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 徐浩峰的私房片单:看完师父后该看的九

楼主: jacktang3200 (汤豪)   2016-06-30 23:14:27
(注:此篇为日前承蒙ViewMomive邀稿之撰文。欲知原出处与附图版的板友,请至:
http://www.viewmovie.tw/columns/523
前言
笔者想撰写这样一份片单的动机,起于五月。
趋时临获机缘,得与放映周报编辑部一行人前去采访来台的徐浩峰导演,与他进行一场短
暂的采访。当时笔者才发现,徐浩峰着实是一位非常“影评人”式的导演──意思不只是
他确实当过影评人与电影相关科系的教师,也因他能就他对影史、影像语言与广泛的杂学
中,侃侃而明晰介绍他自己的电影。他甚至能当场提出,他导这场戏是参考了哪部片、这
部片又源自于哪国哪风的传统、这类技法在当代究竟如何普及……这样的导演并不少,如
徐浩峰甚为欣赏的昆丁塔伦提诺(Quentin Tarantino)也是此类,他年初时甚至在公开
平台发表过其新作《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是拼凑了哪五部旧片的故事而来,
相当大胆。
作为偶尔撰写电影随笔的人,最愉快的,莫过于遇上这样坦白而且(某些层面上)同业的
创作者了。这趟采访收获甚多,事后也撰成了专文。徐浩峰当然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访,自
去年《师父》在金马影展首映,12月在中国全省上映后,影视圈就悄悄掀起“徐风”,从
针对电影本身革命性的武侠语言,到徐浩峰自己对诸片诸事的看法,无一不有人分析与过
问。半年下来,笔者拜读、整理的相关文章,少说也有两打,且内容皆不恶。
六月上旬,《师父》正式在台湾上映,再度引起一些院线影评家的热议。此时,笔者不禁
动了念头:何不就这些相关资料,把徐浩峰提过、推过、讨论过的这些片子整理一番,供
人拜读呢?
这就是这篇文章诞生的缘由。
几经删选,笔者最后选定了徐浩峰较常提及,也讲述过为何提及的九部电影。资料来源大
多取自徐浩峰的个人影评集《刀与星辰》、放映周报、虹膜杂志、影乐志、不散,少量取
自豆瓣网上一些徐浩峰学生的撰文,与个人听闻过的真人真事。这九部不一定只因为好看
或徐的喜好,有时反而是令人反感甚至讶异的“怪片”,却能让人深深体会为何让徐浩峰
震慑,内文皆会注之。
前言至此,不再多说,快速开始介绍这九部电影。
九,《推手》
导演: 李安
编剧: 李安
主演: 郎雄
语言: 华语、英语
上映日期: 1991
徐浩峰:“从电影导演的创作本质上而言,对动作的理解,是导演艺术最重要的一环,此
环节给了别人,导演的艺术便崩溃了。中国内地的导演,武侠片多将武打场面托付给香港
武指,导演也就淹没在武指的行活中,而个性不彰。”
众所皆知,徐浩峰担任了自己每一部电影的武术指导,2015年更以《师父》拿下金马奖最
佳武术指导。但为什么?是因为徐自己也是练家子吗?恐怕不尽然。
出身科班也深知影像语言重要性的徐导演认为,武指实质上就是武术片段的导演(有看过
《叶问3》的观众就知道,袁和平挂的是武术导演,仅次于主导演叶伟信),香港从张彻
以后就开始这种武指独大的传统,也获得了成功但一个企图心强大而且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导演,怎么能把武打片最重要的武打委身他人?至少美国西部片与日本剑戟片都不是这样
的。所以徐亲自为之,这是他的坚持。
若还不明白这番话,李安自导自编的《推手》,可以解释一切。
片中,老朱是北京太极拳的教头,随儿子西进美国后却每逢不顺,他无法适应美国人的文
化、儿媳妇的一知半解、儿子的委屈、在餐馆打工时华人老板的恶劣嘴脸,以及自己身分
地位的改变与衰老。最后,在一次餐馆口角中,他爆发了。这幕片中唯一一场的大武戏,
老朱在餐厅伫立不走,任由老板叫来的痞子与洋人刑警怎么推怎么拉都不走,十几个大汉
推也推不动他,上了新闻,轰动纽约。快意吗?或许吧,但在快意的背后是深深的哀愁,
老朱不攻而不移的推手作风也与他一生处事的原则神合,他不偏执,但他也不妥协,以和
为贵。儿子知道警局事件后拜访了他,要他回家,他淡淡地回答:“回家?回谁的家?”
愁色尽现。老朱最后坐落在中国城的一间小公寓,选择了一个最寂寥的方式继续生命中的
“推手”。
这正是角色形象、画面调度与武术动作相合合契的典例。徐浩峰对李安的导演概念大加赞
赏,即便是他与袁和平合作的《卧虎藏龙》,也认为是“拥有世界级导演的观念”之作,
甚至撰写过一篇专文深论其中武戏与文戏合一的意涵,有兴趣者,不妨可找来一读。
八,《连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导演:丸山诚治、圆谷英二(特效)
编剧:丸山诚治、须崎胜弥
主演:三船敏郎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68
徐浩峰:“东方世界故事里的完人,普遍是墨子式的。墨子学派是剔除一切个人生活、一
心为天下的。虽然墨子学派因为不通人情,早就断绝了,但在叙事作品里,墨子式大公无
私的人物很得民心。看《连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时,我的理智一个劲的叫嚣‘不
对,不对’,但在情感上还是被这样的人物所感动,因为我受到的教育根深蒂固,我的反
思没有力量。”
“英雄理当无欲”在戏剧的历史上,这种观念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流传,隐隐出入于传记
与颂德文章之间。但真是如此吗?宋后话本《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便是一部探讨该想法的
名著,以宋太祖赵匡胤在少年时仗义拯救少女赵京娘却不娶,导致少女名裂的黑色故事,
质问这种不尽人情的性格是否洽当。
但凭心而论,无欲英雄仍是故事世界的大宗,电影自然也不会缺席。《连合舰队司令长官
山本五十六》拍于1968年,即二战结束后25年,此片动员了日本幕前幕后最庞大的影视人
才,不仅巨星云集,更请当时世界级的特摄专家圆谷英二(即圆谷英一,哥吉拉的创始者
)来操刀海战模型的场景,全为重现日本二战最知名的军人,主掌袭击珍珠港的联合舰队
司令官山本五十六的一生传记。但也如徐浩峰所言,这是一部完全以“无欲英雄”去塑造
山本五十六的电影:片中的山本五十六永远英气肃穆,先他人所不知,也没有任何不良的
嗜好,在珍珠港事变结束,政府高层连枢密院来委请山本出席宴会,山本都一口回绝,立
即担忧起美国的举国反击,果然一语成的;面对病痛也强忍不吭声,指怕耽误船上下属的
军心。然而,事实是,真正的山本五十六发自内心的好赌、好笑话,也酷爱谈玄学,更不
提他对日本主战与止战的复杂立场之争议。
绝对完美的人物,能带来绝对完美的电影体验吗?实在难说。即便观众都知道,这种完人
是脱离现实,甚至脱离人性,但这样追求完人的电影却仍旧一批又一批的在大银幕前量产
,证据便是2011年,东映再度翻拍了《连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上映。这究竟是片
商深信有着观看这种电影的需求,亦或文化本身就在教育观众要如此作信?难以分辨啊。
七,《地雷战》
导演: 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编剧: 柳琪辉、屈鸿超、陈广生
主演: 白大钧
语言: 华语
上映日期: 1963
徐浩峰:“中国电影的基因,是‘不拿事当事’的自嘲…..登峰造极的是《地雷战》。这
部纪录片、教学片、故事片的四不像,在鬼子进村的危险时刻,几个小孩不埋杀死敌人的
地雷,而埋上了一泡屎,黏得日本人满手屎,中国人就很高兴了。在极度紧张、真实的情
景下,忽然诞生一个异想天开的笑话,真是神来之笔。”
假使今日上映,《地雷战》绝对会被视为cult片的典型。
这是一部政宣电影,不仅开头有毛主席的抗日勉辞,故事更以赵家村以土法自学的地雷跟
企图进占的日军对峙,一来一往,展现抗日精神,最终获得了胜利。但除此之外,全片处
处充斥的却非烈士断腕的肃穆,而是接近奇幻喜剧的轻快,赵家村不仅抗日,还一边抗日
一边种田,平凡采麦的村姑一转身能以几柄猎枪阻挠日本全军于山坡路、上至老妪下至孩
童皆懂布置地雷、还发明延期爆炸的土雷反过来制服日本强盗…..“我们神出鬼没的地雷
战,把鬼子炸得草木皆兵,寸步难行!”旁白作道。就在这种轻快的氛围中,抗日终获成
功。
在徐浩峰看来,这种轻快而非轻薄,正是中国性幽默的展现。
民族式的电影究竟是什么?答案众说纷纭。电影起于欧陆,成于西方,几乎没有任何非西
方的电影能脱离其电影作品、产业与思潮去进行创作,而要如何在这种处境下拍摄出属于
己身文化、历史、地域的特色,而不流于卖弄异国风情,谈何容易!若武侠片可视为华人
对民族电影的渴望,则《地雷战》这样凛冽、诡异,却又独到的怪片,又何其不是一种特
色的电影的解答?
六,《独行杀手》(Le samouraï)
导演: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
编剧: 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
主演:阿兰德龙(Alain Delon)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67
徐浩峰:“我喜欢梅尔维尔的氛围,但奇怪的是,他自己拍的枪击场面从来没有感动过我
,他的动作和人物特别感动我。”
梅尔维尔导演是法国影坛在六零年代最独领风骚的一颗明星,他坚持独立制片的方针不仅
影响了当地的新浪潮后进,他以警匪与黑帮为题材的冷酷电影更让全世界景仰与效仿。这
些冷酷电影不以激烈的打斗与猎奇的场面为要,而是以深层的氛围取胜,《独行杀手》便
是梅尔维尔这类电影中传世最广的名片之一。
在《独行杀手》中,犯罪与暴力仅是表面,打斗的场景亦少,故事真正的核心在于一位独
来独往的杀手不与黑白两道交友,反被黑白两道夹杀的处境中,探索人类普世的命运哲理
。梅尔维尔视黑帮为“当代世界的失败者,是作为悲剧故事的极好素材”,杀手的寡言,
在于他知道世界上真正真诚的沟通都不来自于言语,言语带来更多的是谎言与背叛;全片
以他的沉默为经,场景、灯光、调度的极简主义为纬,塑造一种冷硬如水泥丛林的强大风
格,游走于黑色电影与哲理剧之间,不开枪比开枪更让人窒息,末段的“空弹壳”把戏更
是被一用再用,成为整个八零年代的共通滥觞。
此片也影响香港的警匪电影至深。阿兰德龙饰演的杀手形象──铁汉柔情,隐于街头,出
于巷弄,一身深色大衣搭配浅褐扁帽,总以指头轻握帽沿──其帅其俊,可以在无数的香
港名导片中看见致敬的身影,包括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杜琪峰的《放逐》与彭浩翔的
《买凶拍人》。
五,《座头市物语》
导演:三隅研次
编剧:犬冢稔
主演: 胜新太郎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62
徐浩峰:“好坏替代了强弱,道德替代现实,因为现实逻辑崩溃,所以武打片很难表达人
性,往往内核是抵赖的心态,都是阿Q式的自我满足……商业片总是要满足观众心里,所
以弱者胜利为结局是必要的,可惜在世界范围内情况并非如此。日本的座头市系列几乎每
不结局都以失败者形象远走,即使他杀了对手,他只赢了个人,而输了生活。输了生活─
─只有承认这一点,影片才有现实感。”
《座头市物语》是一部轰动日本六十年代的时代剧电影,主人翁阿市是个盲眼的按摩师父
,却身怀超绝剑术,他不效忠任何人,浪迹于黑白两道之间,凭借闪电般的剑技一快所有
恩仇。此剧的轰动不仅让演员胜新太郎倚著一把藏杖内剑的盲客形象深入民心,票房的大
捷更让此剧在三十年间推出26部续集,成为日本剑戟片的代表之作。
徐浩峰对此片的看法却不如此。在他看来,座头市系列不是代表而是异类,片中花俏的打
斗(在河堤一道圆舞把敌人拍下河岸,立定不动下把蜡烛砍成两半)都非常的不日本,阿
市本人更不像传统的日本武士,反而接近中国的“济公”,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顽皮中年
。他爱吃、爱玩、爱生活,不管他在这集电影遭遇多大的打击与悲剧,下集都会重以笑嘻
嘻的市侩姿态回到世间,继续顽皮。徐浩峰更说,《座头市物语》里的座头市与另一位宿
敌平手造酒的对决,是中国与日本对成年英雄定义殊异的对立。
你同意吗?可以肯定的是,《座头市物语》确实是一部关于对立的故事。座头市与平手造
酒都是剑士,各自受雇于敌对的黑帮势力,注定要决一死战,却在黑道血拼前递交了英雄
惜英雄的友情。平手造酒佩服座头市为了不让人瞧不起其失明而苦练出剑法,座头市则惋
惜平手造酒作为落魄武士却仍留武德的气魄。两人都厌恶雇聘自己的黑帮老大,认为他们
都是愚昧又不守信的蠢货;事实上,也着实是。
但,又能怎么样呢?这是愚人占了多数,愚蠢占据世道的世界,高洁的剑客不得不受雇于
愚昧的黑帮,在尊严与流俗之中抉择。结尾的最后一战,座头市与平手造酒在河桥上对决
,俩人动也不懂,静谧而凝神,只求展现最好的一刀给对方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对比黑道
打手埋头乱打的厮杀、一心只想着抢地盘的劣貌,讽刺世道之意溢于言表。
四,《罗生门》
导演: 黑泽明
编剧: 黑泽明、桥本忍
主演: 三船敏郎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1950
徐浩峰:“伟大的艺术家都是追求空间感的,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戏剧是演员的艺术,因
为戏剧演员负责空间……影视表演是神态,戏剧表演是型态,黑泽明拍古装戏,要求演员
作戏剧化表演,甚至直接搬用能乐演技。日本的能乐就是中国宋代的戏剧,只不过不知道
什么原因,日本戏剧没有演进,而是永远得停留在了中国宋代。”
黑泽明是徐浩峰最爱引用的一位外国导演,《罗生门》更被他与美国影史上最被称颂的才
子名片《大国民》(Citizen Kane)并提,称为“人类精神的颠峰之作”,
电影中有许多种“空间”:构图上的平面空间、摄影中的景深空间、透过符号与叙事塑造
的心理空间、以及演员在不同特写距离下展现的戏剧空间。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拍法,从
镜位到剪接都是学问,也都能反应角色与故事的复杂与张力。《罗生门》就是一部数个空
间并置,到头来化作一场暧昧的故事。
片中,三个陌生男子(乞丐、和尚与樵夫)偶然间聊到一桩时事──竹林中的强匪玷污了
武士之妻,最后惨死竹林,三人彼此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与见闻,发觉三种不一样的可
能。这是一场单纯的复仇,还是妻与强盗通奸的情杀?观众始终不得而知。这些说法从动
机到细节,甚至强盗与武士的刀法强弱都彼此殊异,究竟谁对谁错?亦或无对无错?人世
的错综及人心的难测,也在一场又一场无解的空间场域中打转而无解。
在黑泽明与桥本忍的导编中,《罗生门》每一场回忆都是一次独特的“空间”观察,不仅
反应了想像,更是戏剧性与电影调度的趣味展现。例如武士之妻在公堂上一场自白的长镜
头戏,摄影机动也不动得停在一人跨坐于堂上的妻子前方,她在巨大得有如佛像,话剧演
出似的一举一动都据了观众的目光,以至于后方右侧两位同行者显得一动不动,彷若事不
关己。到了樵夫的说法,拍法瞬间大变,武士与强盗难堪的扯斗,镜头灵活得在阳光洒落
的竹林中密切跟拍,在两人从拔草到胆怯逃跑的神态中精准游移,最后聚焦在不见血的刀
刃上,结束了两个懦夫的对峙…..黑泽明多变的场面调度功力,在此片中尽现无遗。
三,《空山灵雨》
导演: 胡金铨
编剧: 胡金铨
主演: 田丰
语言: 华语
上映日期: 1979
徐浩峰:“胡金铨的文化是小儿子的文化。在一个家族里最得宠的往往是小儿子,父亲在
那时候最有闲工夫,这个小儿子可能是最聪明的,最有可能成为家族的掌门人,但大多数
的小儿子是到世界上来玩的,除非有家族危机,他才会有所行动变成理性,所以他是一种
随缘的人。胡金铨的电影里随缘色彩比较重,他没有人生目标,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自我完
善,闲呆著,提高修养,对什么都没有要求。突然随缘了碰见侠女,碰见侠女以后又随缘
了碰见锦衣卫,打完以后又没有什么事儿了。他没有强烈的主观意愿,走到哪儿玩到哪儿
,体会体会,这事儿过去了就跟他没关系了。”
放眼书卷,徐浩峰谈得最多、惋惜最深的两位武侠大师,其一是开创了上海武侠小说之风
的环珠楼主,其而则一定是替武侠电影立命的大宗师──胡金铨导演。
这位跟随兄长李瀚祥的“小儿子”着实过得自在,他当过演员、导过港台最畅销的片、曾
入主坎城金棕梠奖,更替后代武侠片作出种种创举。徐浩峰佩服胡金铨承自北宋山水的构
图,佩服他出于日本剑戟片却胜之奇观的剪接,佩服他从导编剧到武术美术都一把抓的个
人作风(像不像他自己?),但更惋惜胡金铨为了成就自己的艺术,最终赔尽票房,晚年
在美国与香港间辗转,难以找到愿意放任自己拍片的环境而遗憾仙逝。
《空山灵雨》便是胡金铨最后一部崭露个人风格的古装剧,也是最能一目了然他美学的巅
峰。此片拍摄于韩国,因韩国有大量接近宋代古风的寺庙,故事围绕在名佛寺“三宝寺”
一场弟子争夺宝经的内斗之中,外有丛山峻林,内有悠悠古煞,却止不住人群中的险恶江
湖与人心中的七情六欲。片中少有正面打正面的打戏,往往是黑衣飞贼穿梭在天台与回廊
间的暗斗,从而在盗佛事中转入胡金铨自己最在意的命题:佛理修道。
从盗佛到修佛,从暗打到不打,搭配全剧精致的用色安排,都让《空山灵雨》成为华人武
打电影中最异数的一支。多年后,胡金铨复出,远离了自己擅长的明史与武侠,在中影拍
摄了转向发生在五代十国的黑色幽默剧《天下第一》,却再也不见昔日犀利,从此走向没
落的边缘。
二,《浩气盖山河》(Il gattopardo)
导演: 卢契诺·维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
编剧: 卢契诺·维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等人
主演: 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
语言: 意大利语、拉丁语
上映日期: 1963
徐浩峰:“《阿Q正传》之后,我们喜欢批判国民性,以致豪华大片中讲的都是人心险恶
,险恶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杀子后仍从容就餐的皇帝,《英雄》更是强调了杀人的必
要性。我们的帝王将相失去了高贵,成了只重效果,不讲因果的资产阶级。维斯康堤拍摄
赞美就贵族、嘲讽资产阶级的《豹》(注:即《浩气盖山河》),背后有着一代思想界支
撑,五六十年代法国知识分子达成了资产阶级都是蠢货的共识,感叹革命的后果,就是让
世界变成更加庸俗。”
唯独意大利导演卢契诺·维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徐浩峰会用“一代天骄”来形
容,因为他真的是。
维斯康堤是米兰的贵族之后,却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当过尚雷诺的副导,进而投身电影界
。他在二战后让共产党的抗德总部设在自宅,一方面则逐渐取得了电影界的成就,成为义
大利新写实主义的健将,拍摄了一系列在实际街头演出,诉说真实人生与社会百态,影评
人巴赞称之为“将现实的复杂带回银幕”的电影。这样一个人,却在多年之后,再也无法
掩饰自己对贵族文明凋零的惋叹,决心回头拍摄了一部极尽奢华、布景大气、以致耗资空
前的古装史诗:《浩气盖山河》,最后以此片取下该年坎城首奖的荣耀。
只要看过这部电影,就绝对不难理解徐浩峰所谓“失去了高贵的帝王将相”是何意。片中
这群西西里的贵族具备真正的贵气,他们因着拿破仑东征而避难,西西里的生活却未有太
大的改变,上流社会的舞会频繁,亲王一家与诸多贵族不停翻转,丝毫未查时代已经改变
。即便日薄西山,亲王与贵族仍旧风度翩翩,他们瞧不起攻来的平民与军队,认为都是猥
亵而缺乏思想与文化的乌合之众,然而乌合之众却推翻了他们,民主将至,也将统治世界
,精致的贵族生活也将随之消散。世界的大势不可逆转。推翻专制政府与贵族世界的号角
已经响起,一首又一首的舞曲最终成了替他们没落而哼唱的挽歌。
“我们是狮与豹,而将要取代我们的是豺狼与土狗”亲王如此说。片末长达50分钟的舞会
场面,诸人的服装与体态极尽繁华,年迈的亲王却感到孤独与疲倦,最后一舞将至,生命
与文化的死亡亦是,从此世界变成狼狗之流的媚俗世道,至少在他看来如斯认为。历史不
能回头,但艺术可以,维斯康堤对贵族的没落投注了他极尽最大也最贵气的关注, 成就
了这部二十世纪意大利影坛的庞然史诗。
一,《倭寇的踪迹》
导演: 徐浩峰
编剧: 徐浩峰
主演: 宋洋
语言:华语
上映日期: 2012
徐浩峰:“可能生活得丰衣足食,但文化消亡,人间变得无智无趣──武侠片应该拍这个
。每一种类型片都有他自己的知识体系,西部片是枪枝知识与流浪技巧,爱情片是女性心
理与家庭文化(或阶级信条),武侠片应是礼乐。礼乐是待人待务得规矩和生活的讲究,
这些是武侠片历史上恰恰轻视的东西,如男人后面拖根辫子,额前留着分头或背头,男人
见面除了会抱拳礼,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德高望重者向美国黑人搬说话时下巴一翘一翘
,女人随手就拍男人胸口肩膀。武侠片应该敏感中国人的‘样’,保留些传统中国人生活
方式,怕‘样’消失,应是武侠片的恐惧。”
看到这边,或许会有读者不解──《倭寇的踪迹》不就是徐浩峰自己拍的片吗?自己拍的
片能算在私房片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倭寇的踪迹》确实是徐浩峰的第一部片,相信徐浩峰迷也多半看半
此片。但,真的有看懂吗?若从小说原作到电影之间改编的改变(小说着重城市保安的漏
洞攻防,电影转为以戚家军为要角),以及在这份片单中,徐浩峰反反复复提及的那些隐
语──贵族文明、反映现实、民族幽默,我们就不难察觉,《倭寇的踪迹》真正想表达的
,并非只是一个对传统的武打类型片的革新(此片刚出时引来最多的关注之因),而是一
部关于中国武术,以致于整个文化体系逐渐礼崩乐坏的哀悼之歌。
全片的每个人物、武术与门派,都影射了当代中国文明的一种隐题。戚家军的倭刀挫折于
日本而改良,成了中日合并的实战武术,但未因其实战性而经得起民间大众的接纳,因为
陌生,因为民族情结,也因为面子。北方门派规矩甚多,却更爱施以潜规则,打通四巷得
以开馆的规矩一遇到戚家军便转向甚至暗算,何以?还是陌生,还是情结,还是面子。讽
刺的是,当整城武林都为了异国女子的如影如响之棍闹得风风雨雨无从破解,路旁叫人瞧
不起的小守卫却轻易就用平易好学的鸳鸯阵法破解了倭刀,为何武林大派不愿从之?还是
面子。这个能破解倭刀的守卫不甘穿着实战的纸甲,认为不够光彩,最后舍弃了指甲改编
别扭而不合时宜的西洋卫甲,又一个折服西方的隐喻。这一切一切,都让本来实用,实强
而有益的戚家武术步上不受重视甚至衰亡;中国其他武术也在同样的原因下逐渐凋零。
这股礼崩乐坏的哀愁贯彻了徐浩峰的所有电影。《箭士柳白猿》中,流传已久的仲裁者柳
白猿在民初军阀干涉武林的风气下再无昔日风光,古弓术最终也宣告失传。《师父》重提
了武行规矩,天津层层叠叠的繁琐踢馆只为保护当地武师的尊严,师道不过是建立在利益
之上的瓜葛,终让南上的咏春拳黯然,甚至接近失传。武林的崩解不只是武术的消逝,也
象征了整个中国在清末民初逐渐失去昔日的精致文化与生活样貌,走向尴尬而别扭的当代
的历程。于是,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徐浩峰的私人片单会有哀叹贵气逝去的《浩气盖
山河》、哀叹艺术难为的《空山灵雨》、哀叹世道愚昧的《座头市》,与哀叹中国式幽默
隐而不显的《地雷战》了,因为这正是他向来关注的议题,只是以武侠类型片包装之。
“对礼崩乐坏的思考是东方传统,形成过顶级的艺术电影,虽然舆论上现在忽略礼崩乐坏
,但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可以形成大众艺术,在电影里可由武侠片来承载”徐浩峰道

年初三月,徐浩峰接受不散的专访,主持再次问及他对礼崩乐坏的这套观点,问之后如何
。徐短短得回道,确实有人看完读完他的作品后,开始试图在意文化失传这个问题,令他
欣慰。然而,武侠片真的能够──至少在这个时代──承载起诉说礼崩乐坏的使命吗?不
知道。武侠电影走过八十多年,有人讥讽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在此时此刻,武侠片证明了
自己似乎仍有继续向前的曙光,至少还有人在关注这问题,也还有徐浩峰试图拍这种片。
单是如此,就够让人继续期待。
作者: Balancesheet (众生喧哗)   2016-06-30 23:57:00
个人认为柳白猿比倭寇好看
作者: starcry (天王星)   2016-07-01 01:42:00
倭寇口味太特别了 很不亲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