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毕业风暴》(Bacalaureat)

楼主: duruo (杜若)   2017-01-13 21:10:44
图文网志版:http://filmanddream.blogspot.tw/2017/01/bacalaureat.html
《毕业风暴》(Bacalaureat)
在去年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导演奖的《毕业风暴》,是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汀穆基(
Cristian Mungiu)的最新作品,透过一场为期三天的高中毕业考试,不但呈现了两代人
的观念差异,家庭关系中的亲密与疏离,中年男性面对体制的无力感,更由这样一个普通
家庭的道德难题,牵扯出整个国家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人民的恐惧和绝望。
对台湾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的距离一点都不遥远,里头的对白台词,角色所面临的两难挣
扎,看在我们眼里都是万分的心有戚戚焉。上一代对国家充满了失望与不信任,父母苦口
婆心的希望孩子不要犯自己犯过的错,对儿女的期望全都寄托在“出国”上,还有死都摆
脱不了的人情关系,穆基拍的虽然是罗马尼亚社会,呈现出来的却何尝不是台湾如今的缩
影呢?
整部电影以小事件看大格局,剧情架构严谨,手法写实,细节丰富,透过枝微末节建构出
角色和社会的状态。大量的长镜头和手持摄影,还有冷色调的画面,加深了故事压抑又紧
绷的氛围,导演将这个可以拍得煽情又戏剧化的题材,处理得非常克制而冷静,留下了许
多没有解释的谜团,全交由观众去思考和填补那些空白。
一再削苹果的父亲,一再被打破的玻璃,一再出现的狗,还有一再响起的电话铃声,都是
对于角色和社会状态的暗示。尤其是片中多次响起的电话铃声,把观众与片中角色都推进
了焦虑急躁的情绪里,不管是摆着不接或是接起电话,势必都破坏了其中一方的沟通。讽
刺的是,这样一个建立起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最后竟成为了检察机关在抓关说的证据。
剧情围绕着一场毕业考试而展开,但这场毕业考试代表的不止是学业检定,更是这对父女
人生路上的重大考验,在这短短三天里,他们俩人都经历了一次关于道德和未来的试炼。
重要的到底是结果,还是过程?
父亲被迫面对自己一直逃避的各种人际关系,与家人的、与外遇对象的、与那些过去他不
屑如今却不得不主动求助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维系社会运作的基石,但是当这种关系衍生
变质成了充满利益交换的网罗,却只会将国家拖进腐败的深渊。而女儿也因为这三天被迫
长大,两难的道德困境,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在最后全取决于她自己的选择。
【以下有雷】
高知识分子的父亲,在当年罗马尼亚动荡不安时选择回到国内,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国家
变得更好。但这种热情在经历多年现实冲刷后,早就被消磨得一点不剩,他对自己的国家
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和绝望,曾经怀抱理想的青年,现在也不过只是个在社会体制下随波逐
流,连家庭和外遇对象都搞不定的中年男子罢了。
“我们什么时候变成敌人了?”
电影里,男主角曾这样问著妻子,或许他真正想问的,是我们的人生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过去曾经有的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什么时候都消失无踪了?
当女儿在考试前夕遭到歹徒袭击,可能因右手受伤影响成绩,导致到英国留学的机会泡汤
时。这个唯一愿望只有让女儿离开这个没有未来的地方,将自己人生中所有后悔与希望都
寄托在她身上的父亲,即使心里万分挣扎,却还是决心将自己长年来的坚持与自尊抛到脑
后,开始动用人情关系来将女儿送上康庄大道。
“我们从小就教导你要诚实,但人生就是这样。”
一场父亲与女儿面对面促膝长谈的戏里,他这样告诉女儿,他努力想说服女儿在考卷上留
下记号,方便阅卷老师开后门放水。他说他也曾经想改变这个国家,但回来这里到现在他
只有后悔,他希望女儿可以不要后悔,他是在为了她好,有时候你做一点坏事是为了能做
到更多更光明的事。
电影最后没有告诉观众考试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而是给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女儿没
有走上爸爸给安排好的道路,却选择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狠狠打了全天下为孩
子煞费苦心的父母一巴掌,告诉他们也该学着放手了,别再将自己的人生寄望在孩子身上
,试图透过孩子达成自己当初没有成功的理想。
克里斯汀穆基乍看之下是留下一个相对乐观的结局,这些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不需
要再依循老一辈的路数将自己陷于泥沼之中。但那是否就真的代表了未来的光明和希望?
女儿没有倚靠父亲的关系,而是选择用眼泪换来延长考试,博取同情该算是比较安全的不
道德,或是打了折扣的道德?在最后这一颗镜头里笑得灿烂的年轻人们,又能怀抱着理想
走多远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