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版: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397651528
(手机拍版抱歉)
“事情一瞬间发生,是意外,可时间一长了,就成悲剧了。”
起初我看见剧情设定踏上复仇之路的,是一名年仅二十来岁的少女时,我想着“真的有可
能会如此憎恨一个人吗?”,即便往前推算十五年回到事发当年,也才顶多六、七岁左右
,这样小的小女孩要受到怎样的刺激,才会变成长大后的她?或者说,她要经历怎样的事
,才能维持恨意这么久?最开始的我这样想着的。可当随着剧情、随着熙珠的自我告白后
,如此疑惑瞬间不复存在,脑中仅存的,是年幼的她替自己还有倒卧在血泊中的父亲戴上
生日礼帽,然后桌上摆着生日蛋糕、轻抚著早已不动的父亲尸体的画面。
《父仇者》在题材上不算是新颖,诸如此类的剧本光是韩国就有很多,例如《妈妈别哭》
。这些电影多半想探讨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关于“私法”的正当性与被允许性,常常有人
说法律都是在保护坏人,好人只能被欺负,这句话好像有那么一点点的贴切,过去有太多
太多案例,是法官依照法律条文判决嫌犯比大众想像还要轻、甚至无罪,于是当你我认知
里的正义不得伸张时,就会有人开始进行复仇、私刑,这样以“正义”之名包裹着的“犯
罪”究竟行不行得通?这些就是要留给观众自行去思考的。
但比较令人意外的,是《父仇者》跳脱这个框架,改走了另一条路,而这条路的终点是比
上述那些更为沉重而沉痛的,女主角熙珠施行的同样是她心目中的正义,却是比杀人偿命
还要来的充满恶意的。也是这样的“更深一层”使得电影充满魅力,剧情在充满张力的同
时,也令观众无法不绷紧神经(至少我是)。
电影开始就诱导观众去产生“凶手”只有金起范一个人的想法,但同一时间又经由他的嘴
,去告诉观众“人不是他杀的”,从此充满矛盾的说词做为出发,开始后续不断你追我我
追你,人人都是猎人与被猎者,杀人犯身分不断在彼此间轮转的局势,让电影游走在悬疑
与惊悚之间,成功抓住观众的眼球,而衬托在背后的配乐,则随着剧情变化挑动着每条神
经。
《父仇者》全片共有三个杀人犯,金起范、民秀以及熙珠,不过诚如我上面讲到的,开头
所有矛头全指向金起范,因此当出现“首个”真正在观众面前杀人的人时,我以为会是金
起范,后来才发现是没见过的人(民秀),熙珠当时也正好在附近,且一脸就是要去杀人
的脸,我脑中开始浮现多个疑问,这个杀人的男人(民秀)是谁?是熙珠指使的吗?还是
单独行动的模仿犯?不过熙珠却在回到房间后,独自呢喃著“是谁做了我的作业?”,于
是可以确定的,这个男人绝对跟熙珠没关联(这样说也不太对)。
在剧情一步步向前走后,许多点与点开始连了起来,整部电影的轮廓才逐渐有了形,观众
方能跟着熙珠得到新线索:原来她要找的有两个人,一个喜欢切的(起范);一个则喜欢
割的(民秀)。意外察觉这两人是有关系的后,不晓得谁才是喜欢切的那位(杀人手法)
,熙珠只好像玩戳戳乐一样,这格没中奖就戳隔壁那格,先杀了一个再去找另一个,二选
二的机会不中很难,如果运用得当她还能将罪过全推到起范或者是民秀(看谁活着)的身
上,毕竟警方是站在“正义”这边的,在警方的眼里(如金大恩)起范早与“邪恶”挂上
等号,至于民秀早晚也是会被发现的(看金起范满满通联记录全是打给他,警方随便找都
能找到两人关联与他们的杀人过去)。
“我思考过关于追求正义的勇气...”
“邪恶胜利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善良的人什么都不做,我会鼓起勇气去实践我的正义
。”
其实中途电影已经暗示了熙珠之后会做的事,也就是关于剧情的最后发展,只是我没想到
当一切正如你我预料的发展时,还是会震惊到不知道说些什么,我就像是金起范一样,什
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脑子里紊乱莫名,明明该是最有把握、最得意的“胜利者”,怎么
却好像成了最大输家?这个“输法”是熙珠所能给予的最大“私刑”,是她贯彻自我正义
后得出的结论,有点没来由的悲伤。
我想着会不会熙珠布这个局布了十五年之久?从金起范被关进去开始,直到他放出来为止
,她的每个举动、每句嘘寒问暖,背后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计算?因为只要她“光明面”
有哪里稍有偏差,可能都会导致她“黑暗面”规划好的道路出现分岔。警局里的每位警察
示她如己出,不过熙珠也许仅是把他们当作她棋盘上的棋子、助她达成目标的弃子,这样
一想心底就有股恶寒冒出。在事件落幕后去到熙珠家的大恩,看着满墙的黄纸条、满地板
的事件报纸剪贴,再看看被送进监狱里遭判死刑的金起范,搞不好他已发觉熙珠那悲伤而
又沉重的恶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