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小丑的眼泪这部电影其实当下比较多的是困惑的情绪,但当我消化了几天后,我才逐渐能理解,或许是自己的思考太过于直线,在这个种族悲剧的剧情下,我起初试图用【关键少数】那种直线型叙事方式去理解这部电影。
与关键少数并述,两部都是有关于在特定时代下有色人种受到压迫、歧视的真实故事。
但关键少数,虽然是一个族群对于另一个族群的压迫,包括不同工作场域、明显的异样眼光、有色人种的厕所隔离等等,但其中却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些看起来相对善良的白人,像是主角凯萨琳的上司只在意能力不在意肤色,甚至亲手拆除了有色人种的厕所,还有一些明显有歧视但之后努力摆脱的白人像是吉姆和薇薇安。
不同于关键少数的是,小丑的眼泪对于人物的塑造更为复杂,每个人都有无法理解的善恶面。
男主角巧克力(Chocolat)最初他在一个破旧的马戏团棚里饰演未开化的食人族专门吓观众,直到遇见他的伙伴福提德后,他开始饰演一个被白人拳打脚踢的小丑,红翻整个巴黎,专门取悦有钱的上流阶层。
他是个即时行乐,赌博买贵重物品挥霍的人,后来他想要在他的表演生涯中有所突破,甚至想要演出莎士比亚剧,但事实上他却是个连在马戏团表演都不愿意彩排的人,后来也因为他演技粗糙被台下的观众辱骂。
而他的伙伴福提德,卸掉小丑妆是个不苟言笑,鲜少有娱乐的人。在他到巧克力的马戏团时他已经出名但有点过气,他看准黑白人的双人组合必能有卖点,所以找巧克力一同演出。
多年来他们的戏码总是他在对巧克力拳打脚踢,因为他知道巧克力身为一个黑人,有钱的白人们喜欢看他被殴打。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时,他们的小丑演出多半都是让我笑不出来的(不过我觉得是剧本故意的),而台下盛装打扮的观众们却总是笑得很开心,他们喜欢看一个黑人被打然后还嬉皮笑脸的样子。即使巧克力当红一时,却没有任何观众知道他的本名——一个作为人最根本的符号。
而在之后,巧克力因为没有证件被关的那段期间碰到了一个海地的智者(对不起我忘记是什么名字,之后再补上),给他了许多的启发,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他总是演出一个被踢打欺侮的人,之后开始责怪福提德。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曾经尝试用直线性的思考方式去把人做归类,尝试去分析福提德到底是个好人,或者是个压迫巧克力的坏人。但当我看到电影的最后十分钟,福提德看着垂死的巧克力道歉说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让他们的表演更上一层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做的这一切都只是徒劳,这部电影是真实的人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或是好人,即使他是真心想要一同改善巧克力的生活,也免除不了他把他们的表演建立在某种压迫上,他拿的薪水是巧克力的两倍、他知道那些有钱的人们只是想要看黑人被欺侮的样子。
而且我相信在表演的那些年,福提德绝对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但是他没有能力去改变,而且他也需要著巧克力,所以他才在巧克力演艺生涯结束之后一直给予他金援。
2.
而我觉得这部片在反应现实上蛮好的点不只在于人内心善恶的复杂之处,还有这个社会的各个型态。虽然当时白人普遍压迫黑人并且瞧不起他们,但巧克力在当时仍然名利双收、辉煌一时,许多女人们都喜欢他,包括之后和他结婚的护士(姑且称她女主角好了)。但女主角喜欢巧克力就表示他不歧视黑人吗?我想不是。当时他们去约会的时候去的是殖民博览会,里面非洲的黑人们如同动物一般在地上爬来爬去供法国人观看,巧克力看到时候很震惊,而女主角却只叫他赶快离开。虽然女主角尝试去了解巧克力这个“个人”,也倾听他从小的故事,但是对于这个社会“群体”对
于“群体”的压迫我认为她是没有意识到的。
3.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对比之处:
同为小丑的巧克力和福提德,一个卸掉小丑妆是个严肃的冷面君子,而巧克力却是一个台上台下都笑嘻嘻的人。
而这整部电影诉说了巧克力的人生历程,从大起到大落,但无论是哪个环节,都与那个时代下黑人的处境息息相关,食人族包含当代对有色人种的不了解,有钱的观众喜欢看他被殴打也是出于一种优越的意识。甚至我认为,虽然他的下场很多也都是归因于他的性格,但是就如同当是他第一次遇到女主角时所说的话:“我是从底下爬起来的,所以也不会体会到掉落的滋味”(不好意思我真的忘记这句原话是什么QQ等我找到再改精准),因为他曾经一无所有,招致他留不住钱财、即时行乐的乐天性格,某程度也是因为那个大环境所塑造出来的。
4.马戏团的讽刺
我也挺喜欢马戏团的意象,电影起初他们在一个破马戏团棚里表演,里面有形形色色的怪咖:包括很高的人、侏儒、很胖的女人等等。他们就是在社会中“不正常”的人们所以被流放至马戏团,然后取悦一般社会通念中“正常”的人们。
我想当初福提德的小丑生涯逐渐走下坡也是因为如此,他的戏法虽然有趣,但他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大家想看的是一些“不正常”的状态,所以他之后才找不正常的巧克力与他一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