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赢回金马奖: 如何再创台湾电影新浪潮?
《政问 李烈》图文版
http://suo.im/1dIg9X
李烈:“多元仍是我们的优势,虽然不确定还能保持多久”
1.金马奖的高度是台湾的骄傲
金马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定位在“华语”,既然是专门给华语的奖项,范围就应该全世
界的华语电影,也就应该要有一种电影的高度跟对电影的包容性。李烈肯定大家爱护台湾
的心,但同时也表示,产业过度保护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李烈提到了给奖范围真正锁定台湾电影的“台北电影奖”,实行了这么多年,确实在对台
湾电影的贡献、人才的培养上,发挥了非常大的功能。台北电影奖与金马奖的区隔,她认
为就是很好的设计。
2.商业市场与影展,是需要定位清楚的两条路
越是要在票房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片子,就越是要做到“雅俗共赏”。每一个创作的人讲故
事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把故事说好,票房成绩做好才是最重要的。
从《海角七号》开始,到后来的《艋舺》,台湾电影在票房上接连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
,大陆电影市场近几年则因为数字疯狂地飘升,造成不管是投资方、制作方,甚至创作者
的人心都非常浮躁。虽然浮躁在台湾不是没有,但因为相对市场小、产量小,比较显现不
出来。
人心浮躁的根源是:每一个人都想拍一个破亿票房的电影。但换算一下,如果票房要破亿
,得要有多少观众去看你的电影?虽然李烈自己做过两部破亿的电影,但她也非常清楚,
破亿的难度真的很高。
反观在金马奖这些拿下大奖的电影,常常在商业市场没有好票房。李烈认为,到底要在商
业市场取胜还是在影展取胜,往往是需要定位清楚的两条路。
关于这个部分,也欢迎看看“一页台北”的陈骏霖导演的说法!
“商业还是艺术?一个导演的思考”
http://talkto.tw/feature/19
3.台湾电影人背负知识与社会的包袱,如何拿捏是一大难题
为什么台湾电影在票房上很难取得好成绩,影展也拿不到奖项?
李烈认为原因是“一方土养一方人”。
在台湾的创作者身上的包袱可能比大陆和香港都来得大,这或许也是文艺青年或知识份子
的包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在电影里面摆一些跟社会责任、或自己的使命感有关的议题
。有时拿捏不好,会影响到说故事的流畅性,也容易变成商业不够商业、艺术不够艺术,
两边都不讨好。
对于这个部分,也欢迎一起来看看,被不少海内外影评家封为李安接班人,“再见瓦城”
的导演赵德胤,对台湾电影的看法吧!
“我们与好莱坞的距离,不只一家银行跟一支军队”
http://talkto.tw/feature/20
4. “光有兵,没有将”,台湾人才需要更多练习和学习的机会
李烈并不觉得资金是很大的问题,但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人员、艺术团队,有些仍然是用
较土法炼钢的方式。
李烈说,台湾的工作人员对她而言,总是最有效率、态度最好的,也是台湾电影界非常非
常重要打仗的一群资源。但她也表示,台湾电影界虽然有军队,但目前的情况常常是“光
有兵,没有将”。
一部电影中,导演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什么概念或方式讲故事、在每个环节如何跟剧组
沟通,在在都关系到电影的成败。李烈认为,电影是非常有趣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整个大环境里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失败率就可能超过百分之五十。
她肯定台湾电影产业有人才,但若要扩大产业规模,人力就不足够了。比如台湾已有多年
没拍武装片、动作片,造成我们目前缺乏此类型的专业人员,产业低潮带来的人才断层,
是现在人力稀缺的主因。现在拍摄时,很多工作人员都得跟“外面借”,但这并不是坏事
,李烈相信,透过不断地学习与交流,终于能产生更多台湾自己的专业人员。
5. 台湾需要电影教育,培养市场品味养育电影产业
韩国只要遇到和国家、民族相关的议题,他们就能全体力挺,能用国内市场支撑一部大片
,但这在台湾不太可能。
电影不只是钱的问题,必须要有适合的政策支援,和当地土地的支持。
李烈认为,第一件可以、也该投入的就是“电影教育”,从小学培养我们的孩子看电影,
也训练他们看电影,看多了好电影,就能逐步养出电影品味。
如果10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情,现在这群孩子17岁,整个市场品味就会迥然不同。市场选择
电影的品味,能进一步拣选出好的电影,培养出行业真正优秀的创作者。
6. 辅导金制度,关键在于如何培养新锐导演
很多人非议的辅导金,其实针对市场每年的状况一直在调整。李烈并不同意对于辅导金的
全盘否定,她认为它确实提供了很多目前台面上的导演“第一桶金”,让他们得以走出现
在的发展。
辅导金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是“审查方式”,但很多评审并非长期身在业界,往往为了评
核找来许多不同领域的人,却因缺乏业界经验,无法评断团队相应的执行成效,也容易流
于表面,单以企划案本身作为选择标的,进而产生争议。
辅导金这几年来的问题之一,有时会遇到新导演拿下案子后,却不一定能够执行。李烈认
为此时政府应该介入,安排有经验的业界人士,针对拿到辅导金的人作辅导、提供协助,
让案子可以顺利执行到位。
李烈说:“我有时看电影会觉得,天啊怎么这么可惜,他明明有机会可以做到,却没有人
告诉他;或者是创作者本身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没有让它变成一个更好看的电影,
这我觉得非常可惜。”
7. 金马创投吸引大陆和马来西亚优秀影片,多元是台湾优势
金马创投的目标在于整个华人电影市场,能提供申请团队在筹备简报时的协助,如何制作
简报、摆放重点,如何传递故事、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或讲话方式等,这样的方式也比较
接近年轻的导演。
李烈皆曾当过金马创投的投资人和评审方,她表示今年的案子主要可归为三大类──台湾
、大陆和马来西亚的电影。今年相当多马来西亚的案子,全部跟社会议题有关,因为在相
对封闭、管制的马来西亚社会,许多导演、团队都需要到海外寻求机会,就像早期的台湾
电影,想要把对于社会的不满透过电影表达出来;而大陆电影则是很多艺术片,那些在中
国得不到资金的,就希望能在金马创投获得机会;台湾电影今年则出现了非常多种类型,
让李烈相当惊喜,尤其她感觉大家开始对商业的东西有更清楚的认识,也看到作品决定商
业到底的决心。
8.中国有审查但还是拍出更好的电影,台湾年轻人要更努力
李烈表示合拍片并不如想像得容易,合拍片意味着要做台湾和大陆观众都能接受的东西,
然而两者间的文化差异,意味着要说一个两边都能接受的好故事,其实是很有难度的。而
且大陆有审查制度,而台湾习惯天马行空,在不被拘束的情况下创作,因此在大陆拍片,
常常会觉得备受限制、不得发挥。
李烈自己出差去北京、上海都会留意正在上映的大陆片有哪些,也进戏院看,就是为了看
现场观众的反应。她说,大陆这两年出现很多年轻导演,看到好几部在片在商业上执行的
非常好、非常透彻。
她认为,台湾的创作者应该去想,如何在审查制度的规范下,仍然能作出一个好故事,才
是真正厉害,《七月与安生》就是很好的例子。面对这样的限制与挑战,台湾电影圈不仅
要多思考,而且若不够努力,就会被大陆这些年轻、优秀的创作者超越。
台湾电影在金马创投看到多样的展现,多元是我们的优势,但李烈不确定还能保持多久?
或如果继续保持,多久之后会被超越?年轻人代表了创意,因此非常重要,后面会不会有
一直有新人出来、一直有源源不绝的创意产生,能给台湾电影持续注入能量,决定了台湾
电影今后的发展。
《政问 S3 07 李烈》影片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BUSYsU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