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请于连结: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the-summer-is-gone
过完一个夏天,时间走了还留下些什么?
中国很大,千百种故事讲不完,从广州与北京不同、又从北京到上海感觉到不一样,大片
海棠花,这边那头,人一样吃饭睡觉,却是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中国电影《八月》则是
一段内蒙古的时代故事,记录著一段溜走的儿时岁月。故事以中国九零年代的中国转型社
会面貌为背景,从小男孩张小雷的视眼去看家庭、电影、周遭的人事物还有整个中国社会
的转变。从小学升上中学的张小雷,终于盼来一个不用写暑假作业的夏天,慵懒的数过日
子与作梦,却也渐渐看见自己原本生活流逝,当人事已非,张小雷这才知道没有什么事物
是永远不变的。
中国积极的发展商业片,甚至将许多投资放进了好莱屋,除了意图打进世界市场外,也让
中方与世界有了更多合作的机会。但至今却也看不见成效,只有如同《长城》电影般让观
众留下莫名其妙的映象。与日韩电影与港台电影相同,东方似乎在大场面经费不足与史诗
故事配置显然有所欠缺,但却仍然可以靠不一样的效果补足其中,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在另一面讲述情感故事与纪录片,可说是亚洲电影一灿光彩,小故事往往都能说的实滋
有味。
拿下金马最佳剧情片殊荣的《八月》,虽然频为争议,但也的确将导演想诉说的故事完整
的拍摄出来,想要演出一段“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是这部片的目标。而《八月》
的确是一个混合导演家庭情感与时代的半自传性质作品,全片除了片尾,全程都是以黑白
的资感作为电影的诠释,整篇故事以平淡的家庭剧和小男孩张小雷为主轴,借由劳动阶级
人士来描绘出一段中国九零代的社会转变与事过境迁,而小男孩依旧是那个天真无知的男
孩,只是好似懂了点什么?
整部电影步调相当平淡,而且无太大的高潮起伏,剧情也未有太多的含意与隐喻,整体来
说并无太突出之处,这也许是《八月》获奖,许多影评人的疑惑之一,中场许多情节已经
并非平淡,而是种“乏味的过场”和又一段“家庭戏码”让人对故事感觉疲乏。且因台港
对于中国九零代生活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无法实际的透过《八月》一片勾勒过往的影子
,虽然有部分的情感重叠,但是这种相似又不相似的暧昧情愫,使得观众对于整部片是不
耐烦的局面。
《八月》电影原先为短剧本《昙花》,整体来说还是绘出导演所想像的电影调性,例如对
于时间的不留情面、中国体制的转型、挥别家乡出外寻求更好的机会,和非演戏的演员。
整部电影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留下即将被拆除内蒙古电影制片倩影,和曾经在那工作过
的人事痕迹。《八月》的夏天像是男孩张小雷的流水帐,是导演给予过往生活在片场的痕
迹,与奉献给片场的工作人员一颗时空胶囊和回忆录,是一种自我的情感表达,但却将参
与的观众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