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斯德哥尔摩,宾西法尼亚

楼主: mysmalllamb (小羊)   2015-11-21 09:27:29
莎莎罗南 Saoirse Ronan 的新片,除了一月将上映的跨国大制作《爱在他乡》Brooklyn 之外,还有一部独立制片 Stockholm, Pennsylvania,直译应为“宾州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演员还有很会演坏蛋的 Jason Isaacs 与很会演焦虑妇女的 Cynthia Nixon,编剧与导演则是新手 Nikole Beckwith,用本片初出茅庐就在日舞影展一鸣惊人!虽然本片的评价普遍是“前段惊人,后段烂尾”,不过影评们一致看好 Beckwith 未来作品更上层楼。
http://i.imgur.com/jCcFzUm.jpg
莎莎罗南长大了,精灵萌慢慢淡去,甚至过去的修长四肢与尖下巴现在都变得有点圆圆的,不过她的眼神一样深邃、表情一样细致,过去属于复杂少女心思的“灵气”在这片也可以变形为创伤妇女的“邪气”。本片主角是个 4 岁被坏人绑架、21 岁才被救回家的青年女子,这个角色很复杂,不只是创伤、不只是复原、不只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依恋,而更是走向一个我们都难以意料的成长。这一切,罗南大部分都是版著一张脸静看一切,戏份几乎是 100% 但表情与姿态都相当低调,不过完全感觉得出来一股潜能正在安静的身体里蠢蠢欲动,等著爆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GqHRmJM44
而相较于罗南的深沈演技,本片较外放而惊人的戏份都由《欲望城市》Cynthia Nixon 担纲。她饰演的被绑架女子之母亲,从喜出望外接女儿回家、怯生生地拥抱相处、慢慢苦涩地发现女儿已经变了个人、然后心底的母亲占有欲开始发酵… 每一个阶段的表情与身段都很贴切,每两阶段之间的变化都渐进自然,但从头到尾的变化令人惊讶得不可置信!
http://i.imgur.com/LV0bUMF.jpg
戏份较少而较低调的,则是 Jason Isaacs 饰演的绑票犯,找历年来专门演坏蛋的马份先生来演这角色,我们观众的第一直觉多半就是他罪有应得。当然他还是罪有应得啦 XD 不过这角色也很惊人地深沈,仅仅透过他与绑来的小女孩 Leanne/Leia 之日常互动,一步步让我们能够想像他这个绑架犯的心理动机,包括创伤与理想,让我们透过 Leia 的眼睛,得以体会为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会发生,甚至还可能不太情愿地跟着 Leia 认同下去,然后才看见我们没想过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之更深层次。
http://i.imgur.com/U8sgDIv.jpg
斯德哥尔摩,发酵中:公主 Leia
风和日丽的开场,温馨的美国小家庭 Dargon 夫妻,郊区有花园有阳光的独栋住宅,仿佛一个重新出发的美好天堂。被绑架 17 年的女儿 Leanne 回来了,爸妈喜极而泣放手拥抱,不过女儿怯生生地,爸妈还乐观地觉得只要花点时间恢复记忆熟稔起来就好了。
谁知,Leanne 早已有了一整个新的身分认同,回不去了,现在她叫作 Leia,而且还是“取自一位公主”的名字,她有个 17 年朝夕相处的养父 Ben,她被警察与社工救出来后,来到这个家庭只是因为大家都说“这是你的亲生父母”,她尽管毫无印象,还是来给自己个机会融入看看再说。
摩擦与争执,就从新身分与旧身分的拉扯开始:到底是 Leanne 还是 Leia?到底是亲生爸妈还是新认识的养父母?有趣的是,每一对父母对女儿来说,都是在 0 岁时从 0 开始认识;而这片里的父母,则是在 20 岁时从 0 开始认识。在 20 岁这个已经对世界有点认识、已经有点自主思考(甚至一般来说算是完全自主思考)的年纪,这样从 0 开始认识的父母有多么荒腔走板,而这些荒腔走板在典型美国家庭(或是任何一个国家地方礼俗下的家庭)又有多么日常自然。
譬如父母要打开话匣子破冰,都在聊父母自己的事情,聊父母以前生小孩时怎样、你两岁时走路怎样… 所有关于孩子的事情都与父母连结,没有连结的就不是话题、父母更不关心。对 0-3 岁小孩来说,由于他们生活被给予的一切都和父母有关,所以他们的自主个人感受往往就被父母忽略掉了;本片拿 20 岁少女出来点出这个每个家庭都有的父母自我中心之现像,突然间就血淋淋地令人惊惧:不论是 0-3 岁还是 20 岁,父母总是把孩子当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属于自己的,轻则予以忽视,重则彷如异教影响一般当成污点努力抹除。
妈妈要保护公主,抹除公主的创伤回忆,要丢掉她这 17 年来的旧书与旧娃娃,停止叫她 Leia 公主而正名为自己取的 Leanne。但越是压抑,公主越想反抗;越是抹除,公主越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从前。
斯德哥尔摩,回想:绑匪 Ben
这片探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过却是在回来之后才慢慢发生。女主角 Leia 在本片的经历确符合所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特征,包括 (1) 绑匪的绑架有其原因,还得到人质认同 (2) 人质感到了绑匪的具体威胁 (3) 人质体会到绑匪施予的恩惠 (4) 人质只接收绑匪的单一观点,而与其他外界观点隔离 (5) 人质相信逃脱是不可能的。
本片的 17 年绑架童年,本来彷若埋葬了,但在现况的亲生家庭越是格格不入难以体察时,Leia 就越是放纵自己回想他的绑架犯 Ben。在 Ben 从 4 岁小女孩开始灌输了 17 年的世界里,世界末日了、毁灭了(类似核爆的故事?本片倒是没多说),是 Uncle Ben 在逃难时救回了小女孩,保护在不受污染的地下室 - 这个他称为“天堂”的地方。在这里,女孩名叫 Leia 公主,而 Ben 就是呵护公主健康成长的守护天使,说不定他心里想的是“绝地武士” XD
一般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绑匪- 人质”关系,在此俨然成为“骑士 - 公主”关系。细看 Ben所建构的这小小世界,也还真有具体而切题的乌托邦概念:在这里,不信宗教不上教堂,信的是包容万有的宇宙;在这里,尊重自然万物景观欣赏其成长,而不砍伐开采剥削只为人类物欲;在这里,生病不用药物不动手术,不像大医院把人当机器修理,而相信人与万物在细心呵护下自我疗愈的潜能;甚至从公主的命名我们还能联想星战梗,人与世界之间不是功名利禄汲汲营营,而是感受原力达致平衡。
这世界的确有许多丑恶,这位绑架犯心理有更美善的境界,他虽然无法改变世界,却找了一个小小的封闭空间经营他的“天堂”;他虽然无法造福人类,却将改善世界的理想全部付出在一个小女生身上,还真的像个慈爱父亲一样耐心互动循循善诱,让小女孩过了有好奇、有欢笑、有成长、有思考、当然也有迷惑与依恋的一段童年。而后终于被救出离开了“天堂”的 Leia 看这现实世界,芸芸众生跟着社会礼俗傻傻走的生活与思考,还未必比她清醒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绑架案例,相当体贴地美化其绑架犯的立场,这世间无以计数的绑架绝不会都这么美好。无论如何光就本片来看,Leia 只不过是被养父 Ben 关在一个小天地细心呵护教导而已,是有点封闭也有点扭曲,在白纸一般的小女生身上硬是画下自己的理想世界,当然把别人的小孩绑来教育绝对是犯罪无误。然而,回视一般美国中产家庭,就不是这样类似的封闭扭曲吗?只不过生自己的小孩下来教育、在自己的小孩身上画下自己的理想世界,就不叫犯罪,而叫作父母的爱 XD
斯德哥尔摩,映衬:妈妈 Marcy
从被绑的回忆回视今日,其实 Leia 也不过是从绑架犯的“天堂”地下室,搬到了亲生父母自以为“天堂”的独栋住宅而已,这里的人与报纸都说以前照顾自己情同父女的 Uncle Ben 是个恶魔,但亲生父母与各种社会机构都在对自己做一样的事,根本只是把小鸟从一个巢抢到另一个巢而已,难怪总是令早已在“天堂”成长完成的 Leia 格格不入,又为自己“原生家庭”的养父今日被妖魔化感到悲伤:为什么自己珍视的、认知的、信仰的,这个世界听都不听,只想一笔勾销?
生下小孩教养,一般认知就叫作教养;但本片拉一个 21 岁女儿进来家里从头教养,就血淋淋地像是宗教的“改宗”conversion 过程,仿佛把狼人女孩拉回人类社会教她文明似地。这个家里的爸爸还愿意拉开点距离慢慢倾听 Leia 到底想什么要什么,但执著的妈妈就像无数美国中产郊区电影中的焦虑主妇一样,急切地要用一切美好的美式生活,将可怜的 Leia 拉出悲惨的阴影。殊不知,Leia 从来没有觉得过去与养父的生活悲惨呀,她甚至从不觉得那个小天堂叫作“地下室”。
妈妈什么都做了,都是很典型的美式阳光正向作法,而且都是属于 1960s以降美国郊区家庭主妇的老梗,譬如母女时光、血拼疗愈、编织疗愈、宠物疗愈… 这些都还是表面无害的日常生活,但见到女儿如顽石一般毫无变化甚至渐渐表露拒斥,很快就急了起来下重手,又是一整套美式的励志手段,譬如最荒谬可笑但无数美国企业习以为常的 Trust Fall,不明就里冷眼旁观的女儿,当然就让老妈这样愚蠢地直直 fall 下去,拍得又是残酷又是搞笑 XD
在短短 90 分钟的片长中,我们很快就看见妈妈令人惊惧的变化,由温柔体贴的中产主妇,一步步变成紧张焦虑但决心坚定一往无前的控制狂,活在一间有门有窗的地面独栋住宅,她的管制比起绑架犯 Ben 的地下室不遑多让。从担心 Leia 出门、要 Leia 事事禀报开始,慢慢变成把 Leia 软禁在家、不准见客,甚至到后期把家里的窗户都封起来了,阳光明媚的大宅变成一个地面上的地下室!然后如同绑架犯为人质所做的一样,妈妈找了也买了个超美式的室内健身脚踏车给女儿,乖乖在家练习就好,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唷 XD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相关的经验研究中,往往指出人质“对他人依赖”的特质。然而本片另辟蹊径,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当一面镜子,不但看见了绑架犯 Ben对小女孩的“依赖”,更看见了妈妈也几乎变成绑架犯的“依赖”。反而本片要进一步铺陈的成长与独立,还要实践在当了两次肉票的 Leia 公主身上。
斯德哥尔摩,进化完成
Leia 当了两次肉票,如果有依赖性格也不是本质,她只是被迫。不论是她较怀念的绑架犯 Uncle Ben 还是她较不喜欢的亲生妈妈 Marcy,她在一次次回想与静静思索中,都能够看见他们的光明与黑暗。对 Ben 尽管怀念眷恋,但她也回想起了在地下室中“如果不信任 Ben,我就一无所有”的典型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处境,属于孤立无援肉票的求生策略;对妈妈 Marcy的压抑规训尽管很想反抗,却不气愤,反而能体谅她的焦虑处境,更看见她与自己相同的依赖心理,没有出口。
最终 Leia 冷静地告别了这些依赖的过去。先是向监狱里的 Ben 告别,在没有人鼓励帮助下,自己打电话查资料学搭巴士克服恐惧走出宾州,在爸爸面前走出这艰难的独立一步!这一回父女会面,不再是权力不对等的“绑匪 - 人质”或“骑士 - 公主”关系,在对等关系下才确认了自主的感情选择,并且冷静地听听爸爸建议走向下一关。
下一关,Leia 终究冷静地离开母亲、离家出走。这出走并不是恨、更不是怨怼,还写了一长串感谢妈妈的诀别信,感谢妈妈的关心、知道妈妈很爱我、体谅妈妈的尝试。妈妈尝试着叫女儿“选择”接受妈妈,但女儿学习了选择之后“选择”了自己出走,这仍是妈妈给予的礼物,女儿都学习下来了,就像任何展翅高飞的女儿一样,谢谢妈妈的苦心与恩赐,但今天女儿要独立了,请给我祝福!
这真是本片的好结局,最终是个跨越了壁垒的正向成长,赚人热泪!不过最后五秒钟一个镜头,又突然间给这封温馨诀别信一个令人惊讶的新解读:
“我接受我养父的爱、我接受过妈妈您的爱,但我从来都只是你们的,从来没有什么属于我自己。今天,我该追求些属于我自己的了。”语毕, Leia 一眼注意到了草地上一个人玩耍的小女孩,令人一阵惊惧之下,画面戛然而止进入片尾 credit 。难道终极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是依赖与眷恋、而是独立后仍逃不过的轮回命运吗?
斯德哥尔摩,关于依赖与独立
本片在 Ben身上探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但最终要回视普世的家庭关系。这家庭关系还不只是技术性地在母亲 Marcy身上看见与绑票犯似曾相识的禁锢、不只是探讨表面的亲子互动与独立成长,它从这些表面议题延伸出来的还更远:
许许多多少年少女的成长,都以苦苦挣扎后独立离家画上完美句点;殊不知,这个“独立”仍充满包袱,自以为的独立往往不自觉地复制自身的成长经验,就像年轻的小媳妇成长独立后变成恶婆婆、可怜的小员工熬出头之后变成坏老板,恐怕 Leia 公主这位小肉票独立之后也要变成绑票犯,毕竟她唯一体会过的爱,就是这样表现的呀,两次都是 XD
一圈一圈跳出枷锁,仍然在如来佛的手掌心,本片这无限延伸相当绝望,而真正的独立又在哪里呢?也许这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新诠释,依恋的也许不是绑匪个人,而是这个成为孩子从无到有完整生活的家庭经验,也就是绑架经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