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La La Land感想也还在写;但看到orzisme这篇怀旧文忍不住想先把一个我个人的
一点点观察丢进来,看是不是也有其他人有类似的想法。(这些想法都还很粗浅就是了,
很多东西还没消化完呐...
其实在70~80年代期间,也是歌舞片进入寒冰期的时候,却在一些导演匠心独运下产出了
几部很有趣的歌舞电影(洛基恐怖秀这种很独特的例子我们先跳过...)。Martin Scorsese
的New York, New York还有Bob Fosse的All that Jazz以及Cabaret就是很好的例子
(歌舞迷们应该可以发现Liza Minnelli在New York New York和Cabaret都出现了XD)。
Scorsese和Bob Fosse的革新除了更强调将歌舞表演视为故事的一部分外,还把很多过去
黄金时代歌舞片不愿意处理的元素给融合进了电影中;在New York, New York里头,
Liza Minnelli饰演的歌手和Robert De Niro的爵士乐手虽然谱出了一段恋曲,但
Scorsese可一点都不浪漫;他把感情中最惹观众厌的一面给赤裸裸呈现出来,强调两个
主角性格中冲突因子的摩擦,最后两个人虽然都了解了对方,却也失去了对方,只有曲终
人散的哀伤结局。
Bob Fosse同样不遑多壤,先不说Cabaret的故事处理的就是时代巨轮下小人物流连于酒馆
中浮生若梦的悲哀;故事中Liza Minnelli饰演的酒店女伶和Michael York饰演的老师虽
然深爱彼此,但女伶跟老师最后仍然只能落得好聚好散的下场,也是因为两人都认识
到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只能放任对方远去。顺带一提,如果你喜欢
Rob Marshall的芝加哥,那么Cabaret真的是不能错过的杰作,当年Bob Fosse就靠着
Cabaret在奥斯卡一举击败拍教父的Coppola拿下导演奖。Bob Fosse本身就是芝加哥的
催生者之一,但作为前辈的他实力真的远远在Rob Marshall之上。几乎每个芝加哥处理的
主题和整体风格,Cabaret都触及到了,影像语言还更加精致前卫;Liza Minnelli的演出
也无比迷人,就算把Chicago的两个女主角加起来都不够她打!(难堪的是后来
Rob Marshall又拍了华丽年代,但华丽年代触及的主题,其实多年前又给Bob Fosse在
All that Jazz拍过一次,还处理的更有趣......
说了这么多,之所以要提到上面这两部电影,是因为我个人感觉La La Land在创作过程中
也明显从这些脱离了黄金时代以后尝试革新歌舞电影的作品吸收到了营养。虽然
Scorsese和Bob Fosse的作品没有像La La Land那么强的后设性质,但创作者都很有意识
的将"伊人远举,唯有寄情于声影中"的主题丢进了作品中。说穿了,这个主题听起来就
让人难过,更何况是丢进音乐电影中,用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让观众触景伤情?但这也是
它们好玩的地方;说穿了,这样的构想就是暮色时才会起飞的猫头鹰,因为只有在黄金歌
舞剧的年华逝去后,观众才能体会到将这样的题材与歌舞剧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的深层价
值。Damien Chazelle之所以会故意在La La Land最后故意插上一段这么让人难过的
歌舞幻境,很难说没有从这些前辈理解歌舞题材的方式中藉鉴,因为没什么比终了前的最
后一舞或一曲更能彰显艺术让人逃离现实的作用了;在New York, New York里头,一段可
以与之对应的表演是歌手的一曲与电影同名的名曲,而De Niro的角色只能坐在台下看着
曾经的爱人发光发热,最后两人相见时魔力早已消逝;而在Cabaret里头,
告别爱人的女伶也只能借由一曲"Cabaret"博得满室如雷掌声和喝采,但腐败并不会因此
停止侵蚀小人物的世界。
比起来,Chazelle对待本作的男女主角似乎还是多了些难得的温柔?至少两人还是在
走上梦旅时都推了对方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