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进戏院看台北物语,少了笑果,但多了一份对编剧和导演的佩服
,以及自己的体悟。
第一周的 cult 片笑爆戏院的状况似乎已经沉淀,去看的观众是因口
碑去看,或是二刷(看第二次)、甚至三刷客。有些观众可能是跟着
风潮去看而感受不太到笑点,有些则可能已经笑完一轮,稍微静下心
了,总之戏院内的爆笑少了,我自己则更能静下来看剧情。
最后剧中八位主角群聚的对质戏(影迷暱称:G8高峰会,其实我认为
是8.5 位主角,因为加上陶瓷狗也有戏)还是让我笑到拍手,但这次
从第一秒看到最后一秒,我感受到:天啊,剧中的一切跟现实生活真
的太像了。
除了剧情跟桥段像(例如之前跟朋友提过的都更、外遇、亲子冲突、
生命中莫名奇妙的境遇等),剧中那些细微的巧言令色、骗己骗人、
背叛、无解的追问、小奸小恶的挣扎、平庸的恶行、真诚的爱与受伤
、还有活着的莫名奇妙,都跟戏外也太像了。
编剧藉角色的口问了这个问题:
“每个人在不同的处境,难免要说一些谎话。但到最后,这一切,到
底是为了什么?”
“孙医师:城里的人都在做什么?
Tony医师:士农工商,各司其职。
孙医师:那他们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吗?”
(用背的,可能跟实际台词有出入)
看着戏院里几位文青模样的大学生,讨论著摄影或收音方面的拙劣,
再引以为笑点,萦绕在我大脑的,更是这些大哉问。任何上过一些班
,在人类世界赚过一点点钱,在社会中寻找过爱的人,都不免会有些
共鸣。
因为太虾,而被诟病的失败文艺过场戏:“客服电话”、“投硬币或
捏花瓣,占卜他爱我/ 他不爱我”、“对时”,也变成有其道理。
在“台北”这个城市里,所有的人都因着追逐钱、权、以及渴望被爱
(所谓的爱,也许是“被理睬”),而失去了认识自我,跟发展自我
的机会,最后变成被钱、权、面子、或社会规则驱动的动物。(这也
许是所谓的“异化”问题之一种或多种,熟悉马克斯的乡民可再教导
)
剧中比较像是个真心人的主要角色,只有孙女小宴,但她也因着成长
过程目睹的一切,而走在可能崩坏的途中。其他大人们(柯锡恩议员
、孙英医师、窃贼林孝庆、寡妇林秋红、议员情妇郭心纯、议员助理
郭再兴、建商林董、爷爷孙董、爷爷情妇、Tony医师、胖子助理邱耀
东、甚至出纳小贞)则都已经坏损成社会的运作规则下,既被系统推
动,也推动系统的人们。在这种人跟系统互相支配的循环下,要跳出
来真的很困难。
这些已毁损的成人,至此,跟客服电话鬼打墙般的语音、或手表对时
的标的物,几乎没什么差异。但他们还是有人性,有真感情,真心被
埋在黑心底下,真心仍会透过隙缝去呼喊(透过一些台词话语,闪烁
出现,或抽象言之:用占卜的方式问爱)。
最后,日子还是要过。复杂的各路冲突,竟被归因给不知所谓(但当
然真实存在)的“黑道”,大家就回去“各司其职”了。至此,可说
是荒谬又写实到不行。
编剧无疑有相当程度的人性关怀。身兼编剧的黄导演身为一个活比较
久的老文青,他把他看到的写出来,但不给教导,也不给救赎,就是
写出来,让这些人轨迹交错,然后让这些人各自离开(具体而言,是
搭出租车或开车离开XD)。电影散场后,观众也各自离开戏院。人们
心中,固然有个转着吊扇、饮著红酒、耽溺没出路的性爱、把世俗事
务当作抛扔钥匙圈般戏耍(然后可能华丽地成功,却在下一秒撞车)
的别墅房间,但也许我们有朝一日,有机会跟着剧中人一起“离开别
墅”?但当然不可能变回孩童,经历这一切后,多少是不可逆的。
几年后我自己应该再看一次这部片,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应该会有
更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