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台北物语》,有一些浅近的快乐,但也就只有这
样了。
它特殊,却不难成就;过去没有一部影片开创出类似的
风格,也仅仅只是因为没有人以此为标竿、没有人试图想往
这个方向开发。但要说这个模式有多难复制?我倒也不觉得。
编剧的逻辑其实很容易看穿:每一句之间看似跳跃,但
其实只是它不按照某种过去我们习惯的论述的逻辑,考虑整
体脉络的叙写;而是每一句以上一句为发想,不考虑整幕、
整部电影中的位置与连贯。举文字书写来说,我们想表达某
个主题,整段文字都是环绕此主题来叙述;而《台北物语》
不是,他没有主轴,造就了上下句之间紧密相关,却跟上上
句话、跟整个场景、跟整部电影毫无关联——它就只是一部
毫无主轴的电影。
最近不断涌出的《台北物语》影评总让我觉得,已经不
是在分析文本了,只是流于某种军备竞赛,竞争着谁能写出
更奇特的论点。
你读完一篇天花乱坠的影评,除了觉得作者学识丰富之
外,心里有没有没有一点点怀疑?有没有一点排斥、一点不
真实?
在艺术的路上,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是珍贵的。艺术
之美并不在于华丽的表现,而是挖掘出那些被隐匿著,要很
仔细观看才能察觉的、最纯粹却细微的感受。看到“台北物
语不是烂片,它是经过精心巧思设计的”这种论述,我真的
很想问作者:你在写的时候,真心这么相信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