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微雷]三部国片—目击者、最后的诗句、白蚁和台湾写实电

楼主: zpke (外行人)   2017-04-06 16:53:08
各位大大好,最近看了三部被许多人讨论的台湾写实电影,兴奋之余想跟喜欢电影的大大们聊聊对这三部电影的想法。第一次在这里发文,文章又长(因为看完目击者实在太兴奋了!),如果排版还是错字还请大大敬请见谅~~
<本文开始>
今年上档的三部国片,引起了一阵讨论台湾写实片的风潮,尤其“目击者”更让影迷与影评对台湾电影燃起更巨大的信心。有的影评更将这股风潮命定为正式挥别小清新、小确幸之后,台湾写实片浪潮全面启动。但是,在新浪潮之后的写实电影在台湾和曾少过?笔者认为看待今年的这三部最多人讨论的电影不应只是如此轻率的将他们划为一圈,而是需要从这三部电影各自的剧情、脉络和结构来进行参照。笔者认为,最后的诗句、白蚁和目击者,似乎明示了台湾写实电影的三种样态。
写实悲剧在台湾写实电影中早已是公式之一,不管主人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最终常常都带有控诉世界、控诉人生的悲剧结尾,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目击者〉和〈最后的诗句〉、〈白蚁:欲望谜网〉三部片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样态,而〈目击者〉更是出众,对我来说〈目〉片摆脱了常见的台湾新电影中的主人翁形象与结尾:既然对抗不了这个污秽混沌的社会和自我的阴暗面,那就与混沌共舞吧!
在现在有许多的影展、专题播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欣赏那些经典写实大作。当看到〈最后的诗句〉那困顿而无法走出来的男主人翁从纯洁逐渐走向浑沌、愤怒的时候,影迷们不免想起新浪潮电影和受其影响颇深的作品中主角形象的影子。在看第一遍之后,马上觉得电影章节分段像是倒著播放的薄荷糖。难道电影中的悲剧形象在这将近二十年来的岁月终究还是一样顽固、抑郁、自怨自艾、刚愎自用然后无法在现代化之后的世界生存吗?从台湾新浪潮中的写实电影里面,那些主人翁的困顿与悲哀我们可以从大时代的剧变、都市化、国际化和政治变动、文化传统与道德约束中去理
解,那样的说服力与张力更能感动看电影的人;在〈最片〉中的男主角所在的政经社会背景也是经过导演细心的分段,以90年代到2016年这段期间的分段与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环境作为对应,似乎在传达一种这个时代的愤怒—换了人之后还是只能随着大环境无助地飘摇晃荡。
是的,这或许是一个很引人同情的愤怒观念,在对这个世界愤怒的控诉,某种程度是表明了自己心里终究保有不愿被践踏的纯真,也就是在电影最后所唸出的那段诗句。整部电影都相当的完整,但是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致敬”,就像被夕阳所照射到影子越来越巨大而让人挥之不去。
新浪潮电影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之一,除了电影技巧的纯熟之外,它所对应的时代让看电影的观众们会将自身投射进电影中的各个角色,人们至今依旧回味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精彩,亦或是对于纯真的叹息。〈最〉的出现也许让人惊喜,但我们随即会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因为他的影子而喜欢他。
我们不难察觉〈白蚁〉是一部想要超脱新浪潮、展现不同的台湾写实电影样态的一部作品。他结合时事—正义魔人、手机录影和恋物癖内衣贼去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架构,透过一个偷拍男主角偷内衣的开头来开启整个故事。但是这些新的尝试似乎不是这么的得心应手;首先,前半段摄影镜头的过度晃动产生的不适让人不禁质疑究竟是想模仿手机拍摄视角,还是真的是用手机进行的拍摄;对白台词依旧让人感受到青涩电影作品会出现的唸稿的话剧感;最后则是整部电影的名称“白蚁”,虽然想传达出欲望如白蚁蛀蚀著各个角色、也如白蚁蛀蚀木材般将各个角色的心灵崩溃,但最
明显的暗示也只有主角的名字“白以德”,所谓的“谜”与“网”也并没有真的像电影名字般的如“谜”如“网”,更直白的说,一个小时就可以陈述完成的剧情,多花了三十分钟并没有真的让这部片加分。终究是社会中悲哀男性的扭曲和消亡以及女性救赎。难道台湾写实电影中的主人翁都一定要如此悲哀或死亡才是好的写实电影吗?在这部分,目击者的悲剧过程转向提供了令人振奋且热血的一个方向与结尾。
在影片技术上的纯熟、节奏松紧快慢调节得宜、摄影与画面色调的转换、声音和配乐的拿捏、对白相当口语化、(好啦,除了李淳其中一两句对白稍微、稍微地不自然,但不影响整个观影)、演员的入戏、剧情转折让人惊喜之余也没有不合逻辑之处,〈目击者〉在电影的许多技术上都已是相当成熟且具有国际水准的杰作。〈目〉片多了一些更为”入世“的写实观念:从整部电影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更多的时事—冠军茶叶罐、女童遇害、撕票、酒驾车祸、新闻标题杀人,九年间的科技转变以及年轻世代如何“写实地”运用新兴网络媒体、社群网站与科技,以上这些都是〈白〉片
与〈最〉片所不能及的。
值得玩味的是,相较于〈最片〉止于纯真的怜惜和世界的怒吼、以及〈白〉片的扭曲与悲剧最后带来的净化所反映出来两位导演对于世界的期望,〈目〉片告别了男主角作为写实悲剧中必须死亡的形象,他提供了一条活路,也就是加入这个世界,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取代这个世界。在〈目〉片呈现出来的社会环境与世界观,难道不是更真实地诉说着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和心情的混沌吗?
在〈目击者〉中我们同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男主角的心路历程的转变:从努力成为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实习生,九年后转变成深谙业界的新闻工作者,懂的交际应酬、不顾一切把握机会。在一次新闻误报和车祸之后,开始追查九年前作为目击者的他的那场车祸真相。直到结尾之前,有些人会以为这是一个”良心发现“的过程,而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心有不安“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让主角追寻到了真相,但也发现真相是一场交织着人性阴暗面的浑沌。在经过浑沌的洗礼之后,他保有着自我的意志加入了混沌。
在影片的最后,男女主角四目对望,像是男主角对着女主角说著:我活下来了,现在,我终于追上你了。整部作品看完,我们不难从摄影镜头发现韩国悬疑片的味道,但到了最后,男主角的一个微笑打散了这些经典大师在观影者脑中产生的影子和幽魂,更打散了台湾写实电影中抑郁悲剧的男性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目击者〉在我心中或许是真正告别台湾新浪潮、台湾电影中真正的一部崭新杰作,电影透露的正式人性没有所谓的正邪,只有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而产生的各种灰阶,就像影集〈双面人魔〉里面,汉尼拔对杀了人后怀疑自己是否也像自己的杀人犯父亲一样发
疯的艾比盖儿说的:sounds like a survivo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