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因为穿透,所以澄明:浅谈哈洛‧品特的

楼主: MyAll (静冈玉露)   2016-05-24 00:41:43
因为穿透,所以澄明:浅谈哈洛‧品特的戏剧艺术
http://www.funscreen.com.tw/feature.asp?FE_NO=1559
http://goo.gl/H9aG2U
文 / 蔡奇璋/ 东海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如同因书写《等待果陀》而声名大噪的贝克特一般,英国剧作家哈洛‧品特,也以其殊异
的剧文风格,享有个人姓氏被“专词化”的尊荣待遇。
“品特风”(Pinteresque)一词,根据牛津英语辞典的定义,是指“与哈洛‧品特相关,
或者具备其剧作之表征”的质地;至于其剧作特色,则是“内含威胁性,并带有融贯日常
语汇、琐事细节,和冗长缄默而成的强烈感受”。
衡诸此论,可见品特不走轻巧通俗、易懂讨喜的创作路线,而倾向自生活取材,借由另类
呈现手法,导引观众穿透角色对话与戏剧动作的表象,深入探究人的语言和行为,以建构
出趋近“弦外之音”、“意在言外”的解读模式。
是以品特的剧作,鲜少出现平铺直叙的单线情节,却多有断裂、嵌插、叠复、错序等非迎
合主流品味的桥段设计,从而凸显出人与人间状似平定的互动关系底层,有多么地暗潮汹
涌。
据此,品特的创作,也曾被剧评人艾尔文.沃铎品特(Irving Wardle),统整成所谓的
“胁迫感喜剧”(comedy of menace),意指他的剧本往往在写实描绘的图像之外,尚且
夹带着另一充满欺瞒、谎言、混乱,乃至于令观者感到困惑难安的“潜文本”;谬异出奇
,却又拼凑成趣,十分耐人寻味。
其中,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应属作家于一九五七年所完成的首部长篇作品,《生日趴》
(The Birthday Party)。乍看之下,品特似乎采用了最传统的叙事方式,依照时间先后
顺序,安排情节的开展;并且透过一对上了年纪的寻常夫妻间,再平淡不过的早餐对话,
来启动整体布局。
然而,一旦进入故事情境,却发现不论是原本让人几乎过眼即忘的画面,抑或是没留多少
残余印象的台词语句,都好像一层层被剥去的洋葱,揭露了内里更形繁复的结构,诱引出
葱体深处越发挑衅嗅觉的腥辣味:貌似贤淑的太太,原来有着狂野荡漾的灵魂;“生日趴
”的寿星,坚决否认当天是他的生日,并且有着一段连自己都说释不清的过往;突然入住
的两名房客,神祕地谈论著他们的“组织”与“任务”,反宾为主将欢庆场面逆转为惘惘
威胁。
这些角色仿佛互有关连,但更多时候彼此间却好像只剩那些关连,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去
向何处,唯独当下被迫交会互动,时而尴尬,时而粗暴,偶尔却也款款流露丝许温暖。
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的品特,于此展露了他对人性的穿透力,把人际关系和言语沟通的
意义/缺乏意义,两面一体并置呈现,在虚构的荒谬中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真实。
此一近乎诗意的艺术手段,也成为他日后逐渐壮大成熟的戏剧美学底蕴。
一九七○年,品特在汉堡获颁“德国莎士比亚成就奖”时,致词阐述个人对编写剧本的反
思:“有时候,在排练场上,导演问我,这角色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会回答,稍等一下
,让我再读一下剧本,然后就真的回过头去读剧本;或者,我会说,她之所以要这么说,
是因为前两页里他那样说,不是吗?又或者,我答,她这么说,是因为她就觉得是这样啊
……也有可能是,她会这么说,是因为她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当然,我还可能回答,我
真的不知道,但我们得找出答案来……”
仔细推敲,这段话至少反映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面向:品特创作时,并未将其剧作家的身分
,放在全能主导的位置;相反地,他刻意在自身、角色、故事,以及诠释、演绎等各层面
的对应关系中,留下足以让观众思索、探勘的空间。
在他的认知里,这思索、探勘的过程,便是戏剧创作端与戏剧接收端所共同享有的真实、
真相与真理,除此无他。
换言之,对品特而言,戏剧乃是一门追索的艺术;追索本身不但是过程,也是目的。这样
的信念,将“舞台”与“人生”带出了相互鉴照的格局;二者无从划分,它们就是对方,
就是彼此。
三十五年后,品特在为领受诺贝尔文学奖所录制的演说里,开宗明义就提到“真实”与“
虚构”间的叠复,并且表示戏剧(虚构)中的真相(真实)往往行踪飘忽,难以捕获;然
而,追索真相却是戏剧之所由所终,是戏剧无可规避的职责。
一如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在悲剧作品《马克白》初始,便透过女巫之口揭橥“清即浊来
浊乃清”的洞世哲学那般,品特的利眼透视了人事物的表层和疆界,映照出灰色地带的暧
昧模糊,原即亘古不变之人性本质。
这点火光似的澄明智慧,使得台上台下的人们在面对这混沌不明的世界时,总还保有几分
清醒。
作者: suckmanisme (我是萨克曼®)   2016-05-24 06:00:00
这篇发在DRAMA版比较好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