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我的英格兰 England is Mine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8-01-10 10:19:01
此片是去年暑假爱丁堡影展后在英国上映的音乐人电影,由《敦克尔克大行动》中有露脸的那位超帅气飞官 Jack Lowden主演。不知看过《敦》片的大家是否喜欢他?如果喜欢值得来追追看,他在这片演个忧郁的文青小生,像只惹人怜爱的小熊一路挣扎碰壁等著拍拍,令人越看越有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Lh9_QeSi4U
电影是关于英国 1980s独立乐团 The Smiths 主唱与作词 Steven Morrissey ,不过是关于他成团前的少年时代,所以完全没有 The Smiths 的歌曲而都是 1970s末期的其他团歌曲。也许部分乐迷会很失望,但 IMDb 上也是有部分乐迷认为这才抓到了精髓。这部电影并不是 Morrissey授权的传记片,内容虽有不少 Morrissey少年生活经历交友与喜好都符合真实,但这些片段都被重组过。也许就别当 Morrissey传记片,就当是此片取材 Morrissey的故事却在讲自己的故事,看它要传递什么讯息更有意思。
https://imgur.com/EIqNMYP
英格兰的苦闷心灵
片名取自歌词 "England is mine, and it owes me a living" ,这片名“英格兰是我的”一般来说是宏图大志少年征服世界的豪语,正如电影中女主角 Linder 也说过一句“伦敦属于我”。不过细究来源的歌词,其实更像是个控诉:“英国是我的国家,它欠我们人民一个生活!”真是好 1970s末期英国的焦虑,尤其在曼彻斯特这种劳工城。
的确,想想 Morrissey在独立摇滚乐界的形象,总是那么矫然不群,在别人愤怒嘶吼时他总是静谧思索,在别人直白控诉时他总是文诌诌地耍忧郁,却也代言了许多心声不知如何发抒的苦闷心灵。此片是把 Morrissey这个摇滚忧郁文青的形象表达得很彻底:电影只给他唱了两分钟的歌,却给他不停地阅读、吟诗、打字、与朋友引经据典谈文论艺... 一路看下来几乎忘了这是一部音乐人电影,还更像一部文学电影。
电影中的 Morrissey,是极度害羞内向的,他如本尊的真实一般爱文学、爱阅读、爱王尔德、爱写乐评、爱听独立音乐也爱嗤之以鼻、也一直蠢蠢欲动想要伸出触角当个音乐人,只是实在太内向总是伸不出去,那一把麦克风往往拿到了嘴巴前面却迟迟唱不出来。整部电影几乎一直在谈他多害羞内向一次比一次严重到极致,让人看得都觉得世界黯淡了下来,当然到最后看到他终于奋起时也会更欣慰,只是要很有耐心 XD
电影的主题,以个人小叙事来说不外就是 Morrissey一方面在社交上极度闭塞,但另一方面在文字创作上又才气纵横,可以说他面对人时毫无自信,但关在自己世界里时信心极强,对自己才能极自尊自大,却对庸碌外人嗤之以鼻。这样矫然不群的性格必然是个缺陷,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的他瞧不起家里的母亲和姊姊,瞧不起他上班的税务局里的同侪与上司,也瞧不起片头一路催着他“喜欢做音乐就去积极牵线找乐团”的 pushy女友(?)。我就是我,我的才能就是独一无二的,与其自己汲汲营营找别人,不如等人来找我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X5juPyFPfc
Morrissey,平庸与超越之间
电影中唯二可以接近他孤傲之心的,只有两个史实中的音乐同道。一个是初期共组“鼻血乐团”Nosebleed 的吉他手 Billy Duffy,可惜电影中的 Billy如史实中一般(过程有简略)自己力争上游去伦敦发展把他抛下;另一个是从少年到老的女性好友 Linder (《唐顿庄园》Jessica Brown Findlay !她终于有个迷人的角色了),电影中只拍了 Linder 的前卫艺术家一面,倒是没拍她在曼彻斯特摇滚乐风景中举足轻重的音乐人一面。
可惜,好友 Linder 也找到机会远赴伦敦,留下 Morrissey一人在曼彻斯特,虽然仍如红粉知己一般保持电话往来,但 Morrissey完全陷入一种怀才不遇的自怜,孤身一人在曼彻斯特做着机械化的庸碌工作等待心灵快速老死。然而电影这样拍下来,观众都很清楚知道并不是 Morrissey很可怜被埋没在这群曼城庸人之间,而是 Morrissey太自傲把这些庸人都踩在脚下不屑一顾,其实真正需要成长的倒是这一点:不要自外于世人,而要看见世人的苦,这才是 Morrissey未来要成为音乐人的精神养分。
IMDb 上有个网友戏谑评论此片为“看一个男人如何把女人通通拒绝掉”,其实仔细想想也挺贴切 XD 此片 Morrissey有初始的 pushy女友 Anji 、有柏拉图之交连一根手指都绝不碰的谬思女神 Linder ... 还有税务局里平日庸庸碌碌却一股脑倒贴上来的 Christine(影集《白公主》女主角 Jodie Comer饰演)最是烦人,平日谈吐也没料思想也平庸穿着也俗艳,令 Morrissey打死不想承认她是我同事,却被她一路挽手挽得好自然又好放肆 XD
不过看电影处理 Christine以及处理税务局男性同侪们的视角,我认为电影仍是肯定这些时代庸碌心灵的。他们在 1970s-80s之交、这柴契尔夫人把英国传统劳工社群彻底瓦解的动荡时代,人人都找到个铁饭碗就认命做一生,但当他们发现 Morrissey这傻小子的才华与傲气时,纷纷心折向往,仿佛我等平庸少年中若能有一人出头,都是万幸,一定支持到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5FTP6iGbc
我不只是我,更是英格兰
随着 Morrissey一味自怨自怜的视角演下来,观众不知不觉间看见了更多关于时代里其他庸碌人们的身影,人人都很认份在这时代洪流中当个小螺丝钉养家活口,正如嘴上严格其实疼爱的图书馆员妈妈,努力这么多还不是希望家里能有个希望火种跳出这曼城大工厂?税务局同事们每天忍着无聊把班上完,还不是期待我们办公室里的傻小子能代替我们成就一点不凡?此片 Morrissey的孤傲叙事终究要成长,虽然电影拍得不是那么戏剧化而有点隐晦,但我们在电影最最后十分钟之内终究是有看到。
这最后成长的转捩点,我个人认为是本片拍得稍微欠佳之处,仿佛怕观众不明暸似地,安排妈妈用言语安慰 Morrissey给了一场“你要做自己勇敢跨出去”的 pep talk 。而后尽管有点遗憾地 Morrissey并没与他在全片曾经瞧不起的人如姊姊与税务局同事们完成个和解,终究是在向打工处的医院主管递出辞呈时,不是自我中心地立志功成名就,而是大器地鼓励这老主管“我看得到你的梦,也相信你仍可以圆梦”。也许,这个 England上苦闷的芸芸众生终于真正进入了 Morrissey关怀的世界,这文学与音乐人生才真正与人民站在一起,England is mine。
电影开头与结尾,牵动着 Morrissey初始心情也划下成长句点的女人,竟是三位女性友人当中戏份最少的 Anji 。她片头给予 Morrissey的赠书是 "The Monsters of the Moors",谈 1960s曼彻斯特轰动一时的连续杀小孩案,虽然坏蛋杀人与国家体制扼杀民族幼苗看似无关,仍莫名地引起这些曼彻斯特迷惘少年的危机感。片尾,被 Morrissey抛弃不理好久的 Anji 再次出现已是气若游丝,连最后拉一把送朵花道个歉都不可得... 一路只看见自己的 Morrissey终于也了解了什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DxiJ1qduA
本片要说废是很废的,就让 Jack Lowden顶着一头乱发无所事事漫步阴雨绵绵曼彻斯特、待过庸碌的办公室、庸碌的家里、庸碌的房间,走过日复一日的地下道、听着日复一日他不甚苟同的音乐、在屋顶度过一个个逃避午后、念著一句句若有灵感却成不了诗篇的小语、看着大排水沟那被左右支流一路冲撞仍挣扎向前的主流... 然而到最后终于福至心灵,连镜头语言都不一样了,随着日后吉他手 Johnny 千呼万唤的登场,两人一场夜间创作的远镜头特写,离焦的弹片与离焦的打字机竟在模糊中找到了韵律,仿佛珠玉般令少年看见了未来的光芒。
此片当“说好一个简单故事”的剧情片看恐怕是有点令人不知所云的,但只要我们快速概略地掌握故事基本方向后,倒也是可以让眼睛散个焦轻松地看,跟着主角一起轻松地迷惘耍个废,然后慢慢发现主角经历的一切只字词组、断简残编、光影图像、人工音乐与自然音景,处处都在描摹这一颗从矫然不群慢慢珍惜世界的少年心,虽然完全没有 The Smiths 自己的音乐,仍是绝佳的视听享受!尤其 1970s/80s之交阴郁的曼彻斯特和这一个礼拜阴雨绵绵的台北好有默契呀... (很高兴贴文的今天终于放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epcmaN4r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