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骚灵歌姬的青春悲曲:《AMY》艾美怀丝

楼主: jazzstanley (jazz)   2015-11-11 16:58:32
看纪录片《AMY》是一路心碎的下坠过程。鲜少电影如此,让观者明知眼前是悬崖,
明知下头是绝望的海,看着主角双脚悬空,我们仍跟着跳了。没有太多坚强的理由,
只因我们忘不了她坠落途中的呐喊声线,里头的超龄沧桑,里头的单纯世故,里头
的诚挚不堪,伴随着她受折磨的身体与灵魂,喂养着我们。
这部电影的叙事手法,以她亲友的私密影像,企图拼奏出音乐巨星成名前后的私下
样貌。也许大多数人记得的只是嗑药、酗酒、自毁前程的Amy Winehouse,台面上的
事我们早已知晓,几乎是传奇音乐人的样板剧本:才华年少、用药成瘾、谜样的死,
二十七岁。与Jimi Hendrix、Kurt Cobain、Jim Morrison稍微不同的是,《AMY》
片中搭建出的Amy Winehouse形象,偏重崩坏阴暗的刻画,与“女性脱离不了对爱依
赖”的刻板观点;然而同样毒瘾缠身、男女关系混乱的前面几位男性乐手,更多被
记得的是音乐才华,与神格化的英雄色彩。于是我更愿意用倒叙的方法来记得这部
电影,从黑暗的最深处,往回看到Amy最初的模样。
2011年7月的时候我在英国,记得Amy因酒精中毒过世当下,往常调侃她的那些耸动
新闻标题像是预言成真般,即使前一天才刚发生震惊世界的挪威乌托亚岛大屠杀,
她的照片仍压过所有媒体版面。也记得所有的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像是说好似的,
全天播放Amy的歌。很难想像当初八卦小报热衷嘲笑的对象,如今化身成为全英国的
精神寄托。
片中以她的逝去作结,搭配最后时日陪伴身边的保镳、家庭医师与友人的访谈,建
构出她内心世界的轮廓:厌倦成为狗仔疯狂追逐的生活、即使脱离毒瘾仍摆脱不了
酒精、不断消费自己的父亲与前夫、创作能力的丧失。当她发现从来不想追逐的名
利,如洪水般扑来,她只想单纯做音乐的愿望终将落空。可惜的是,导演对Amy
Winehouse私生活的兴趣仍旧多于她的音乐才华,如同那些嗜血媒体,人类学田野调
查似的,蒐集Amy全身上下的“反常”,加倍放大那些猎奇眼光,以满足群众的偷窥
心理。
也或许是Amy仅推出两张专辑即瞬间登顶歌手之巅,能讨论的作品数量仍不多;也或
许是Amy的创作直接源自她的感情世界,因此很难不去梳理检视她的私人情感脉络。
也或许就是Amy面对创作的坦率真诚,把自己彻底摊开在世界面前,毫不避讳内心的
不堪与脆弱,加上天赋异禀的成熟嗓音,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仔细探求她写的歌
词会发现,这部纪录电影里的所有事情,早已一字一句被写下,也早已被Amy传唱无
数遍,只因为她从不用悲情的腔调唱着,人们也会不小心沈溺在她的动人音色与嗓
音里,而忘了好好探究那些真实无比,甚至血淋淋的肺腑真言。
第二张专辑《Back to Black》简而言之,写的就是与前夫Blake Fielder分合纠缠
的血泪史。这位被全世界乐迷鄙视的罪人,相信是影响Amy Winehouse接触一级毒品
的关键人物,片中没有交代为何Amy对这一事无成的男人如此死心蹋地的迷恋,唯一
的线索是Blake访谈自述,两人都有破碎的家庭背景以及自毁性格,因此一拍即合,
他也灌输了Amy及时行乐的观念。讽刺的是,因为被Blake抛弃而心碎写下的《Back
to Black》,却让Amy被主流音乐界大力拥抱;因为Blake关系染上毒瘾,抗拒勒戒
之心路历程谱成的《Rehab》,让她独特的灵魂歌路大红大紫,虽因吸毒史被美国政
府拒发签证,而无法前往葛莱美颁奖典礼,最后仍是惊人的囊括五大奖。
音乐成就与名气的拉扯、私生活混乱与镁光灯的逼视,复杂着Amy原本单纯的心。如
同传奇歌手同时也是Amy的偶像Tony Bennett对她的评价:”Slow down. You’re
too important.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他觉得Amy是真正意义上的爵士灵魂乐歌手,甚至有与Ella Fitzgerald与Billie
Holiday齐名的实力,可惜她被自己与世界消耗的太快。相对于灵魂乐,我觉得香港
对Soul的翻译更贴切形容Amy Winehouse的风格:骚灵乐,骚动灵魂之乐。有别于大
部份流行歌手整齐划一的作做姿态,甫出道的Amy在电视节目的毫不掩饰就显得真实
可爱,也难怪英国名主持人Jonathan Ross在访谈她时,形容她很平凡,是股清流。
Amy的个性甚至说话语气和口音,常让我不自觉联想到伍迪艾伦2010年在伦敦拍的电
影《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里头的妓女角色Charmaine,几乎同
样的北伦敦口音和草根举止(chavy),很难不怀疑伍迪艾伦写这角色时,脑中没有浮
现Amy Winehouse的形象。
看着2000年左右Amy刚出道时的青涩模样,略带婴儿肥、稍稍腼腆、淡雅脸庞挂著未
修饰的表情,与后期刺青遍布、眼神涣散的成名时光,恍如隔世。然而不变的是她一
开口就震撼全场的爆炸性浑厚低嗓,仿佛有位历经沧桑的黑女人住在心里,用最有生
命力的声音唱着最诚实的心情。之于片名《AMY》,我更钟意藏在边缘的副标题:
The Girl Behind The Name。那个躲在巨大名字背后,不知所措的小女孩;那个藏在
年轻躯体里,百转低吟的老灵魂;那个名字里有酒,声音醉人的Amy Winehouse。
最后来到影片的一开头,1998年才15岁的Amy在朋友的生日派对,模样纯真的吃著棒
棒糖,彼时的歌唱锋芒已藏不住,看着Amy动人唱着生日快乐歌,我才明白,死去的
只是叫Amy Winehouse的巨大名字,那躲在背后的小女孩,会随着她的歌声,一直活
下去。
作者: eric999 (eric999)   2015-11-11 17:07:00
当年也喜欢她的歌,不过她真的只是个红了一下下的人而已
作者: kevinfort (kevinfort)   2015-11-11 20:06:00
当年专辑卖到该年度总冠军,也不算只是红一下下吧
作者: hownever (郝奈佛)   2015-11-11 20:23:00
当时声势如日中天,又有大好前程等着她(虽然外界依然挖她新闻不遗余力,演唱荒腔走板),最璀璨时期却去世了。
作者: tobylife26 (Jhean)   2015-11-11 21:01:00
私下的她好自然
作者: Riolove (Thank you, Reggie)   2015-11-12 14:5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