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发表于http://www.viewmovie.tw/news/767
在历史迷雾中,曾经出现一座“迷楼”。那是隋炀帝杨广委托建筑师项升建设的情欲楼阁
。里面曲折迷离,森罗万象。里面的风月机关引人迷醉。建好之后,隋炀帝往往耽溺其中
,一个月也不愿出来。迷楼引人迷途,让人不知身处何处,今夕何年。
在看完《日曜日式散步者》之后,我的脑中浮现的也是这样一座出现在历史迷雾中的蜃气
楼。这的确是我所见过,最异端离奇的一部实验电影。虽然导演在访谈中表示,他一直以
来“拒绝‘实验电影’的名义”,因此虽然称为“实验纪录片”,但是其实有着自己的企
图与野心的。
擅长拼贴的装置艺术作品
这样的企图野心很有可能是对观众的一种挑战甚至是挑衅。虽然电影本事描述1933年代的
风车诗社成员随着时代推进的发展。但导演无意做任何叙事与说明。在整部电影里面,可
以说得上面对观众,对观众说明的地方只有寥寥几笔,而且跟整部电影的轮廓没有任何关
系。我手边纪录的只有三处:
“台湾人改成日本人,可获得较佳的配给”
“战后日人迁移,沿街拍卖家当”
以及一张字卡,说明杨炽昌、张良典这两人因为二二八事件被囚禁的事情。
至于杨炽昌、张良典、林修二、李张瑞这四个人除了身为风车诗社的成员之外,彼此的互
动,四人之间的作品风格,彼此的文学抱负与展望,以及整个时代的背景,完全没有说明
。就算是观众看完将近三个小时的影片,走出电影院,对于风车诗社以及那个时代,也还
像是云里雾里,无从理解也无法接近。这几个名词像是里面的其他名词如普鲁斯特、尚.
考克多、马拉美、里尔克等名词频繁的出现。但因为取消了所有的背景的补充,观众只能
够领略这些名词的文青气质,而并不能了解出现在作品里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用意。
作为一部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的影片来说,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一部大量运用文
献资料堆叠拼贴而成的作品,里面有九成以上的对白都来自导演当时报纸、书信与书籍中
的原文;八成以上的视觉画面都来自于引用的照片、画作与短片片段。这是一项浩大的工
程,堪比论文工厂的论文制造,虽然如果以论文比拟,是一部注脚远比原文观点还来得富
丽堂皇,却完全缺乏论述的作品。但以这些媒材进行拼贴、重塑、剪接,还是带给了观众
某种特异的视觉观感。虽然很难置信,但在看完整部片子后,我才能确定,这部大量引用
历史资料的作品,重点完全不是历史的纪录意义上。虽然使用的都是历史素材,但导演藏
身在这些素材后面,实际上是个擅长剪贴的艺术创作者。
意象片的四种画面类型
如果将《日曜日式散步者》当作纪录片,观众相当有可能会感到极大落差。不过如果不将
这部片当作一部以历史资料为媒材,进行再制与加工的二次创作作品,就能够欣赏其中的
视觉快感。《日曜日式散步者》压缩叙事,让故事性节制到最小程度;历史的纵深也有意
识地去脉络,让影片发展虽然是线性式,但线性只跟出现的媒材时代有关,并不能让观众
理解时代或是文学的流变发展。难以用剧情片称之,也不能称之为纪录片。这部作品,就
姑且以“意象片”作为一种新的分类方式,相对比较精准。
当然,导演为了要营造这样的特殊意象氛围,也做了许多努力。《日曜日式散步者》从画
面区分,大概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一〉 意象画面:
由导演设计的超现实意象空景,例如手从墙壁伸出指著一本书;书柜的书在无人推动的情
况下一本本跌落行李箱;树叶与果实在地面上兀自旋转起飞。这些意象画面提示了这部影
片的超现实基底,虽然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画面承接的逻辑,不过的确能感受的幻异的氛
围。这也是在整部片里面艺术特质最为强烈的部份,能够展现导演的优异美学素养,以及
诗意的想像。光是观赏这些画面,就觉得仿佛来到了双年展,正在观赏一部大型的装置艺
术作品。
〈二〉 字卡:
片中大量出现的字卡也是作为一部意象片的特色,多用在引用诗句时出现。不过刻意地隐
去作者、省略诗题,甚至片段节录。虽然部份诗句会搭配形象化的画面展演与朗诵,例如
诗中提到火车的运行,就写实地拍摄火车行进的画面,不过这样的贴心仍然让观众无从理
解这些诗句的引用目的与用义。
虽然有许多的字句都让人心折,例如“理性的波希米亚放荡”、“破碎的脑髓如同破裂的
香水一样”。不过失去语境的引用,却让字卡本身沦为一种附有文青特质的商品文案而已
〈三〉 照片、画作、短片:
照片多采用当时风车诗社的几位重要人物的肖像与合照,也参杂许多当代的建筑物与生活
,不过除了提示人名之外,没有任何说明;画作与短片的运用更加经济,导演并不介绍画
作与短片,只纯粹当作一种素材,进行加工与制作,以出色的蒙太奇手法,营造另一种二
次创作的美学呈现。在使用童声齐颂“达达达达”搭配图像来暗示达达主义时代的来临时
,的确有种被教育的感觉。不过除此之外,照片中那一个个静默的人像出现在画面上,似
乎是展现了历史的沉默,也让观众的心中一片沉默。
〈四〉 重演情境剧:
导演使用了几位演员扮演风车诗社当时的成员,演出某些情境。但是导演刻意地截去头部
,只以身体以下进行表演,让许多画面都成为手部的主场。导演在挑选演员时对于手部的
姿态应该有相当的重视,可能是对于手指的缱绻,让这些剧中重要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手。
观众看着没有头部的手翻书、写字、剪贴,揉烂报纸,内心应该会有着波涛汹涌的情绪。
在手部剧以外的重演中,支离破碎的对话,也给人一种不明究理的家常氛围。在这些情境
剧中,有很大一部份都是以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不知时地也不知晓角色的对谈,而是重复
多次的上菜画面。在我纪录中,不知是否相同的素白双手端上的菜色计有:五花肉、秋刀
鱼与味噌汤、香肠与乌鱼子与苦瓜、绿豆汤、凤梨、甘蔗、西瓜、汤圆、红龟粿。这些摆
盘与陈设兼美的菜色,虽然完全不明白意义为何,但的确能够唤起对于饮食美学的渴求。
模糊众生的喧哗
当然,要说这部片的画面呈现是彻底的不明究理是很不公允的。几篇影评的解读中都提及
,虽然去脉络化地呈现意象,但是导演在设计意象时仍然表现了自己对于这几位文人的心
中评议与作品感想。但是不管在情境与叙事的展演上,采用的是演员朗诵文献式的旁白。
在无法分辨哪一位演员的真身,也不理解作品在时代上的背景,更不了解出现的大量人名
与名词之间的关系的状况下,这些摘自真实文献的资料只能予人众声喧哗却百废不举的绝
望氛围。
不过特别的是,虽然照片、画作、短片、字卡引用的诗作都完全不加注,但是另一方面导
演却相当精细地标注了每一则在画面出现过的报刊文章标题与书影。这些或是塞进旁白的
片段,或是雅致展现的书影,都不像是介绍,倒像是营造氛围的道具,或是一种置入性行
销的露出效果而已。虽然画面的处理与音效、音乐的搭配非常的精湛,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但是难以免除在观看后某种翻阅型录的空洞感。
机关重重的蜃气楼
如果要努力地揣度这位——写到这里,我很难再以导演来称呼,不如就换成创作者好了—
—创作者的创作动机,也许可能是借由缺乏头部的重演剧,表达当时文人的面目模糊;缺
乏学界论述访谈的内容,可能是想表达多元纷陈却又无能理解的台湾文学界;使用大量历
史文献的拼贴,嘲讽了台湾当时自我认同不完全,又接受了许多文化冲击的杂芜感;在画
面中加入了诸多意象,是想要对风车诗社发出一段遥远的回响呼应。
这样的事后补完解释补足了我在观影之后的遗憾,但如果是以艺术作品,而并非实验纪录
片这样的解释出发,就让人感到困惑。这部作品也许并不能独立看待,而是要与作品同样
出售的《日曜日式散步者:风车诗社及其时代(共两册)》一并阅读。观看这两大巨册书
的目次,除了收罗风车诗社的诗作外,还有当时超现实主义的重要言论,十几篇的现代相
关论文导读,以及影评人所撰写的数篇心得。从这样完备的出版规划来看,《日曜日式散
步者》更可能是书籍之前的前导式意象氛围的展演。
那么,也许在这样的企图下,在看完整部作品仍然对于风车诗社这个组织没有任何印象的
盲目群众,就可以购买系列同綑套装,来一场知性的飨宴了。我想《日曜日式散布者》这
样的作品,恰好可以跟几年的一部优秀广告影片完全呼应,也完全体现了这种附有情致氛
围的文青式想像。在那部短片中,优雅地穿着三件式西装,带着赛璐珞框眼镜的金城武,
使用着古旧的打字机咖咖咖打着字,外面下著雨,传来风铃的声音与黑胶唱片奏响着的爵
士音乐。闪现的字卡写着:
“世界越快,心则慢”
而历史的迷雾层层笼罩下,进入了这三个小时的迷楼的观众们,要到工作人员的字幕出现
,大量的引用资料来源占据了视野时,才会发现,创作者用了钜额的心力与努力,打造了
一座机关重重的蜃气楼。远观是一座梁柱结构俱足的楼阁,进入之后才会发现,那些曲折
迷离的小径,充斥着美学元素,满溢着艺术氛围,却不能够抵达任何一位蔷薇诗人所在的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