然放下,如同把率性通达的青春打包盒里埋藏树下,走入大人行礼如仪的社会正轨...
算了,看少年电影想太多徒然烧脑伤身,还是专心看 16-17岁俊男美女或胖男怪女,回想一点初恋的滋味,才是欣赏此片的正道呀,从 Rhiannon 的角度来看这毕竟也是个世界大同的高中生活图像,只是就把大同留在青春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0XKcMGM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