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导演:黄东赫
《熔炉》于2011年上映,改编自孔枝泳的同名小说,由黄东赫执导,取材自发生于南
韩光州“仁和聋哑学校”的性侵案件。
2016年孔刘以商业片《尸速列车》声名大噪,台湾片商终于愿意引进这部五年前就在
韩国爆红的作品。除了戏院上映之外,电视也开始播放阉割过的版本(伟哉NCC)。
开场采双轨进行的方式。主角姜仁浩开车行驶于荒凉的道路,准备到聋哑学校担任美
术老师一职;同时间一名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在夜间行尸走肉般的走到了铁轨中央。“
砰!”在浓雾中,主角不小心撞死了一头鹿;而男童短暂的生命也火车急速驶来的巨响而
殒落。
伴随着惆怅的背景音乐,为电影奠下沉重抑郁的基调,故事展开。
雾津,一个虚构的小镇。终年被浓雾笼罩,烟岚缭绕的景色看似幽美,却隐藏着许多
藏污纳垢之事。
从古至今,“雾”都是常用以代表“扑朔迷离”的创作符号。在犹如异次元般的世界
中,真相被层层蒙蔽,想拨云见日,却挥之不尽,只能凝视著云雾中透出的微光,冀望着
黎明升起的那天。
仁浩才刚进学校报到,就感受到一股诡谲的森然,随后被校长索(勒)取(索)五千
万韩圆的“教育基金”,为了让妻小有饭吃,硬是凑出了这笔钱。
这只是开端。
他开始发现,学校内的小孩似乎异常的惧怕老师,询问同事时,居然得到“他们都是
身心障碍的孩子,心理当然会有点不正常”这样令人傻眼的答复。随后他又惊见老师在办
公室毒打男学生民秀、夜间的厕所内传来的哀号声,以及舍监将女学生的头浸入洗衣机…
…
随着仁浩将昏迷女学生送到医院,她透过手语,以惊恐的表情透露他们遭到校长、行
政室长和老师的暴力与性侵,求助无门,只能绝望的等待一次次的蹂躏。
仁浩无法坐视不管,于是他联络了先前认识、在人权组织工作的徐幼真,准备向社会
大众揭露这件人神共愤的丑闻。
以上只占了整部片约一半的时间,在导演黄东赫精准的调度(也可说是原著孔枝泳细
腻的铺垫)之下,整个故事渲染力十足,虽然害怕真相将会多么残酷,却又不得正视这些
孩子们所遭遇的侮辱。
中段之后,便是仁浩、幼真等人蒐集证据、开庭打官司的过程。
加害者李氏兄弟除了拥有权贵背景外,更身为教会长老,掌握庞大的人派资源。教友
、学校教职员、刑警、各机关高层到律师,如天罗地网般扑天盖地而来:教友拉起布条抗
议、发动舆论;刑警不断冷处理;教育机关和社福机构互踢皮球;还请来了拥有“前官礼
遇”的律师……(注:前官礼遇为韩国法律界的一项潜规则,意指由法官转任的律师,接
手的第一场官司可得到特别优待。)
仁浩等人如同汪洋上的一叶孤舟,没有人能帮的了他们。故事的推展令人情绪高涨、
不忍直视,却又不得不咬著牙陪着主角们奋斗,相信着这只是黎明前的黑夜。
直到故事结束才发现,原来曙光依旧掩没在地平线之下、那深邃黑暗的异界
中,迟迟无法照亮天际。
民秀和加害者朴保贤同归于尽;仁浩捧著民秀的遗照,和一群民众一起抗议司法的不
公,却遭到强力水柱的镇压;而雾津,仍是一片死寂的灰白。
“欢迎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
圣诞夜,仁浩伫立于雾津的广告看板前,凄柔的琴声萦绕着,为故事谱下哀戚的终曲
。
虽然电影结束了,但社会上仍有人持续奋斗著。
孔刘阅读了《熔炉》的原著小说后大受震撼,在他的推荐与努力游说下翻拍成电影。
光州的“仁和聋哑学校性侵案”因此被宣布重启调查,促成韩国关于“性侵儿童或身障者
”罪刑的加重和修改,也就是人称的“熔炉法”。从修法前的十年与七年改为最重无期徒
刑,若加害者任职于社福机构或特教单位,可加重刑责。
是谁说“政治归政治、娱乐归娱乐”?我对这样的说法深深感到不以为然。
不管是电影、小说或任何娱乐平台,都与政治、乃至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一本小说
,可以撼动政府提案修法;一出动画节目,可以重创连联邦调查局都束手无策的组织;一
部电影,可以促使政府及人民重新审视历史。
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愚民才会说出“政治归政治、娱乐归娱乐、OO归OO……”这种荒
谬可笑的说法,大众文化时常反映出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政治也会受到各式传播媒体的
影响
,两者之间原本就不该被分开检视。
文字与影像,就是撼动人心的利器。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