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athsman (不控贫乳还当什么萝莉控)》之铭言:
: 每个故事都有它的名字
: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做东京未婚妻而不叫东京未婚夫或者是东京恋情?
外国海报上是有写“东京婚约”四字,《东京未婚妻》是直译原文片名 Tokyo Fiancee。
为什么叫女的 Fiancee 而非男的 Fiance,我猜是因为只有凛吏想要艾蜜莉当未婚妻,才出现这个关键字吧?“哎呀,我就这么变成了未婚妻”,而且未婚妻真是个保护自己的好身分 XD 至于自己根本没想要对方当未婚夫。
: 父母都是比利时人的女主角出生在日本
: 五岁以后才离开日本,自此心系日本,更希望成为日本人
: 总之,故事从比利时籍的女主角艾蜜利19岁单身赴日开始
: 在那里当法文家教时教到了多金温柔又没什么个性的男主角凛吏
: 两人的恋情因文化冲突之故,一再受到考验
: 就在艾蜜利看似要决心嫁给凛吏之际
: 却遭遇史无前例的311地震核灾,艾蜜利也被半推半就地离开日本
: 两人的恋情也在此划下句点
: 故事中有很多奇妙的地方
: 首先是两人交往后,凛吏理所当然地继续用法文跟艾蜜利说话
: 但艾蜜利呢?为什么艾蜜利也用法文跟凛吏说话?
: 不是男女朋友了吗?不是喜欢日本到想变成日本人吗?
: 现在就有一个活生生的日本人跟妳交往,结果艾蜜利却继续上她的日文课
: 回家后用法文跟日本男友交谈,这是哪门子的喜欢日本?
恐怕因为凛吏也疯狂地喜欢法国(比利时表示),两人间要讲法文还是讲日文恐怕都有得争,说不定是艾蜜莉退让给凛吏了?话说回来,艾蜜莉是在外面上日文,两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是都讲法文,可能以后就这样习惯了讲下去吧?
: 在凛吏求婚后,两人也一直处于未婚夫妻的状态
: 凛吏问了几次婚期,最后得到的答案都一样
: 艾蜜利明显表示出不愿意下嫁的态度
: 即使在311到来之前,艾蜜利说出的,等两人一起爬山之后再....
我猜只是西欧人与日本人的婚姻观不同。西欧人的交往是很单纯的交往看看,看对眼了之后可以经过很多关甚至同居都还保有弹性,至少艾蜜莉觉得还想了解凛吏了解更多更深才有信心定下来,而凛吏真的就如日本一样让艾蜜莉相处越深越觉得陌生。
不过凛吏只觉得我们在一起很好,为什么不结婚?而且显然背后还很有赶快成家立业的好男人企图心(至少本片没有明显拍出“压力”)。这婚一结,就要进入凛吏稳固神圣的家族,这和西欧人与父母分很开的独立生活截然不同(比利时已经算是西欧当中最黏爸妈的了,但和日本还差得远)。
: 再什么也是非常暧昧不明的,当然故事的表达比较像是爬完山后再结婚
: 但这个暧昧仍保留了空间让艾蜜利继续拥有拒绝的权柄
因此当然可以说保留空间、继续拥有拒绝的权柄,不过西欧人就是这样交往的呀,随时都有拒绝的权柄,就算结婚了还是有很多退场机制(生了小孩一样可以退场,看现在拼贴家庭多流行)。相较之下进入日本家庭就没有这么轻松,需要很慎重。
也许艾蜜莉还是珍惜与凛吏之间这一遭,还想继续交往得更深入、与凛吏更相知相容后才有信心点头结婚吧?爬完山当然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但看得出来她还想继续走下去,说不定也希望走到底的那天是信心坚定地结婚,只是还没走到那天前都保留弹性。
: 故事最后的最后艾蜜利说的,两人分开后,听说凛吏娶了法国女人
: 似乎是个悲伤的收尾,两人的恋情最终仍未能开花结果
: 但也许,这样的结果才是艾蜜利真心想要的
说不定是。毕竟这部片在谈艾蜜莉的认知转变,她的真心到底是什么?她也说不上来,而且会随着时间与生活经验慢慢变化。
: 为什么这样的结局才是艾蜜利想要的?
: 首先,如同前述,其实可以窥见一点艾蜜利的选择
: 艾蜜利对凛吏(甚至是日本)其实一直都不能说是非常爱
: 有很多矛盾的文化纠结在艾蜜利内里冲突
: 与凛吏的父母、凛吏的朋友、甚至是公司同事
: 这些地方都被包含在这场恋情里面
: 如果艾蜜利选择了凛吏,就是选择了日本
: 也等同于选择了这些家庭文化、职场文化、及人际文化
: 但在故事里,每个文化对艾蜜利几乎都是负分
的确,这片可以说是天真艾蜜莉以为自己爱日本(以及爱日本男孩),然后走一遭遍体鳞伤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爱,才发现要“当一个日本人”与她自己其实也挥之不去的西欧身心有多少扞格。
还有另一片同作者另一本小说改编的电影《艾蜜莉的日本头家》,也是同一个艾蜜莉以为自己爱日本(以及想当日本上班族),实际走一遭遍体鳞伤才发现“当一个日本人”的代价有多惨重。一片在粉色爱情、一片在灰色职场,两个领域相互对照着看会更有感。
: 更不用说从一开始艾蜜利就几乎不跟凛吏用日文交谈这部份
: 那么回过头来探讨,艾蜜利如果要的不是日本、不是凛吏,那她究竟要什么?
: 故事中有一段很重大的转折
: 在艾蜜利遭遇凛吏及其父母带来的文化冲击后
: 选择了登山放空自己,但她居然只带了一个小背包和略厚的冬季衣物就上山
: 而以那座山跟富士山的相对位置看起来,至少也有海拔两千公尺以上
: 她又完全没照山中的路径行走,自顾自地在荒山中漫步,这位妹纸根本存心让自己山难
: 最后幸运在某个富含宗教意味的山屋中获救,下山后得到了各种内在状态的升华
: 这个部分很精彩,也是我认为故事的诗眼所在
: 经历了生死交关的历练后,艾蜜利得到了一些内在启发
: 下山后她说: "那天,我学会要自由才可去爱。" "那天,我明白出生是苦乐参半。"
: 所以她到底是知道人生苦乐交掺,所以要学会在日本的现实忍耐
: 还是明白日本的不自由终究会让你不可去爱?
: 这个矛盾是怎么回事?
: 艾蜜利爬山这段情节,其实正反映了她来到日本的状态
: 一个19岁的女孩子,带着一箱行李,还有五岁小孩的日文程度
: 妄想能够在东京,这个日本首都中生存
: 就像是她带了一个小背包,就要攻下一座高山一样
: 是什么问题,让艾蜜利如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 甚至到了最后,凛吏求婚了,家财万贯的温柔王子告诉妳不要再上班了
: 什么职场文化的见鬼去吧,我爸妈也很喜欢妳,一切是如此完美地呈现在她眼前
: 这座高山明摆着就要让妳攻下了的时候,艾蜜利还是选择了拖延
: 艾蜜利到底到底在等什么?
: 这个矛盾又是怎么回事?
你上面这段分析得超好!结论也很贴切:到底在等什么、矛盾是怎么回事?都无解,问问这位当年在日本的艾蜜莉显然仍无解,一头雾水就黯然离开了;若问问现在已经变成中年小说家的作者艾蜜莉本人,说不定她已有解,也说不定还没有,不过就算有她也未必要把它表达出来,就让故事停留在迷茫又郁闷的少女时代即可。
: 以下是剧情之外的猜测
: 艾蜜利的父母带着她离开日本之后
: 或许这场分离焦虑,让她与父母之间起了某种巨大的冲突
: 而这个冲突,艾蜜利必须借由这个故事来让冲突化解
: 会让我这么想的地方在于,故事中几乎完全看不见艾蜜利的父母
: 只有最初陈述到父母都是比利时人,但自己却希望成为日本人
: 我不知道比利时父母的开放程度如何,但这件事在艾蜜利的内在诠释很可能是
: "我不想成为我亲生父母的小孩。"
: 亲子之间的巨大冲突让她无法自处,最后选择了只身来到日本寻求化解冲突的可能
: 登山的隐喻在此似乎更明白地显现
: "那天,我学会要自由才可去爱。" "那天,我明白出生是苦乐参半。"
: 其实这段话说的或许正是她与原生父母之间的关系
: 只有当她得到真正的自由,离开了父母,追求幻想中的日本与凛吏之后
: 看见了现实的文化冲突,艾蜜利才明白父母与自己的爱
: 也许那个连结才是生命的真实,尽管那个连结是苦乐参半的
: 艾蜜利展开的一连串异国冒险
: 如果把父母作为原始座标,而日本是山
: 上了山,挨饿受冻以后,才明白原生家庭的好
: 最后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完成了她最内在的真实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