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情画欲: 艺术大师专题影展》第二部。相较于第一部塞尚,这位席勒 Egon Schiele 好像在台湾比较不出名,我问十几个亲友全都知道塞尚(虽然大多把他当成印象派 XD ),但只有两个听过席勒,其中一个还问“那不是德国诗人吗?哥德的朋友?”的确回想起我们自小的艺术教育总是以法国为中心,并没在管东边的德国与奥地利在做什么,仿佛德国就是工业科技与纳粹、奥地利就是古典音乐真善美 XD
整体比较看看,我觉得《塞尚与左拉》还是比较悠远成熟的,普罗旺斯大地更是美翻;不过《席勒:死神与少女》充满青春躁动,与问题少年激烈面对世界的悲剧感,这恐怕更是切合 Egon Schiele 其人其画。席勒可没像塞尚追寻艺术一生苦尽甘来,他反而是在艺界年少得志早已冲上云端;但对人生的迷惘与摸索,他可是还在血气方刚年少冲撞的阶段,却就这样戛然而止,与奥地利和维也纳的黄金年代一同陨落。
http://imgur.com/sImrDXv
分离派,世纪末的维也纳
《塞尚与左拉》拍塞尚一生到了 1906 年,《席勒:死神与少女》则从 1910 年出发,维也纳的艺术思潮和巴黎截然不同,并不尽然是照巴黎的学院派古典、浪漫主义、印象派沙龙、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这样发展的。同样在 1900s,巴黎慢慢往概念化的现代美术发展,但维也纳分离派 Wiener Secession 正把在巴黎流于中产新贵绅士小姐风花雪月的新艺术 Art Nouveau给走出新路子,走向瑰丽神祕的梦境与潜意识。
克林姆无疑是分离派领袖,而克林姆的弟子 Egon Schiele 比较特别,他既跟着分离派走进画坛大放异彩、视觉风格上却又令人不自在地与分离派大相迳庭。不过不管视觉风格如何,他们往内探索梦境与潜意识的渴望很类似,这也和世纪末的维也纳、传统社会崩解现代工业席卷、到 1910s帝国濒临崩解前夕的集体焦虑有重大关联。 Egon Schiele 就是典型的奥匈帝国艺术家分裂认同代表:父亲是多瑙河畔中心父权,但母亲是来自帝国边缘波西米亚小山城。
Egon 第一次想要从学院叛逃自立门户,就从母亲的故乡开始,美丽的 Cesky Krumlov。说不定母亲正是 Egon 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但关于母亲的史料稀少、更无八卦,电影仅以火车站长父亲烧掉家产梅毒死亡母亲声嘶力竭揭开序幕,我们知道这已在 Egon 心中抹上阴影。尽管接下来长大的 Egon 总是如此狂放不羁云淡风轻,比起美术馆里那些桀奥不驯的自画像来得阳光多了,但艺术史上 Egon 留下的扭曲线条病态配色以及情色和死亡等主题,暗示这阳光外表心底暗潮汹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Nce5sRYqQ
Gerti 严格保护的纯爱少女
许多后世对 Egon 的历史书写都把 Gerti视为他的第一个女人,甚至还有称她是永远缭绕 Egon 心头的唯一女人,史料中有许多哥哥画妹妹甚至几近乱伦边缘的小花絮。电影中给 Schiele兄妹的青梅竹马戏份很少,只有短短一场浪漫时光,妹妹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已经用压抑不住的眼神期待哥哥了,但哥哥的关键句“和好了?和好了”苦涩地中断欲火。本片“死神与少女”主题的第一位少女心死了,接下来这命运还要一次次复制出去。
Egon 情色绘画的争议一生,威胁最大的还是恋童的指控,电影在中段关了他 24 天的官司就在打这个,也的确狠狠打击了他对人际关系的一片赤诚而在绘画题材上大幅收敛(不再画未成年少女)。回头看片头 1910 年方 16 岁的 Gerti,显然此时 Egon 表面打情骂俏其实已警觉在心,他的绘画与生活不见容于世,迟早会烧起火来伤到人,今日不管多美好明日都会烧成灰,就像童年家里多美好但爸爸一个失控就能烧光光。自命注定毁灭的人生谁都能烧,就是不能烧最爱的妹妹。
因此,接下来好多场戏 Egon 都紧紧咬著“21岁才成年”这门槛,狠狠地压抑 Gerti不准这个不准那个,自己的波西米亚奔放生活如鱼得水,但兴冲冲跟来的妹妹却一样也不准碰。我们渐渐发现 Egon 享受人生的阳光外表下其实早已意识到毁灭,因此真正钟爱的人他反而要彻底推开。反应在作画上,则是每一次和他的女人你侬我侬到快要动真情时,Egon总是用标准台词“停下来,就这个姿势”把焦点转移到作画上。
整片下来我们发现, Egon 彻底失去了爱人的能力,或甚至从电影开头就从没有过爱人的能力,他心里爱但没办法付出,只好以作画为逃避、以画作为致敬、甚至以画展作为辜负的歉疚。《塞尚与左拉》的塞尚也许是不爱具体的人而爱抽象的画,但《席勒:死神与少女》的席勒更像是满腔的爱不能付诸真实生活、而只能实现在画作的替代世界里。
http://imgur.com/ZnxQ3WV
Moa 萍水相逢的理想型少女
Egon 禁止妹妹跟来《爱在黎明破晓时》的浪漫游乐园 Prater ,原来 Prater 在 20 世纪初可是维也纳地下社会情色生活大本营。电影没说 Egon 怎么走上了这条路,但无论如何他恐怕已知道这是一条尽管精采却是走向毁灭的不归路,一定要把妹妹保护得好好地永远别碰,谁知片尾帝国陨落自己也临死前,其实很强壮的妹妹还是挺直腰杆重回 Prater 黑市交易扛起重担。当然 Prater 也不全是死路,也会有生机,在这里遇上了一样是烂命一条从谷地向上爬的 Moa,正是 Egon 早期的模特儿好友 Moa Mandu,日后也走上表现主义道路成为舞台演员与电影演员。
Moa 也许不算是 Egon 的同居人,但是他们这个小波西米雅艺术村的缪思女神,在奔放情欲的道路上她身为已经备受歧视的黑人是最没包袱的,每天跟着男孩在莫尔岛河畔裸奔戏水摄影作画,让 Egon 在本来应该很挺自己的母亲家乡声名狼藉,倒也不是什么问题。毕竟 Moa是 Egon 生涯一众少女中少数超然的,可以和 Egon 萍水相逢却保持独立,不会被他拖垮也不会被牵绊一生,也许是 Egon 生命中露水之缘的理想型,是日后在舞台或银幕上相遇能浮起笑容淡淡回味的,却不是可以支持 Egon 的伴侣。
http://imgur.com/BgvPfpf
Wally 挑战极限的死神少女
遍及 Egon 画作中那最抢眼的红发少女 Wally,尽管电影原作小说 "Tod und Maedchen: Egon Schiele und die Frauen" (2009) 早已另辟蹊径揭示她无可取代的重要性,艺术史界还是要到维也纳 Leopold Museum 2015 年特展 "WALLY NEUZIL: Her Life with Egon Schiele"才将研究考据结果一次呈现给大众,以 Wally为主轴重说一次这位表现主义先驱画家的创作历程。
电影这样看下来, Egon 一生的少女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不论在戏份比重上,演技表现上,人生议题上,甚至气氛营造的重量上,我们都可以知道本片是把 Wally当成 Egon 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主角。她是乡村老师家庭出身,尽管贫穷而游走艺坛当模特儿谋生,但道德脊骨是很强壮的。俗世瞧不起艺术家的那些裸体情色生活淫乱等等问题,对她来说都是自由而不是道德问题,但她的人生可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要认真生活留下足迹的。
“如果要失去处女,宁可失给你”,认真的 Wally看得出来风花雪月 Egon 的认真内心:你尽管自己罩不住自己,没关系就由我来照顾。尽管 Egon 还是有一搭没一搭以绘画逃避现实,Wally 却展现强大母性承担一切,从替 Egon 辩护到帮忙打理家业张罗画具甚至卖画赚钱,尽管 Egon 仍时常以“停下来,就这个姿势”拒于千里之外,仍甘之如饴。因为她知道 Egon 这璞玉的美好基底,人生迷惘不打紧,静静包容守护终能拨云见日。
情人与对街两姐妹三人行甚至见父母,Wally 并不在意,反而认真经营自己生活,投身战时女人能做的爱国事业如合唱团或军护。甚至 Egon 艺术人生将被征兵打断而焦虑时,Wally 也不在意甚至主动建议 Egon 和别的女人携手找出路。真正令 Wally如大海般的母性包容崩溃的,不是 Egon 爱别的女人,而是 Egon 毫不珍惜女人,居然这样畏首畏尾偷偷都计画好了,一个有钱一个没钱我就便宜行事娶有钱的,实际上对有钱的没钱的都一样无情。
当然这样说无情也不公允,他不是拿出了素描本“让我们在绘画里结婚”吗? XD Egon 的爱已彻底失能,或说从来就是无能而逃避,这在每个少女身上都印证过,但真正致命打击还是落在付出最多的 Wally身上。这场维也纳咖啡馆戏彼此来来去去走了又回回了又走,剪不断理还乱演得越是揪心越是迷茫。Wally 走的毕竟是自己的道路,拯救国家男孩一人是一人(奥匈帝国也有神力女超人),那其实不存在的美好男孩只能在梦想的克罗地亚 Dalmatia 追寻了。
http://imgur.com/co8OJHt
Adele & Edith 继承死亡的少女
令 Egon 顿悟而悔恨一生的那幅《死神与少女》,就由用心最深也伤得最重的 Wally具象化为经典。席勒绘画总是扭曲杂乱甚至污秽,外表故作无事的心灵早已千疮百孔。除了超然抽离的 Moa全身而退,付出真心的 Gerti & Wally都心死一生。毅然下笔改标题的 Egon 终于正视自己正是“死神”。
正如两姐妹中的姊姊 Adele所埋怨“他榨干我们女人,一个又一个”,的确在这逃避式绘画生涯中,女人都只是前仆后继。从“那个不检点女人”身边终于把 Egon 抢到手的妹妹 Edith,新婚没几天马上尝到“停下来,就这个姿势”,熄了欲火像只死鱼翻白眼躺在床上一整晚。1910s 奥匈帝国的性别解放和西欧英法等国不同,中下阶层女性如 Wally快速独立成长,但贵族与中产精英小姐如 Edith仍停留在保守枷锁中。
不如 Wally毅然出走,Edith 还是留了下来成为 Egon 最后几年无数画作的模特儿,情色姿态与淑女姿态各半,真不知背后有多少挣扎与妥协。身为陪伴最多年的正宫,Edith 在这片里活着的形象实在不是很讨人喜欢(心胸狭窄抢男人),不过她死去的形象倒是令人惊惧:1918 年 10 月底 Edith 死亡,死后三天 Egon 才死,这三天发了疯似地画了好多好多躺在床上的 Edith素描。不愿承认 Edith已死,难道最后一刻仍想用绘画留住她?
http://imgur.com/U94N4QW
本片从不直接谈 Egon Schiele 的绘画风格与创作概念,只谈一个接一个心碎的少女,然后我们终于慢慢捕捉到这艺术的驱动力了。对 Gerti是恐惧压抑保护纯爱,对 Moa是不敢奢求的解放理想,对 Wally是无能为爱的歉疚赎罪,对 Edith是保护不了仍痴痴地用画留住妳。而对所有人,都是自己爱不出手时“就这个姿势”转移焦点的逃避,也许心知自己就是走向毁灭的死神?妳与其跟我赴死不如留在画作中?
不过少女们不论是活是死,那颗爱他的希望之心终究都死了,所幸女性自己走下去的生路犹在。 Egon Schiele 留下的最强烈画作还未必是少女们,更是扭曲自剖的自画像,本片倒是很压抑地一幅都没放,只在片首片尾拿出镜子作结。那幅《死神与少女》就是两人在镜中的最后相拥,那么面貌一幅比一幅桀骜,线条却一幅比一幅纠结的自画像,是否是眼看自己步步拉着大家走向毁灭不可自拔的死神自画像?
席勒史料不多,也没活到可以蓦然回首书写回忆的年纪,后世对他这神秘风格的诠释空间很大,也许小说有其清楚立场,但电影在改编下拍得点到为止保留模糊,更开放了想像空间。《席勒:死神与少女》是画家片,却不是迷恋画作重现场景的绘画片,当然我们都能试着指认一幕幕是哪个年代哪幅画穿哪件衣服,但电影与其说捕捉大师绘画,不如说捕捉一位艺术男孩偏执扭曲的画笔人生,令我们好想当个少女站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膀,但他直到临死都不愿多说什么。
http://imgur.com/qgXGM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