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看到八卦板杰克‧葛伦霍推文才知道这部改编真实事件电影,
对于这类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太喜爱,毕竟改编可能捏造改编
真实事件原貌,甚至加油添醋随意把箭头指向某个方向,国外或是
国内都有类似改编真实事件,却完全跟实际状况有出入的状况。
最糟的情况是大众都把电影当成真的,错误资讯却永远流传后世,
这非常侮辱嫌疑犯的人权,若巧合跟线索相符,就变成嫌疑犯,
接着是不断被媒体错误资讯、大众错误猜疑舆论给骚扰,当没有确
切真相时,所有嫌疑犯都是没有罪,没明确证据恶意指控是无理的
行为,虽然《索命黄道带》导演没有拍出结论,教由观众想像,
却一再又一再将所有线索导向Arthur Leigh Allen。
这部电影看点是在场景的考究,工业时代的金属元素随处可见,
电视的画质、转盘式电话、不普及的传真机、广播用电话空中聊天,
非常吸引人的怀旧元素,当然最重要的场景与服装也有所考究,
由于事件时间久远且涉及的人数多且复杂,片长几乎可以说是两片
甚至三片电影的长度,导演经过适度修饰删减至158/162分钟,
需要好好花时间思考内容的一部电影。
黄道带杀手事件,可能是一场模仿犯扮演出连续杀人犯的刑事事件,
主要无法破案原因是当时刑事鉴识科技与辨识技术,没有现在这么
准确精准,加上电影中也演到,案件因为跨区办案问题,光是警方
内部联络上就已经相当麻烦,所有证据与证物的保存管理也没特别
严格执行,一连串的人为因素,导致现场已遭破坏且证据缺少。
会说是模仿犯,主要是因为只有第一起、第二起是同一位嫌犯,
电影仅演出第二起蓝岩泉,是最开头一对情侣被枪射击死亡的那起,
第一起贺曼湖路跟第二起很雷同没有演出来,但电影信中有补充到,
他写的信件可能是熟识内情或共犯,意图引起大众恐慌并成为话题,
操作媒体影响办案进度,同时引出模仿犯模仿风潮,让事情变复杂,
这样一来真凶因为案件复杂化变悬案,真凶也不必去坐牢。
后续杀害的被害人跟疑似被害人,猜测是模仿犯所为,毕竟前两起
只有一名存活下来,加上前两起都在夜晚,视线不明显的情况之下,
真的能记下对方长相其实很困难,后续案件的模式有改变,模式看
似是类似,但我个人觉得已经是模仿犯效法第一二起杀手犯罪。
信件笔迹难确认的原因,可能是某种团体组织或个人,抢先到现场
或是刚好目击当下事件,在上媒体之前已知最新案情的人物,同时
他也具备解码前一位寄信给媒体的符号表能力,导致笔迹不相符,
就像是恐怖攻击事件,总会有恐怖组织抢着要邀功一样,真相往往
是两回事。
无论真凶是谁,距离1968年12月都47年多了,真凶活着也是个老人
家了,现在刑事案件不太可能发生追不到人,证物短缺的情况,
因为到处都有监视器、高速公路有监控设备,连实体或虚拟购物都
会自动纪录下很多个人资讯,除非冒用他人身份,否则很难抓不到
嫌犯,电影拍出来受益者只有片商、导演,其余办案刑警、相关人
士、被害者家属,都是再次伤害痛处。
Robert Graysmith角色是个沈迷在这案情中的局外人,有兴趣到连
家人也不顾,小孩也少关心,甚至工作都能放弃的工作狂,这么热
爱这件事,怎么不干脆从漫画家转成记者或编辑,不是更方便查案?
电影塑造成他好像是唯一一个关心案子的天兵傻子,奋不顾身找到
各种线索不怕不畏惧任何人恐吓一样的英雄,我觉得他根本是脑袋
烧坏了烂人一位,又要个老婆组成家庭,还敢露脸不怕死赴约,怎
么都没想到家庭怎么办,如果真有个万一,孩子没老爸怎么办呢?
自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