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爱情摩天轮》里的致敬元素

楼主: jacktang3200 (汤豪)   2018-02-01 22:09:48
电影里,连续两次出现了美国剧作家尤金欧尼尔(Eugene O'Neill)的名字。第一次是出
于生,米奇在金妮生日那天将欧尼尔全集当作礼物送给了她。第二次则是出于死,米尼揭
发了金妮对女儿见死不救的谎言,冷冷嘲讽她:“就算没有尤金或福尔摩斯的才华,也都
猜得出真相。”
显而易见,这是提示。出于对本片导演伍迪艾伦的熟悉,我很确定,这部电影跟尤金欧尼
尔的剧作必然有某种临摹似的、甚至翻拍似的联系,一如他的《星尘往事》是临摹费里尼
《八又二分之一》的投影、《蓝色茉莉》(Blue Jasmine)是翻拍《欲望街车》的残片那
般。
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榆树下的欲望》(Desire Under the Elms)。
这是尤金欧尼尔在1924年的剧本,以神话《希帕利塔司》为原型,叙述十八世纪的新英格
兰农人盖博一家彼此争夺种了榆树的肥沃家田。榆树是自然的丰饶,却也因而唤醒生命深
处的野性,让一个本来就关系复杂的家(继母三任、子嗣三个)的亲情被贪念与欲望吞噬
殆尽,变成一个父恨子、子恋母、弟恨兄,屋簷下谁也不爱谁的悲剧。
在《爱情摩天轮》里,新英格兰被转换成了康尼岛(Coney Island)、榆树被转换了摩天
轮,农田被转换成了主题乐园,汉普蒂一家这个美国家庭追求的贪欲,则从田产的不自足
移向了都会生活成份的不满足。金妮是现代掏金潮的失败者,像盖伦兄弟一样远赴西岸,
却在好莱坞一事无成而黯然。屡屡勾引都会男女前来渡假的摩天轮和乐园的霓虹闪烁花花
绿绿,对金妮而言想必刺眼,因为它既是妨碍睡眠的窗外光害,也是曾有机会拥有、如今
却看得着享不到的生活余裕,靠再近都不属于她。在康尼岛当一个夏天的过客是尽兴,在
康尼岛定居二十余年却依旧是过客的心,却是地狱。
其次能联想的,则是《送冰人来了》(The Iceman Cometh)。
这个剧本成书于1939年,欧尼尔此时已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近乎退休。此剧没有在华语地
区出版过全本,也从未有过上演;直至影评人前辈牛头犬告诉我,凯文史贝西(Kevin
Spacey)曾靠主演此戏在1990年代轰动伦敦东区,我才首次知道此剧和电影有关系。然而
对《爱情摩天轮》的影响,却是无比明显。
这出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一间酒店聚集了一批事业家庭双失败的“鲁蛇”,成日烂醉无所
事事,生活重心通通放在幻想有一天会重新飞黄腾达,恢复失去的荣耀。某日,推销员来
到酒吧,唤醒了所有人出去再一次面对现实,将想像付诸行动。然而,他们离开后又返回
了,带着受挫的心重回酒吧垂头桑气,而且过的比以前更糟,因为酒吧的酒喝来再也不香
,幻想再也不甜美,一切都不对劲。直到他们听说推销员原来是个疯子,幻想才再一次发
挥作用,他们再度开始天天喝酒。
“幻觉是生活必须的止痛剂。”环华出版社的当年翻译,对此剧下了如此蔽语。所以,金
妮收到米奇的生物礼物,吹嘘“我当然知道欧尼尔是谁,我亲自演过《送冰人来了》!”
的一幕,便显得十足讽刺──如果她真的演出且熟读了这个剧本,难道没有察觉到,她的
生活态度和她演出的角色是如此相像,自我欺骗的令人滑稽?
更多时候,《爱情摩天轮》则是尤金欧尼尔和导演伍迪艾伦的自身经历的重叠叠影。
写伍迪艾伦电影的影评,很容易让影评人变得懒惰,因为他的电影太多、太频繁、太固定
、又太爱反反复复提及自己的私生活,导致大家多年来对他的一切已经如数家珍,也为无
限上纲的作者论信徒提供近乎无限的搬弄素材。。如果你读到一篇伍迪电影的影评,通篇
充斥以下这种小学生式的造样造句──“比上一部好”、“比上上一部糟”、“这一幕跟
《曼哈顿》很像”、“那一幕跟《汉娜姊妹》不像”、“这是《爱与死》版的《爱与罪》
”、“这是《丹尼玫瑰》版的《开罗紫玫瑰》”、“很伍迪”、“很不伍迪”──别怀疑
,通常这就是写手在发懒,亦或根本无才没法动脑子又想充版面,只能讲讲这类好像看得
很懂说得很高的上纲,其实对眼前这部片什么也没评论到的废话。不信点开其他篇来瞧瞧
,绝对屡试不爽。
男主角米奇是个大学戏剧班的硕士生,以海滩维生,以海上生活为梦想,这些设定移花接
木自尤金欧尼尔的亲身经历:出身戏剧世家、大学修读戏剧、最后却成为水手远行、日后
作品不时出现海军和对海上生活的怀憬。不过,欧尼尔读的是普林斯顿,米奇读的则是
NYU(纽约大学),恰好就是伍迪艾伦读过而被退学的那一间。在康尼岛定居是伍迪艾伦
的真实童年,《安妮霍尔》便出现过一次他的连环抱怨,抱怨家里隔壁有根摩天轮是多么
叨扰一个孩子的神经,只差没放火发泄。
同时作为尤金欧尼尔和伍迪艾伦的双重化身,米奇的自导自演身兼旁白也就理所当然,因
为某个层面上,《爱情摩天轮》确实是“他”创造了的“作品”。
“我在写我的剧本,作为一个通俗剧爱好者,我酷爱伟人和俗人这种角色。”米奇的这段
片头自白,有独无偶,恰好也是尤金欧尼尔、伍迪艾伦和希腊神话故事的共通特质,皆对
人性敏锐细腻,却又乐于放入乱伦、谋乱、杀夫、杀子这类耸动的超常情节。
在《爱情摩天轮》里,这三者的关系形成了有趣的“预兆”。如果说尤金欧尼尔的《榆树
下的欲望》藏了《希帕利塔司》、《长路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藏了《伊底帕斯王》等,旨在揭示预示人类历史过了千年,依旧没从这些千古公
式的先读中学到教训,不停的明知故犯重蹈覆辙。那么,伍迪艾伦的《爱情摩天轮》便是
让尤金欧尼尔自己变成希腊神、其作《榆树下的欲望》《送冰人来了》变成了神话本身,
谕示了米奇和汉普蒂一家明明清楚这些剧作的内容,却丝毫没有自省的踏上和剧中人相同
的悲惨命运。知而不自知是人性最大的悲哀之一。
亦或,他们不是无知,只是吹牛。米奇自称编剧,却从未在观众面前握过笔,他的旁白可
能只是“带有象征性”的不诚实瞎扯;金妮自称演员,却从未在观众面前登上台面,在西
岸演过《送冰人来了》可能只是另一个吹嘘身价的谎言。即便不是,金妮显然并也没有她
吹嘘的那么杰出,否则她读过演过欧尼尔的剧作如斯多年来,何以从没警觉自己的生活是
如此跟剧作情节如出一辙,像剧中人重蹈希腊神话的悲剧那般重蹈他们的覆辙呢?这种不
自知,就像她没有发觉那些拍在她脸上的极度浮夸的三点打光(Three-point lighting)
一样,虚幻到令人发噱。
三点打光──这是本片另一个有意思的致敬(揶揄)典故。
三点打光起于电影片厂,是非自然的产物,本片拍在演员脸上的大蓝大红,使用之多,颜
色之艳,更是刻意明示观众这是假光刻意到只差没把灯管入镜的境地。
美则美矣,目的何在?表面上说,这是呼应了米奇那句“我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使用大量的
象征”,将文学词汇的象征视象化。细一步说,这是借镜了三点打光的历史起源:古典好
莱坞的片厂时代。1930年至1960年间,片厂广泛运用着三点打光来为明星演员的银幕风采
增势添风,恰好便是金妮前往演艺圈想闯出一番事业的时期。
可以想见,对金妮而言,明星光环很可能不是一个虚词,而是直接意旨三点打光这种肉眼
可视的光源,三点打光在她心目中便代表了荣誉,比康尼岛上闪烁的廉价霓虹灯珍贵百倍
,即便康尼岛的灯源于自然和她的现实。所以,每当她开始在亲友面前“入戏”──在沙
滩的跳板下和爱慕者告白、在卧室和没有血缘的女儿谈判、在饭厅和情夫侃侃告解──打
光便应时而生。因为该时该刻的她相信,她不是一个服务生,只是一个扮演服务生扮了二
十几年的演员,只要剧本时机对了,一声令下高潮戏上,她便能立刻摇身一变,重新濛上
应得的耀人光彩。
但是,片厂永远不会是现实,现实众人永远不会看见金妮想像且想有的三点打光的妖媚,
他们看见的,只会是一个被好莱坞拒于门外的无名演员。她只能继续当回她不想当的那些
角色:一个陪伴有余激情不足的丈夫的妻、一个得自己烫戏服的服务生、一个米奇口中的
the woman who lost her soul。曾以为即将荣耀自己的摩天轮光芒,最终依旧变成了仅
是干扰睡眠的光害。
在电影的片尾,金妮浓妆艳抹的对米奇上演了一段自说自话的独角大戏。影评人肥内形容
,金妮的演员凯特温丝蕾(Kate Winslet)是在模仿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古典好
莱坞时代的当家花旦),而且模仿的拙劣又失败,“Kate怎么样也不会变成Bette”。
有趣的是,就剧情而言,金妮的模仿愈是格格不入,愈能显露她的艺路跌跤其来有自。金
妮和儿子说,好莱坞不要她不是因为她没实力,只是这个时代不需要她这种演员。乍听之
下硬嘴,但仔细想想,或许真是如此,因为凯特温丝蕾着实没有古典女演员的身段,当代
主流的方法论演技(Method acting)也难以在当时的古典好莱坞吃的开。
如果金妮真的有演戏才能,只是不被那个时代的观众给接受呢?这样演戏的金妮被米奇和
当时的好莱坞评为拙劣,这样演她的凯特温丝蕾却在2017年获得了观众(包括不少好莱坞
人)的满堂彩,不讽刺乎?金妮的生错时代的感慨,竟其来有道理了起来。金妮对米奇演
出这出大戏时是1950年代,恰好便是古典好莱坞逐渐瓦解、伍迪艾伦开始入行的时间。如
果金妮真有其人,有兴遇上真的也在康尼岛长大的伍迪艾伦呢?如果伍迪照着调教凯特温
丝蕾的方式调教她,她有没有机会在即将来临的时代发光发热呢?
只是,命运就这么擦身而过了。作为亲眼见证古典好莱坞没落的遗老,这个时不我予的时
空安排,显然是伍迪艾伦又一次的,略显恶毒的后设玩笑。
(感谢开眼电影网的邀稿,原文出处请见: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X180131178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