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首PO有点紧张哈哈
第一次看是在金马,很幸运地抢到票,看完哭得一塌糊涂。
我其实很讶异自己会看第二次,毕竟这是一部会不忍心看下去的片。
整部电影我都非常坐立难安,提心吊胆深怕下一秒钟又会有颗地雷爆炸。
我们是幸运的人,其实很难深刻了解战争的可怕,唯有借由电影才能去回朔这些真实。
《拆弹少年》的故事背景在二战过后的丹麦,德国在丹麦埋了许多的地雷。
战争过后,战败国的德国理所当然地被要求去清除当初埋在丹麦的残雷。
但是这些战俘们都还只是孩子。
“丹麦不是你的朋友,别指望丹麦会欢迎你们。”
我能在电影里感受到强烈的恨,也能感受到无奈与挣扎。
在面对毁你家园杀你同胞灭你国家的“敌人们”,你会作何选择?
__以下有大雷__
“德国的地雷不让德国人清理,就是丹麦人自己要清。”
合情合理。
你让我难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
就像丹麦农妇,“你笑什么?”“我笑我害到一群德国人。”
妇人看见的不是孩子,是“德国人”,是对于她来说是仇人的德国人。
明明自己也有孩子,却无法在少年们身上留下任何一点同情和怜悯。
我不禁猜测从来没出现的她的丈夫的去向,
或许是因为这场战争带走了太多,无能为力之下这是农妇最好的反击。
我很喜欢他的配乐,从开始到结束其实都是同一段旋律,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出现在丹麦军官带着浓烈的恨把国家敌人赶出境之后,他开着车到预定的目的地。
音乐搭配广阔的丹麦土地,带点孤寂与哀戚,
再怎么对德国敌人们出气其实也化解不了内心的伤痛。
第二次印象深刻是拆弹测验之后,
虽然在看到测验的时候就能猜到一定会有人在测验中被炸死,
但是真的爆炸的时候还是从座椅上弹了起来。
整个拆弹测验过程长久,
我们跟着德国少年慢慢的转起地雷的盖子、慢慢地拿出引爆轴心,
再慢慢的把它收进胸前的袋子、慢慢地拿起地雷走出去;
然后换下一个少年,一样的慢慢拆解地雷。
我们好像一样排著队等著进去拆弹,煎熬紧张,怕自己拆不好,也怕自己的同袍拆不过。
爆炸后,同一段音乐又来了。
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提醒我事件的真实,沈重的敲进心里。
第三次是卡尔探望完呕吐少年发现他没撑过去之后,偷了营地的面包回去。
其实卡尔一直都知道领巾少年说的是对的,只是心中的坎过不去,
凭什么要我拿“我的人民”生产的食物喂“你”。
“你”是我的敌人,就算你现在在清理我国的炸弹。
这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转捩点,配乐下在这边,听起来总是带了点希望和微光。
随着各种生命的消逝,这段配乐都会再一次出现,简单却有力。
最后是在卡尔偷偷放走残留的少年们的时候,同样的节奏与旋律,却听起来充满了未来。
卡尔或许还是不能原谅德国的所作所为,但是对于他们的恨肯定已经释怀了。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小地方是少年屋子的门闩,他就好像卡尔的心门。
在最一开始饰演严实的锁上的,甚至每次都会摇晃两下去检查。
渐渐的,卡尔只是放下就走了,后来甚至不用闩了。
当卡尔从其他士兵下解救少年们、和少年们一起在沙滩玩耍时,
他几乎是真心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
可是当陪伴多年的狗狗被没发现的残雷炸死,
卡尔发现他钟爱的再一次被夺取时,又重重的锁上了门。
再来就是那对令人心疼的双胞胎,整部片眼泪最不能停止的地方都是给双胞胎了。
双胞胎在这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沈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依然拥有干净的心。
和小女孩玩耍、帮金龟子取名,都让人不禁嘴角上扬。
所以当其中之一被炸的片甲不留,观众的心跟着残留的那个一起被撕裂了。
虽然在他们一直被多加着墨而且添加好感度的时候就有预想到这个情节,还是哭到不行。
最后的自杀我都要跟着他们喊“回来!”,但是结果一样令人痛心。
支撑少年继续下去的是回家的梦想,少年们知道自己为何而来,也不怪罪自己的工作。
每一个人对于丹麦人民都深感抱歉与愧疚,
就算战争不是他们发起的、就算他们可能甚至没有参与。
身为德国人让他们无怨言的为自己国家负责,纵使百般不愿。
从对话之中还是能看见少年们的纯真与对未来充满著希望。
“我要回去当建筑工人,战后的德国很需要重建呢。”
领巾少年的爸爸在战争中不知去向,只遗留十字架和一个小玩笑。
卡尔在相处之下软化,突然少年们不是敌国的战俘了,只是同样战争中的受害者。
是呀,不只丹麦,德国其实也一样惨。
在战争之下,没有人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