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共鸣可以这样解读…
1. 台湾人虽然表面在追求小确幸,其实心情是苦闷的,对未来是不安的,是向往以暴制
暴的…所以即使做到本土化,但如果只做正面描绘,或者太过理智压抑,可能就不够有共
鸣。就算不管我上面说的屁话,悲剧的感染力更容易让人有共鸣的感觉。
2. 像赛德克巴莱那样死光光的剧情够悲剧了吧?作为喜欢历史的人,我算是对赛德克巴
莱有兴趣的,但说真的…赛德克族终究是少数族群,比较难做到所谓的“共鸣”。比如上
一篇作者提到的《危险心灵》《鲁冰花》,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国中生,一个是乡下的小学
生,相信很多观众都能从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找到这样子的人。
所以我猜想,应该要拍令台湾有闲钱看电影的人们都感到不安(但又不能太黑暗)的题材,
会比较能产生普遍的共鸣。
当然成功与否还是要看技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