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邮报:密战》(The Post)

楼主: leila (Lizzy)   2018-02-23 22:52:26
◎《邮报:密战》(The Post) - 你想用什么态度对抗险恶?
图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2255566
《邮报:密战》是由大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影帝汤姆汉克斯与影后梅莉史翠普
三大巨头合作的作品,可以说是今年奥斯卡奖入围最佳电影的九部之中,最符
合大众胃口的一部。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1971年,纽约时报率先报导了国家
机密“五角大厦文件”(Pentagon Papers,研究1945年至1967年的美越关系
)的一部分,透露国防部长与连续好几任总统包括甘迺迪与詹森都知道美国赢
不了越战,却选择隐瞒真相、任凭年轻军人送死。美国司法部长告知纽约时报
说他们违反间谍法并危害国防利益,纽约时报不愿罢休,于是联邦法院马上发
了禁制令,要求纽约时报不得继续报导。此时一心想从地区型报社成为全国大
报的华盛顿邮报,取得了那份机密文件,报社总编辑Ben Bradlee(汤姆汉克
斯)以及发行人Katharine (Kay) Graham(梅莉史翠普),必须决定是否冒着
与尼克森政府作对、也许会断送报社前途、自己可能还要坐牢的风险,将事实
公诸于世。
选择以华盛顿邮报的观点来切入这主题,乍看有点奇特——毕竟五角大厦文件
最重要、最刺激的部分,是军事分析师Daniel Ellsberg偷取资讯的过程,还
有纽约时报费时研究并登出、接着被尼克森政府封杀的过程,华盛顿邮报只是
后面接手的。但这角度却带来新的有趣议题,一是华盛顿邮报已经看到纽约时
报的下场,先前财务状况不佳、正要公开上市的华盛顿邮报,若在此时淌浑水
,等于公开对抗政府,其实挺冒险;二是华盛顿邮报老板Kay是美国主要报社
的第一位女性发行人,她混不进她同事下属那个圈子,外界也把她当花瓶富家
女,Kay要如何在如此艰困的状况中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并且挺住呢?
1972年是选举年,尼克森总统的可怕程度也不下目前世界上几位“惊人”的国
家领导人,在那个时点,华盛顿邮报的主要人物能同意报导五角大厦文件,心
中肯定已做好承受激烈报复的准备。相信这是导演史蒂芬史匹柏急着拍出《邮
报:密战》的主要原因──他想在川普时代提醒大家,新闻媒体的真正价值是
什么。《邮报:密战》最动人的部分,在于看见每一位“个人”,于公于私必
须付出什么样的成本、冒什么风险,才能做出一则好新闻,发挥媒体的真正价
值。Kay Graham与国防部长Robert McNamara有很好的私交,Ben Bradlee也与
甘迺迪一家交好,要揭发对这些朋友极度不利的文件,当然很困难。其他如报
社被国家整倒、老板与主编去坐牢等等风险,就更不用说了。但华盛顿邮报还
是硬著头皮做下去,这勇气实在教人佩服。
《邮报:密战》的初稿是由还没有电影作品的编剧Liz Hannah写成,导演史匹
柏在去年三月读了,就放下手边其他工作,急急找来《惊爆焦点》(Spotlight
)的金奖编剧Josh Singer修改与润饰,五月开拍,赶上2017年的电影奖季。一
向慢工出细活的史匹柏,这回如此赶鸭子上架,可以想见在川普当选后,史匹
柏多么想快点让民众在#FakeNews时代、在现任总统每天与媒体开炮并贬损其
价值的时代,正视媒体角色与重要性。
只不过,史匹柏最喜爱的这种充满美国式理想性的题材,虽然仍能激发热血感
受,但考量目前社会演变到的阶段、搭配上我自己的人生阶段及经验,《邮报
:密战》的理想性却也是令我有距离感的主要原因。毕竟现实,以及孰是孰非
,就是没有如此简单啊。新闻产业早已与从前大不相同,这是个即使只能算半
成品的新闻,仍得赶快提枪上阵的年代;也是个某家媒体花半年一年挖出了重
大新闻后,其他所有平面、电视、网络媒体会照三餐讨论、剪贴,24小时轮播
的时代。收益的结构、市场的特质,都使得过去的荣景难以回归。此外,美国
总统川普成天公开向媒体开战,把“假新闻”挂在嘴上,或许是太过火,但也
并非全错,媒体确实有待他不够公允、断章取义的时候。十年后,大家会如何
回头看待川普这位总统,我不知道,但至少目前看来,现今的媒体问题,恐怕
并非有无勇气对抗当权者(现在看来这勇气倒还不算缺啊)。川普没靠司法体
系来让媒体闭嘴,他是攻击、毁损媒体的可信度,而媒体近年来的公信力原本
就摇摇欲坠,实在也很难把一切怪到川普头上,更不像《邮报:密战》里头媒
体对上政府的故事那样善恶分明。
因此,让我更有共鸣的主题,是女发行人Kay Graham的个人挣扎。1971年,
Kay已经接手华盛顿邮报将近八年。华盛顿邮报原先是她父亲的,后来传给Kay
的丈夫Philip,直到丈夫自杀,才为了要保持家族持份而转到Kay手上。华盛
顿邮报后来的传奇总编辑Ben Bradlee,则是Kay上任后从Newsweek华盛顿分部
找来的。
那个时代,是个晚餐用完后,女性成员必须有自知之明告退到另一房间聊八卦
、让男性们继续谈政治经济等重要话题的时代,Kay身居高位、掌握大权,却
像个局外人,外人看她觉得不够格,她如履薄冰,清楚别人甚至自己都不敢完
全信任自己的能力。饰演Kay的梅莉史翠普,在本片前半段,举手投足之间一
直有某种不安感,直到在危机中渐渐琢磨出自信与勇气,才终于有个领导人的
样子,这是很细腻自然的演出,这段成长历程放在当今社会现况来看,也很有
启发性。
其实这些年来梅姨入围奥斯卡已经入得让大家麻木了,其中几次甚至不太令人
服气,今年再度听到她入围,我仍然有比较保留的态度。不过观赏完《邮报:
密战》,我认为实至名归,光看她在派对中被叫去接听一通重要电话,必须当
下向对方回复重要决定,整个段落各种幽微表情的复杂转变,实在精彩万分。
史蒂芬史匹柏是个老派导演,他的手法与扎实功力让稍嫌平淡的内容有了节奏
感与某种迷人气氛。事件的结果,大部分观众都清楚──至少总知道华盛顿邮
报并没被政府整到关门大吉,所以片中“做新闻”过程中宛如谍报片的细节,
例如使用公共电话联络、在廉价旅馆密会谈话、翻找机密文件等等,带来的不
是悬疑感,而是新闻人如何严谨认真拼命地做好一条新闻,这在现在看来,搭
配上当年的打字机、印刷机等等往日报业器材,特别有怀旧韵味。人物塑造也
很一针见血,电影前段Kay与Ben早餐对谈时,马上建立了两人的个性特质,以
及彼此的互相尊敬,其他主要配角虽然戏分很少,但都有机会让观众留下深刻
记忆。
有些剧情与台词想表达的意念,或许已经接近说教,但幸好史匹柏尽可能在细
节与真实人物(如Ben Bagdikian、Howard Simons等等)上头,考究许多事实
,像当年到手的文件的确搭了一个机位回华盛顿、Kay确实在派对致词中被叫
去接电话、Ben的女儿真在家摆柠檬汁摊、华邮法务部门的确反对刊登五角大
厦文件内容,甚至片中那些尼克森总统在电话中的粗俗恐吓,都是来自真实录
音。听着尼克森如恶霸般的谈话,《邮报:密战》顿时摆脱了正义说教味道,
提醒观众真实世界中,强权如何扩张、如何侵犯到个人。
甚至,片中重要机密“五角大厦文件”的关键资讯,被不同党派的国家领导人
隐瞒这么久,更清楚点明政治人物的口是心非与伪善,绝对是不分党派与外在
形象的,还是要靠强而有力的监督,才能避免滥权。
《邮报:密战》可以当成《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前传来看
(《邮报:密战》片尾那个大楼遭闯入的画面,正是《大阴谋》的事件开头)
。华盛顿邮报在跟进揭发五角大厦文件后,更于1972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总
部遭侵入之后,依据匿名线人“深喉咙”(三十多年后证实是前联邦调查局前
副局长Mark Felt)的爆料以及记者的研究调查,持续报导该事件,也就是“
水门案”,整个过程被拍成《大阴谋》,那部片的主要角色也包括Ben
Bradlee,在我心中当年Jason Robards饰演的这位总编辑几乎有着不可能被超
越的地位,但汤姆汉克斯在《邮报:密战》的表现也很有韵味,比汉克斯常演
的角色更不羁,但保留了迷人善良的特质。
《邮报:密战》有一张海报是两位主角站在一整片没有尽头的阶梯前,似乎要
往上走,我很喜欢此画面的意象。如果你心中有远大理想,必然知道那理想像
是永远走不完的楼梯,过程会很辛苦,永远都不够完美、不够好,永远有新的
困难险阻,永远要再努力点。重点在于要继续走下去。史蒂芬史匹柏的《邮报
:密战》是有点儿老套,但剧中人物的热血勇气,还是很感动人的。
补充:想多了解军事分析师Daniel Ellsberg,可以看2009年关于他的纪录片
《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Americ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