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2015金马影展奈派克奖入围作品3中港新势

楼主: XXYXXY (movier XXY)   2015-11-19 11:54:46
【幕迷影评】电影知识 专栏分享
[金马] 2015金马影展 - 奈派克奖入围作品(III)中港新势力
by 闻青翔
网页版文章(有图文解说):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79191
《同班同学》是香港导演彭浩翔的御用编剧陆以心首度执导的长片作品。
影不惊人死不休,开头映入眼帘的女子高校生还以为本片是走校园小清新路线,没想到马
上就开始谈论援交、性爱,也为整部片的辛辣程度定调。除了议题之外,三点全露的养眼
画面也不少。其实我认为导演是有野心一反总是甜美的青春校园纪事,想要从更赤裸的角
度去讨论性对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影响,但总觉得有一个很吸睛的开头,后面的
内容却没有相应的质量。
从三个好姐妹不同的视角出发,代表三种面对“性”不一样的态度,以及对他们人际关系
的影响。尽管切入的角度可以很有趣,不过除了尺度方面,其他想要着墨家庭背景、以及
好友共同爱上的男人的部分就显得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经历撕裂争吵过后的伤痕,竟然只
因为三人对一只狗的情感,世界就可以太平如初,导演的观点显然没有跟上裸露的程度大
胆。
结尾三位少女玩起仙女棒像极了《海街日记》里面也有的桥段,只不过变成了裸体版。
《同班同学》:
http://goo.gl/OXEdki
《告别》由中国女导演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将自己与癌逝父亲的经历搬上大银幕。
改编自创作者亲身经历的作品不在少数,手法却不尽相同,对题材自溺也好,暧昧保持距
离也好,走的路不同但最终都要回到找寻观者的认同。我当然不认为所谓的感同身受是必
须要自己的生命经验与银幕上的故事雷同才能产生;举个例子,《童年往事》的情节(改
编自侯孝贤儿时故事)即使离我自己的成长经验很远,但影像所传达的动人情怀还是能够
激起同感。
回到《告别》电影本身,导演用了一个很节制的手法拍出与父亲的疏离感,不管是运镜还
是情节,一直处在仿佛表面的疏离下还有许多说不出的情绪。但是这股压抑并没有在最后
戏剧性地爆发,反而是有种不矫饰的诚实,也是我喜欢的原因。诚实的地方在于她并不掩
饰旅居国外读书的自己与家庭、亲人、文化(内蒙古出身、父亲是大导演)之间的陌生,
直到父亲去世她还是没有找到和解的路,并不会因为生命将逝所以就有虚假的大彻大悟。
德格娜对父亲的理解与谅解也许还要从父亲拍的电影或是已经为人母的身份中慢慢找寻,
不过在《告别》当中已经看到了足以让人认同的真挚。
《告别》:
http://goo.gl/OiVpWL
最后一部《路边野餐》入围了今年金马影评人费比西奖、奈派克奖、以及最佳新导演,是
中国苗族的导演毕赣一鸣惊人之作。我不会说这是奈派克入围的作品里面最完美的一部,
甚至相较之下有许多粗糙的地方,但本片在手法上的大胆尝试以及导演另辟蹊径的观点都
是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惊艳。
老实说本片的前半段是让我感到有点距离的,而且有种怪异感,只看到医生兼职诗人的主
角陈升在与同事老医生、不合的兄弟、爱护的姪子之间有些因果不明显的对手戏,还不时
用画外音穿插以陈升嗓音悠然诵出的诗歌,以及剪入乍看下不明所以的一些闪回镜头。但
是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符号,却都透过电影后半段的处理一个一个串起成为隽永的影像诗

这个至关重要的处理,就是后段长达四十分钟的长镜头。
不全然是无谓的炫技而已,也许很多人有误解,我倒认为该思考的是导演为什么选择这种
拍摄手法以及这个镜头为什么被剪接在这个位置上?这也是我佩服毕赣的地方,这个神奇
的长镜头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线,并且透过存在这个镜头中的人物、物件、际遇等,连
结呼应到了在电影前半段被认为破碎的情节,转化成对妻子、家庭最深的思念。
就像《穆荷兰大道》,《路边野餐》这个长镜头中很多的情节、符号可以有万种解释,每
次看都感觉有不同的发现,可以说它暧昧不清,但是绝对不会语焉不详。不论把这些情节
认为是现实还是虚幻,当你从影像中找到一个最能说服自己的道路,将片中的符号都串起
来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巧思以及蕴含的情感。
“好像梦一样”,这是主角陈升在长镜头将要结束的时候说的台词。是啊,就像梦一样,
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胡扯了这么多,不如就进电影院看吧!
《路边野餐》:
http://goo.gl/pUoRXh
作者: slippera (slipper)   2015-11-20 01:08:00
非常喜欢《路边野餐》,虽然可以想像不是太大众。是今年
作者: kevinfort (kevinfort)   2015-11-20 07:45:00
我也超爱路边野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