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无雷] 凡高:星夜之谜 Loving Vincent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7-10-24 02:18:54
“耗时 6年、动员 125名艺术家、总计 65000幅油画、平均每秒 12 幅”是这片轰动万教的宣传,波兰导演 Dorota Kobiela 本人就是学绘画出身更是凡高的粉丝,这样一部工程浩大的致敬之作那满满的敬意与诚意,相信全球观众都会心领、看到这大银幕上的首创(?)之举必能惊喜连连。作为一场形式的实验,本片显然成功带起话题也交出成果;倒是这形式实验出了什么,值得我们仔细想想看。

谦虚粉丝,接近凡高
致敬凡高,本片一方面有“凡高最后书信与死因谜团”的访查剧情,另一方面则是“重现凡高”的手绘油画动画形式。从烂番茄上找全球影评,绝大多数都着重在形式新奇亮丽、少谈剧情也不是很重视剧情。我自己看了后也觉得本片形式和剧情虽然有些大架构上的呼应,但细节上仍是分开来的,形式下的功夫比较多、比较基进、也比较抢眼。
而剧情呢?似乎属于比较谦虚的开放型,基于凡高画作人物与书信内容写了一场各说各话的乡村八卦集锦,一个凡高的生时与死因多人解读,到底是怎样谁也不确定、电影也语带保留不选定立场任大家开放解读。我更认同的倒是这句话“这么在乎他的死、何不关注他的生?”
的确,无论死因为何,是传统上普遍认为的忧郁自杀、还是电影加进的他人误杀凡高不语?也许都未必重要,重要的是那千呼万唤的最后书信里对世界与生命的热情。且不论乡民口耳相传的看到下雨也开心、抱小女孩画小鸡等等轶事有几分真实,光照凡高说的“只用绘画说话”来看,这些看景写情的表现主义先驱画作,不是一幅幅都充满热情拥抱世界吗?
粉丝大志,重现凡高
然后我想要来谈谈形式了,尤其想看看形式如何呼应剧情内容。本片形式在架构上明显分两层,第一层是男主角 Armand 实际访谈,第二层则是访谈进入回忆或想像场景,这个分层就是彩色与黑白处理,其中彩色的笔触较复杂、轮廓较鲜明色块较丰富,虽然人脸与景物都能辨识但大体上都被油画分解过一次;而其中黑白的笔触较简单平滑,轮廓与色块都较写实平滑,大体上很像写实的人脸经过一点点滤镜处理。
要说本片主打的“重现凡高风格”、“用凡高眼睛看世界”嘛,那显然是彩色那半的重点了,和黑白那半应该没什么关系。在彩色这半,我们模糊看来大概就是所谓“凡高风格”贯串 Armand 走访小镇的每一场走动景观与室内外访谈;不过再仔细一点看,我们还是会发现这里仍有分极拟真致敬凡高画作的几个场景、以及比较折衷一点的凡高风描绘其他没那么经典的走动与访谈场景。两者虽然大致上很像,但也是有明显差距的。
在极拟真的部分,我们看见凡高的笔触较粗、用色较混合、甚至常用不同色相混合起来把单色变得更丰富、轮廓的线条可以用黑色与其他各种深色、轮廓也是较粗纩随性带点毛边的;而在折衷凡高风部分,笔触较细,包括色块中的线描(借用“点描派”用词概念)较细、轮廓的黑边也较细,轮廓的黑边则只是黑色、同一色块内的混色也多半只混同色相的(蓝的就各种蓝、黄的就各种黄,不同色基本不混)。
折衷凡高风
大体上我这边分类出的“折衷凡高风”,就是配色与笔触大体上学凡高,但又不像凡高那样率性强烈,比较走舒舒服服的安全牌。当然这未必是坏事,毕竟此片是要推出动画而不是要推出单幅油画的,每一幅画的独特性格淡一点、与前幅后幅搭配多一点,恐怕才是动画可以流畅的关键(当然我们也可以问问动画为什么要走流畅、而不走其他冲突路线)。
这“折衷凡高风”占了全片绝大部分,也描绘了以 Armand 为首的所有角色。于是我们看见一场场访谈戏里,总是两个人像发光体一般每讲一句话身上的笔触与配色就变了几十回,一路闪烁而且闪烁得很顺畅毫不停留。在看这些访谈戏时这样画,我其实有一点点视觉疲乏,因为两个闪烁的发光体一路闪下来都没有抑扬顿错或休息转折的节奏感,就算是访谈讲到关键讲到高潮、就算是 Armand 听到什么兴奋的或沮丧的以手支贻低头不语,绘画的形式都没有变、发光体的节奏也没有变,这种绘画风格反而无聊甚至有点出戏了。
相对于一直闪烁的人,访谈的室内背景甚至室外背景却是静态的,第一幅画是什么笔触就在同一个定镜头下维持那个笔触直到镜头移动,我本来还想这是不是“闪烁人物”对比“静态背景”?谁知,每当定镜头结束转为动镜头、要在室内把眼光移动到其他角度时,室内背景的笔触就突然间大幅改变了,和人物一样变成闪烁的背景。突然间,我无法理解此片对于绘画的形式有什么意图、企图勾勒出什么样的绘画语言表达事物?仿佛只是“定镜头就用同一张背景省力气、动镜头非重画不可就来多画”的便宜行事?
室外背景也一样,动镜头时室外当然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处处是闪烁动感,但静镜头时大体也是不动,只偶尔在有微风时让麦秆与树枝树叶些微地动,但这自然的动感又远远不如动镜头时视角移动产生的动感。说到“动感”我还另有质疑,那就是凡高绘画本就是在单张静态油画上呈现自然与人物动感,他画天空草木星光灯光的笔触都有这作用;但现在是在拍动画电影,却用“1 秒12张”制造那种不同幅画差异的闪烁动感,这岂不是把本来单张画呈现动感的神韵都浪费掉了?难道动画电影不应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吗?可能切题的语言未必是这“折衷凡高风”?
还有一场 Armand 和船夫夜晚在河边营火喝酒谈天戏,有画出营火的火光闪烁、也有反映在两人的衣服与脸庞,但很诡异的是周边的树丛就没有、河水里也没有,河水的闪烁只有表达流水动态而已;另外白天人脸的阴影面,有时候是用笔触清楚的线描、有时候是把油彩抹平得很光滑,而且在同一场戏就会出现两种不同型态... 这一切也都令人很好奇:本片的绘画语言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画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觉或讯息呢?
电影创作的绘画语言?
也许是我慧根不够,有点难在这几种纷杂的处理方式当中归纳出一个逻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110 人、65000 幅画”也许尽管有努力把品管做到好、终究还是出现了一些没顾及的变异吧?整片看下来,我唯一看到的规律还是拟仿“凡高风格”,在彩色这部份分了严仿的凡高经典绘画场景、以及折衷的其他走动访谈场景。当然,致敬凡高并拟仿凡高以期“用凡高的眼睛看”,是本片高调且引以为豪的核心创作理念;不过,这种作法是否也值得进一步思考呢?谈到这点时,我对这片的做法是有些疑虑的:
1. 分析风格、提取元素、找出规律、然后大规模动员统一重现风格,这种“仿制”真的值得吗?这样是对艺术大师的致敬、还是“凡高化凡高”定型艺术大师?凡高的画作有其相似性与连续性,但稍微认真看看每一幅,他的构图笔触用色都有其当下的主观与独特性,从不是在“自我复制”的;将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何况是大师)定型为一种风格,这岂不是种自以为是的凝视吗?
2. 回过头来说,这是在拍电影、是在自己产出一件艺术品,我们可以崇敬一位大师然后站在他的肩膀上找到新洞见,但真的要放弃自己彻底复制这大师?甚至将他的几个片段无限延伸到(他并没有参与)的其他生活、然后宣称“用凡高的眼睛”看这世界是这样子?这一方面恐怕有点僭越地宣称自己代言大师眼睛、另一方面则是撤守自己的眼睛。
3. 大规模生产线捕捉“凡高风格”,也许不如下载 Prisma ,当个茶余饭后笑一笑的小娱乐就好;若要当电影的话,这样套用“凡高公式”恐怕和那些套用好莱坞公式的爆米花动作爽片异曲同工,不过是自己界定出出凡高公式、然后卖弄凡高公式的爆米花绘画爽片罢了,和麦可贝精神相似、只是领域不同。(我个人是很尊敬麦可贝的,大胆创造好莱坞公式无限复制、飨宴全球动作爽片观众,正如这片飨宴全球凡高爱好者)
4. 本片有道格拉斯布特、艾丹透纳、栉龙福林、瑟夏罗南等黄金卡司,而且都是在真实地点真人演出过一遍之后,再来照着演出的影像慢慢绘制的。他们的表情与演技一个比一个深邃有魅力,有父母生来本就鲜活的动感、有一路走来充满岁月的成长、更有发挥演技与口条流露的人格与智慧,却全部都被绘画给抹平了。
当然,单幅肖像画本来就是画家用他的眼光捕捉人物的独特神韵,往往有别于肖像摄影的写实魅力;只是当这数以百计的连环油画都只是写实地描绘人物(描绘到观众在每一幅都认得出演员)时,何不就直接让演员上阵呢?或是反过来想,何不干脆像凡高一样直接画个不写实但写意的人、就让这些人演出动画、还根本不用请大明星呢?
5. 当然,我对导演与制作团队呕心沥血想要致敬偶像的心意还是很敬佩的,只是很遗憾我认为也许用错地方了。想要复制凡高艺术、想要归纳出凡高风格、想要进入凡高的眼睛看这世界,也许是我们痴痴的梦想、但其实都是不可能的。身为艺术家总要自觉到一切都是在表达自己,若压抑自己而试图套入别人,那恐怕只会是第二流的仿制,难说抓到多少大师神韵、却反而失了自己的语言。
当然,艺术也不是通通都无法复制的,大型工作室规格化生产的艺术如漫画,就算主创者与关键画师换人了也一样能继续下去;在西洋绘画大师中,也有像鲁本斯那样以大型画室生产线消化大量巴洛克订单的,这种也未必不能归纳出一种风格来拟仿,只是面对凡高这样非常个人化的画家恐怕没办法。
6. 来看看这几年其他画家电影用什么手法致敬好了:
老布鲁哲尔《惊艳布鲁哲尔》(2011):布鲁哲尔原画当背景,让真人仿画中造型演出。

雷诺瓦《印象雷诺瓦》(2012):重建经典时刻,那印象派痴迷的草木光影与身体。

透纳《画世纪:透纳先生》(2014):重建经典时刻,强调沧海与一粟、速度与烟雾。

1890s-1920s 《艺想巴黎》(2015):不针对个别画家,整体提取模糊的时代风格印象,创造现代静态背景,仍由真人演出,喻示其活在某个想像凝固的美好年代。

戈达韦根纳《丹麦女孩》(2015):几乎如实仿 Gerda原画,只是把大头换上小雀斑 XD

宝拉《宝拉:裸画像》(2016):重建经典时刻,强调身体的重量、一身臭皮囊。

席勒《席勒:死神与少女》(2016):重建经典时刻,强调绝望与愧咎、迷恋与逃避。

塞尚《保罗与塞尚》(2017):找到他的普罗旺斯原乡印象,尤其是那座山与山居的生活。

我承认看这部片我想得有点多、也许也有点严苛,当然都是敬佩制作团队的呕心沥血而引申的思考。看了烂番茄上的影评,好像都没有人对本片的这“仿制”取向有任何意见?只有一个卫报的艺术史家 Jonathan Jones 在只看预告的状况下写了一篇(引申得有点多,被读者狂酸,尤其只看预告就评是致命伤)对凡高被流行文化消费的想法,他另外还写过一篇关于 Prisma 这种滤镜软件定型画家风格的讨论,算是极少数(唯一?)对此片的不同意见,有兴趣可以看看:
Prisma: 'Edvard Munch did not have a "Munch filter" in his brain' 2016/7/18
http://goo.gl/1b8e4u
We must rescue Van Gogh from becoming a pop culture cliche 2017/1/23
http://goo.gl/4FfpCx
无论如何,别想太多进场时,看这片《凡高:星夜之谜》当然是美不胜收的,小缺点可能是一直闪烁不停的油画动画太平板顺畅、看太久也可能视觉疲劳或出神、或是看画看太认真忘记听剧情 XD 至于该如何拟仿凡高、拟仿中该如何取舍重组、甚至从原点开始该不该拟仿?也许都是值得退一步思考的问题。总之“65000 幅油画、平均一秒 12 幅”的创举已成,立下了标竿看到了效果,切题的绘画语言就留待后人继续探索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3dqQPunKs
作者: janecc (J大)   2017-10-24 02:26:00
想请问原po 如果对凡高的画没有到很了解 建议看之前要先做功课吗~谢谢
作者: vm4m06 (富奸你一定要画下去呀)   2017-10-24 02:38:00
推这部,大家写的介绍文都好强大我是个门外汉,原本不太能欣赏凡高的画到底好在哪,直到看了这部动画,当他的画就这样动起来的时候,笔触与光影的美就突显出来了,真的比写实主义的画更有真实感
作者: joey0602 (joey)   2017-10-24 02:46:00
老实说也觉得与其这样大费周章复制,不如让这些演员拍真人电影…觉得凡高油画不太适合做动态,久了视觉真心要疲劳…
作者: hhwang (雪野)   2017-10-24 07:03:00
画像和12fps用在人物方面有奇效,不只是形式那么简单
作者: hbtsai (佛行事业师子)   2017-10-24 07:16:00
小羊大,这部片用心去看,可以了解凡高躁郁症发作的蛛丝马迹,我觉得表现得委婉很好,让大家对凡高的负面疯狂印象冲淡很多。我曾带医学人文小组讨论课,让医学生讨论凡高的作品与其发病的人生旅程,这部片所讨论的八卦内容,可以启发理性批判思辨,值得肯定!
作者: ariel119 (爱不只是一种感觉)   2017-10-24 15:36:00
凡高的画有些对于精神疾病的人有疗育作用
作者: danadanad (大笨猪)   2017-10-24 15:53:00
直觉上来说 用旁人说词来推理 将凡高的人格拼凑出来 其实挺有趣 我没看预告 也不了解凡高 所以一开始雾飒飒但当主角接着访问几个人之后 大概就可以推理出电影逻辑
作者: ArtemisDiana (黛)   2017-10-25 11:30:00
我反而觉得做成这样比较能让外人看画更懂何谓“凡高的画本身就是动态”
作者: staybeats008 (staybeats)   2017-10-26 11:43:00
stary stary night~
作者: orzisme (EM)   2017-10-26 16:47:00
看完之后觉得不用找名演员们演吧,何需演过再照着画一遍?而且剧情也比较弱,像楼上有人说的像AVG游戏,而且问到的每个人都回答得很详细XD拍凡高的影视版本中,觉得或许还是皮亚拉的"凡高传"最好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