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好像都没人发。
只好我发了,写得乱七八糟的。
电影里非常清楚地解释了来龙去脉,选择直接用年老的角度而非从头开始娓娓道来。
自从哈利波特以后,我其实已经很少有这种“同一个故事用不同方式来诠释”的经验了。
总
很显然地——我比较喜欢小说的诠释方式。
毕竟我觉得一本书的重量,总是比一部改编电影还重。
(以下有雷)
不过还是有几点值得一提:
夏绿蒂兰普琳出场的时候我简直连续倒抽三口气,而且完全不敢再呼吸!她的气场好强,
好
第一次碰面在咖啡厅那一段我简直要掩著口鼻跟一半的视线看(我是说真的,绝不浮夸)
,
那个沉默,那个冷眼,那个面无表情实在是太有威力了。
你很难想像沉默的威力有多大。我可能会好几天都没办法忘记那张脸,睡觉时可能做噩梦
会
另外一点是看小说时没有特别感觉的,维若妮卡的母亲。
老实说我会找到这本小说就是因为演员 Emily Mortimer,我爱死她的口音跟她在The New
sr
看了电影,她那个夸张对着屋内挥手的样子,我可以直接跳下去找她啊!这样的勾引到底
谁
电影可能是为了通俗性而将书中许多描述青年时期的讯息跟论述全都省略了,但我觉得那
是
几句简单从书中抄来的台词有稍稍勾勒出一点轮廓,但大概就只像是儿童绘本中未图上去
的
东尼在看到维若妮卡后,特地去刮了胡子,又变得毛躁起来;而他的前妻对他的称赞却是
:
也许维若妮卡让东尼想到了他的青春年华,也许维若妮卡就是他的青春年华。
他似乎找回了他的冲劲,可她的冰冷却仿佛在告诉他:“光有冲劲是没有用的。”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段让我想到了《寻找快乐的十五种方法》里,最后男主角终于跑回去
找
是不是如果我们一直在追着某个人的背影(甚至是幻影),我们会跑到连自己也找不着自
己
故事的结局,东尼终于解放了心中的疑惑与魔,他又能看得见身边的亲人了。(也或许,
他
好像他一直还为了好友的死,停留在原地一样。
如今终于放心地跨过去了。
我认为只要电影里面出现小孩,这个角色多半就会代表勇气与希望。
而在这里婴儿的诞生也依然如此,我很感动;而停止的表,也是代表着放下吧。
我不知道,这个解读好像有点蓝色窗帘了(但我挺喜欢这只窗帘的)?
《回忆的余烬》试图告诉观众的是:我们曾对回忆的执著,以及记忆本身并不可靠,长期
记
我们常会选择性忽略许多细节与面向,但却对当时的情绪与反应不断地眷恋,最后就认定
事
无论是对回忆避而不谈,或是不断地纠结、钻牛角尖,都只是在加深我们对回忆情节的刻
板
我猜,所谓的“顽固”一词一定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到剧中那句对于“历史性”的探讨:我们只能推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情
只可惜,我不觉得电影中有太深刻地带到此点——也可能是因为电影开演二十分钟不到我
就
而且电影是包装成一个爱情故事在谈的。
但实际上这本书(对不起我又拿书来比了)写的是一整个人生。
算了,毕竟期望太高,失望自然也大。
剧中有以上所提之此两亮点(演员),已让我十分满足。
在观影过程中,其实我早已经在回忆《回忆的余烬》了,搞不好我的期待落差,也只是因
为
幸好我还能从书柜中翻出《回忆的余烬》本尊,好好地跟他来场一对一的Little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