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十年-属于香港的1984

楼主: elin033 (轉阿轉阿三分拍^^)   2016-08-04 23:27:03
这部《十年》从去年出现就开始在网络上风闻,
出现在香港回归二十年后的今日,
出现在雨伞革命与铜锣湾书店被失踪后的今时香港,
这群年轻的导演,用了五个短片告诉香港人,
他们对自己故乡的担心。
本来心中以为只会是小众间传播的短片,
没想到这部电影入围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并在一片正反声音不断的氛围下夺得大奖,
开始成了全香港甚至台湾人开始关注的非商业香港电影。
(同时"十年"也成为中国的禁片)
《十年》由五个短片组成
“浮瓜”,导演:郭臻。
讲述为确保国安法通过的中共高层,
买凶杀人,想要制造香港的乱象。
其实这部电影摆在第一个有点吃亏,
因为我觉得导演掌握影像还蛮成熟的,
但因为后三部的力道更强烈,观众看完后常会忘掉第一部,
短片中虽然讲的是中共的幕后唆使,
但花了约一半的时间讲述两位杀手现实生活的无奈,
“我只是想打一份长工。”卷毛杀手如此说著。
在房价节节高升,生活大不易的香港,
杀手的无奈溢于言表。
“冬蝉”,导演:黄飞鹏。
这是五部短片中偏向实验性的影像尝试,
导演自己都说,有些网友笑称这部根本是“冬眠”,
故事讲述一对情侣,有感于这座城市旧事物消逝的速度,
开始将每一样东西用标本保留,
在制作一个又一个的标本时,他们回忆著彼此生活的过往,
最后,主角要求把自己做成标本。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很妙的是,黄飞鹏导演是五位中普通话讲得最流利的,
在映后座谈也常被观众问起影片想传达的意涵,
或许导演也想藉著这个短片问问香港人,你们想保留什么呢?
在映后的座谈会,我印象最深的是导演讲起现在香港的街道上,
一条街上可能只有卖金跟卖药两种店铺,
我想“冬蝉”可能反映了导演心中的担心与无奈,
只是选择用比较抽象化的手法拍出这些故事。
“方言”,导演:欧文杰。
这位导演这几年加入杜琪峰的电影公司参与编剧,
今年台北电影节同时选入的《树大招风》正是欧文杰导演的作品,
是杜导为提拔新人所策画的新作,
这部“方言”讲述的现象,其实台湾老一辈人应该都不陌生,
像我这种本省人家庭,父母亲那一辈以闽南语为母语,
在学校时期,都经历过说方言被罚钱或罚站的人生经历,
座谈会上有观众这样提问,
欧导演说,是的,他在创作剧本时有参考台湾过往禁止说方言的历史。
短片中说著一位不会讲普通话的出租车司机(由港剧老面孔梁健平饰演),
因为港府推行普通话政策,
他这位“非普司机”连以往热门的载客地点(如机场、码头),
都被禁止进入,甚至连客人自愿要搭车,都被警察开罚单,
当讲述自己的母语都被视为犯罪,
当自己的母语已经无法跟下一代沟通,
你可以感受到导演的焦虑。
语言是统治的工具,从这个角度完全可以理解集权与专制政体务必消灭方言的决心,
日治后期的台湾如此,戒严时期的国民党如此,
而对于统治决心毫不手软的中共,相信也是往这个方向走,
(据说同步进行的还有逐步消灭香港的繁体字)
但就我这样一个本省家庭却在台北长大孩子的经验,
不甚流利的台语让我一直对于跟阿公阿妈沟通有所困难,
虽然听都听得懂,但是比起父母那辈台语是母语的流畅度,
当我们想试着用台语谈天时,
会发现对台语的掌握度不够我们去表达更深层的想法。
在座谈会上,欧导演还分享了一个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他说十年前他刚从学校毕业,去匈牙利参加影展,
那年得奖的是一部印度片,内容讲述印度的种族、政治与社会问题,
他觉得,对阿,这样的片得奖是合理的,
但那时的他不觉得自己会拍这种片,
没想到十年后,他竟然拍了一部讲述方言可能会流失的香港未来。
我想从他毕业后至今,那种局势的变化之快速,
我想是任何人都预料不到的。
“自焚者”,导演:周冠威。
这部所讲述的,是五部力道最为强烈的“港独”。
导演用了伪纪录片的形式报导了一位在英国领事馆前自焚的新闻,
讲了一群年轻人为了港独的理想奋不顾身,
访问了社会各界,其中一句话最令人印象深刻:
“这十几年来我们学得最多的,是阴谋论,
而我们失去最多的,是信任。”
我认为“港独”这个议题还不是现在香港的主流思想,
但我认同导演的理念,也了解他片中想传达的,
为了理想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有个观众在映后座谈问了个问题,
她说,以往的港片充满了隐诲隐诲再隐诲的比喻:
不管是杜琪峰的《黑社会》,
多年前《倩女幽魂II人间道》中的普渡慈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3pBVQ0r5g
或者是近几年常被拿出来谈的张坚庭的《表姐,妳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x-KuDlyEDk
<表姐你好嘢 - 我给你多少民主你就有几多民主>
但这次从《十年》中我们却看到非常"明白"的故事,
周冠威导演说,因为他觉得香港的情况,
已经危险到必须直接讲了,他希望观众能直接看清楚他们想要表达的现象。
你从这位年轻导演的口中,听到的是对家乡未来无限的焦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冠威导演在映后座谈分享的,
原本有位知名演员一直想跟他合作,
但他给他看了“自焚者”的剧本,这位演员思考良久后,还是拒绝了。
而这部短片问世后,也不断有人提醒他去中国要小心,
他的语气带着无奈,也令人越来越担心以往百花齐放充满活力的香港电影,
在电检制度的压力下,被中国市场吸收直至消失的未来....
“本地蛋”,导演(十年监制):伍嘉良。
最后一部短片,请到的是港剧与香港电影资深演员廖启智,
常看港片的观众对智叔绝对不陌生,
还未看电影前,从预告片得知智叔的参演其实还蛮意外的。
对这位资深演员而言,“本地蛋”的角色对他绝对是驾轻就熟,
短片说著一位杂货店老板(廖启智饰),
经营事业十几年来一直卖著本地产品,
但随着香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连进货多年的供应商都要转到台湾经营。
更有甚者,连“本地”两个字都无法打在招牌上,
小红卫兵到处寻找思想不正确的标的,
除了主角的杂货店,还有儿子常去的书店,
男孩说著,连“叮当(哆啦A梦)”都被禁了,
智叔教著儿子,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于是儿子扮演着通风报信的角色,
父子两人在书店老板开放给熟人的空间中,
继续经营著自己的梦想。
“本地蛋”的言词不若“自焚者”那般尖锐,
但对香港未来却一样灰心,
相信很多较年长的人看完会觉得过于夸张,
将未成年的小小孩想像成小小红卫兵,
到处检查大人们的日常生活?!
但我一直觉得高压专制的政体最擅长的思想控制与灌输,
而这部短片想强调的正是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智叔不断对自己孩子耳提面命的一句话,
但这样的身教言教,敌得过政府的刻意为之吗?
伍嘉良导演在映后座谈中回答了观众一个问题,
有人问,拍完这部电影后,会不会担心以后拍电影会有所限制?
导演说,创作者如何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创作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意)
而由于他是本片的监制,在电影上映后的宣传中,
他也常常出现在各大访问中,面对着香港各界对这部电影的质疑。
看完《十年》后点了不少导演监制的访谈来看,
觉得很累的是,当只是单纯的为自己家乡创作,
却不断要面对许多人对他们初衷的质疑。
《十年》是香港年轻人对未来的悲观,
却也是希望这样的悲观不要发生的期盼,
就像尔冬升在今年四月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中,
在把最佳影片颁给十年时引述罗斯福总统名言:
“我们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Ll7-ZanUdg
《十年》得奖后,来自行内的声音不断,
香港电影界不断质疑究竟最佳电影应该颁给整体制作精良的电影,
还是一个话题先行但整体水准并非最佳的作品呢?
许多电影前辈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但这部电影出现在香港环境如此艰困的现在,
有大把资金与工业的影坛,
却只出现了一部这样创作意志直接的作品,
它为香港留下的意义就值得让他们得奖,
我想,这大概也是由电影同业票票投出的香港金像奖,
会选择《十年》获奖的原因吧。
《十年》警告了香港人,因此触犯了中共的天颜,
而在台湾,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
我们可以大方的谈论港独跟思想箝制,
而它也将在8/5于台湾上映,
很鼓励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
如果是像我一般从小看港片长大的观众,
更欢迎进去找找不同于以往充满隐喻的港片,
你会发现,导演的焦急超乎我们的想像,
强力推荐。
延伸阅读:
http://goo.gl/IomC6x
20160709台北电影节《十年》讲座
作者: yyyk (厌恶)   2016-08-04 23:43:00
之前讲座看过一次,上映后要进戏院再看一次~
作者: teaball (茶球)   2016-08-05 01:15:00
喜欢
作者: dearluna (亲爱的露娜)   2016-08-05 03:36:00
香港在政治上真的很惨 现在连要参选都要经过思想审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