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好雷] 《我是布莱克》(I, Daniel Blake)

楼主: duruo (杜若)   2017-01-08 15:52:55
“我们有时候需要背后的风来推我们一把。”
看到片中的人物讲出这句台词,忍不住想起肯洛区(Ken Loach)十年前拍摄的《吹动大
麦的风》(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和《我是布莱克》同样拿下坎城的金
棕榈奖大奖,但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却是大不相同。可以理解去年坎城时,媒体与影评对
本片的失望之情从何而来了。
这是一部拍得不错的电影,但也就是中规中矩、维持肯洛区平常的水准罢了,故事虽然感
动人,可是却没有太强的后座力和更引人深思的角度。同样题材拍得比它更好的不是没有
,如果抱着对肯洛区和金棕榈的过高期待去看,可能会跟我一样有些失落。不过毕竟它颇
平易近人、且温情与批判兼具,也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对社会公义和底层人物的关怀,一向是肯洛区最擅长的题材,这回他将镜头对准社会体制
下求助无门的劳工阶层,借由无法工作的老木匠和独自扶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控诉政
府福利制度和官僚体系的荒谬与陈腐,确实成功的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同情,也让更多人
看见了这个议题。
但观众的同情,绝大部分却是因为这部电影呈现的手法,将主线建立在布莱克的视角上,
加深了观者对主角的认同和对政府公部门的不满。那些共鸣并不见得是真正体悟到了社会
体制下劳工的困境,更多的可能只是因为当下情绪的渲染。若是换了角度,当我们身为公
务人员或在场等待的民众,能真的以同理心去对待布莱克的人有多少呢?真的不会觉得他
很烦、觉得他就是个在闹场和找麻烦的老人吗?
   
剧情过度着重在对政府机构和社会现况的控诉上,放大了主角们的无奈境况,却让其他面
向的角色刻划不够深刻,显得有些片面和单薄,我们只能看见布莱克的善良和正义,但他
难道没有其他性格?角色身上的善恶二分法也太过明显和扁平,不是好人很好,就是坏人
很不近人情,一点人性的转圜空间都没有,不免让人觉得那些冷酷又机械化的公务人员,
是为了衬托布莱克的英雄定位才被故意强调的。
整体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过于专注在谈政府福利制度的僵化和缺失,却忽略了对角色人
性的描写。这也导致我看完这部片,有种只是在看电视上那些可怜的社会新闻的感觉。虽
然看的时候会愤怒不平,但因为看不到太多角色的内心挣扎,所以实在无法打从心底喜爱
这样一个角度单一的故事。
只是肯洛区毕竟是肯洛区,叙事功力底子仍在,对于角色的挖掘虽不够深入,可还是有其
动人之处,有几段戏拍得依旧让人眼睛一亮,比如必须拒绝工作机会的布莱克,按照规则
行事却造成自己人格被误解,就满是对福利制度的讽刺。而吃罐头和偷东西的凯蒂,这两
段戏也让人看得非常动容。倒是结尾我没有太大感触,总觉得有些俗套了,当下看到会觉
得很感动,但却没有太多思考空间。
对我来说,《我是布莱克》和去年在香港金像奖得到最佳影片的《十年》是走同一个路线
的。拍摄电影的意图和动机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唤醒社会的关注,为了让政府看见,它们
代表的社会意义是远大于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的。
到八十岁了还能如此坚持自己路线,不放弃为人道议题发声的肯洛区固然很了不起,值得
敬佩也值得鼓励。但对于坎城把金棕榈颁给《我是布莱克》,我还是觉得其他电影有些可
惜了。
作者: huhuiying (等妳自虫洞回返)   2017-01-08 18:14:00
大推 虽然我依旧非常爱这部
作者: Luvsic (FLCL)   2017-01-08 22:25:00
倒觉得这部片的好是在没有流于针对政府的控诉 布莱克全片中所想要的 就是提起诉讼 因为就现代社会中 法庭是人们受不公义时 得以和那个虚无缥缈的“政府”对话的管道 每个人都想在上头来一段精彩的monologue 不论能不能被别人听见这也是为啥结尾布莱克必须先死 因为要是真的到法庭上说了他的那段monologue(凯蒂丧礼上说的那个) 反而会让一切显得可笑 因为每个观众都心知肚明这毫无用处
楼主: duruo (杜若)   2017-01-09 02:53:00
哈哈哈,抱歉误会你的意思啦XD
作者: cching1021 (ching)   2017-01-09 18:34:00
可以去找这部片出来后肯洛区跟政府官员的电视对谈来看 会觉得片中对公务员的冷血与机械描写相较现实根本是轻描淡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