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别叫我儿子

楼主: sfcgbc (我本人)   2017-01-06 23:56:47
我看过的以“偷抱他人孩子”作为故事基点的电影,日本有《第八日的蝉》,情感刻划非
常细腻;在中国,陈可辛拍了《亲爱的》,将之同时作为情感事件和社会议题去处理。一
部掘得深,一部走得广。前阵子金马影展上映的《别叫我儿子》则是第三部,小巧写意,
风格相当独特。他们都触及了被偷走的孩子自身的认同问题、父母(无论亲生或抚养者)
之爱,以及社会如何看待事件中的每个角色。《别叫我儿子》与《第》、《亲》二片之不
同,首先是被偷走的小孩回归原生家庭的时间最晚(已至青春期,另二部都在儿童期),
其次则是最为独特的:在孩子的认同问题中加入了性别议题。
片名《别叫我儿子》自然指涉在两个家庭间移转的主角,内心的归属问题。“别叫我儿子
”意即:我不属于这里,不是你们的儿子,所以别那样叫我;但从性别角度着眼,不妨将
重点放在“别叫我‘儿子’”。
主角皮耶是一位同性恋(或双性恋),并且会做出种种不符合“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行
为和装扮,惹得他刚刚进入的原生家庭或尴尬困扰或大为光火。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于亲生
父亲,他或隐或显地希望将主角形塑成他想要的模样——符合社会对于一个青年男性的期
待框架。然后我们看到,那些被禁止的事物也就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反抗的象征,越是
禁止,抗争的力道越强。亲生母亲是个矛盾的角色:一方面,她对主角的爱极为明确,而
且相对温柔,例如当其他成员多以原生家庭给予的陌生的新名字“菲利浦”称呼主角时,
只有她体贴地唤他“皮耶”——那是偷走其子的女人为他取的名字;对于主角引来旁人侧
目的行为和装扮,她的态度也比较柔软。但另一方面她表现出了不同于父亲的强烈控制欲
和占有欲,则又不免教人觉得,虽然稍微大一些,但她本质上仍是个牢笼,不愿开门放人

最有趣的角色当属弟弟。在第一场主角和原生家庭见面的戏中,是他与主角间有着台面上
的小小摩擦,让我以为这冲突会持续堆叠;然而当保龄球馆的高潮——主角与父亲大吵一
架——结束后,电影的最末一场戏中,父亲不见踪影,母亲独坐昏暗的客厅难过伤心时,
是弟弟主动敲了主角的房门,坐到他身旁——空间距离当象征著理解的距离。可能因为自
己也尝过不被认同遭到拒绝的滋味,也有着不愿符合他人期待的意向,而这个如此特殊的
兄长,那些离经叛道的破格行径,敢于直接反抗父亲,或许给了也处于自我摸索充满困惑
的青春期的弟弟,一点勇气、一点忠于内心的坚毅,因此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全片最后一幕是:兄弟二人肩并肩,头靠着头,试着透过网络寻回主角在抚养家庭的妹妹
(也是被偷来的)——电影就此戛然而止。那个当下我有点错愕,最高的冲突刚刚结束,
问题一点也没有获得解决,让故事断在这里,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了呢?后来再细思,觉得
这样的安排恰到好处,因为最后那个画面已蕴含了诸多可能,像土壤中的种子在天时地利
种种条件因素的配合下,正要发芽,即将破土而出的一刻;至于会长出怎样的植物,不妨
就留给观众自行想像了。
同样后劲强烈,足以令观众挑战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相较于《第八日的蝉》和《亲爱的
》之洋洋洒洒淋漓尽致,《别叫我儿子》篇幅短小点到为止,却因此更多了一份诗意,充
满余韵。以青少年为主角也让故事如同一则寓言,抚养家庭与原生家庭的转换仿佛一种隐
喻,指向青春期夹在无忧童年与纷杂社会间,追寻自我的困惑挣扎,而能超越具体的情境
和议题,有着更深更广的普遍性。
至于亲情之爱的主题,无论有无血缘,只愿简单说一句:爱是互相牵系的连结,而非片面
自私的占有。
作者: loveyouwei (小哲哥哥)   2017-01-07 07:22:00
儿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