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 船过水无痕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楼主: takumixnobu (Mediterranean Homesick)   2017-03-15 11:45:19
我没哭. 但悲剧的成立何必要眼泪在场作证?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海边的曼彻斯特》又见证一个日常世界
的崩坏, 电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但是它难得处理得举重若轻. 插叙、反高潮的程度还不
至于把它在类型光谱上推到文艺、沉闷的那端. 反过来说, 仍然在很多地方显示了”美国
”血统的本片, 亦无洒狗血, 在主流和小众之间的电影语汇拿捏, 算是好得两边都不得罪.
本片的情感流动就像它的好几次渔船驶过海面的镜头一样, 水波兴焉, 却不是砸之以石
的巨大水花, 而是波痕绵绵不绝.
此来谈谈一个重要的艺术形象—冷冻, 也可算是”文眼”.
Lee Chandler, 这个在人生路上不断被扔石头, 自己也在推石头上山的男人.
他见世界给大雪吞了, 他遂把世界冬眠了.
在一个隐藏在角色心中的巨大事件, 随着行进叙事破解—或者不该说破解而是, 熔化—
之后, 观众终于知道, 这个事件如何毁灭了主角. 也解释了他为何这么不畏寒, 甚至是
”怕热”, 坐在车内宁让姪子发抖而不开暖气. 迟迟不处理冰柜里尸体, 是否暗示着他
害怕处理尸体可能要面对的”火化”呢? 当然作为基督徒, 为了圣经里的复活要保全肉身
, 他们还是选择土葬—这只是笔者的一厢情愿推测.
当姪子Patrick打开冰箱的冷冻鸡肉, 想到父亲冰冷的尸体而忍不住崩溃. 这一段就像
萤光笔画了大大一圈重点—Patrick再也没办法隐藏自己的难过, 反而是Lee叔叔故作冷静
, 问他要不要去医院. 这种一热一冷的对衬, 在在显示Lee正在冰封自己, 将世界逐出外墙
. 他往身上镇了厚冰, 以寒为衣, 似乎以为这种反差可以中和烧伤的痛.
Lee和死去的亲兄之间, 阴阳两隔, 一则死矣, 一个却是心死的行尸走肉. 前者是躺在
殡仪馆的冰柜里, 后者其实也是被关在一个冰柜, 只是这个冰柜更大—整个世界, 跟监狱
一样. 几个Patrick在铲雪的中景镜头, 没有台词, 也许观众可以在导演给的有限语言之中
发现, 动作已说了千千万万—他在铲除人生道路上的雪好继续前行, 还是把雪堆得更高?
这个动作停在一个问号. Patrick是矛盾的. 铲雪这个符号不仅如此, 仔细想想它在剧本中
好像也暗示了之后的挖土. 这样, 语脉就更有趣跳出这个剧本到更高的格局了, 我们好像
看到一个现代版的, 曾经有美好家庭而今落魄的王子, 死了亲人, 藉暴力与疯狂掩饰痛苦
, 任世人笑骂, 铲雪如同哈姆雷特式的掘墓要铲出生存意义一样.
Lee和Randi夫妻之间, 在重大事件以后, 从表演学理来说, 角色目标或可视为彼此的
”破冰”. 尤其是Randi, 她的主动打电话, 到看似漫不经心实际设计好的两人巧遇,
可以看出她的单方面主导. 封闭自我的Lee一再拒绝, 这种捉迷藏似的内心交锋也是让这段
关系成为虽然露面不多但质大于量的精彩对手戏重点. 至于会面后算不算是达到冰释, 这
也是剧本刻意留下的一个填空题.
欲言又止的平淡叙事, 尤其在剧本空间围绕在常民生活、家庭的电影中不属罕见. 往往观
众还没等待到不存在的高潮, 片尾跑马灯就出现了.当下想说“蛤就这样”的影迷们, 包括
我, 不妨想想:一步步陷入情节惯例, 下一秒猜测剧情成真的那种不耐经验, 是观影的唯
一解吗? 我认为程度上的跳脱观影期待, 是电影作为不只是产业同时仍是艺术得自我要
求进步的推力. 所以我看《年少时代》不觉得开放结局遗憾, 就像我看到的Patrick和Lee
最后充满了希望, 为他们装上了"新马达"要再次出航一样而感到宽慰.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7-03-15 11:48:00
推!冰封意象说明得很好,这片最后也是充满希望的
作者: puppetired (128√e980) 看板:
推~~~~
作者: tifcyc8068 (tifcyc)   2017-03-16 00:45:00
好文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