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如果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纸之月》

楼主: zamkao   2015-09-11 11:21:00
网志好读: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9989485
[心结]:我很努力,也很善良,却看不见人生有希望。
§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
电影《纸之月》改编自角田光代的作品,描述银行行员梨花多次盗领客户存款的事件。
梨花表面上是位在家和职场皆坚守本分,但存在感不高,也没有太多自主意见的少妇。
然而,梨花内心具有异常的正义感,高中时期学校举办募捐活动,鼓励学生们按照能力捐
款救济泰国贫困的孩童。刚开始学生们都很踊跃的参与捐款,随着时间过去,最后只剩下
梨花一个人仍旧大力支持这项活动,甚至不惜偷父亲的钱来捐款。梨花的行为被学校修女
发现,修女坚持“行善要尽力而为,不能因为一个善的动机,而采取不善的手段。”梨花
则认为“为了一个善的目的,手段不善亦无妨。”
电影中穿插梨花高中时期这一段故事,在我看来表达了角田光代的道德观,其一是道德无
法单纯依赖个体的主观判断,因为人有理性,也有欲望,而意志不见得总是听从理性。其
二是当我们谈论正义,程序正义才能保证实质正义。
§善的算计
梨花对于善充满主观的偏执,这份偏执也成就她的幸福观。成年、婚后在银行工作,貌似
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随着梨花邂逅存款大户平林孝三的孙子光太,两人发生不伦关系,
梨花解开了她多年来屈从社会客观道德观的枷锁。
为了帮助光太读书,还为付学费所借的高利贷。梨花将原本应该替客户退回银行的存款,
拿来赞助光太。之后为了支付与光太约会,让他高兴的各种开销,梨花从刚开始对犯行战
战兢兢的紧张,逐渐习惯通过诈欺盗领来的钱,用来满足她和光太维系幸福生活所需的一
切。
刚开始,梨花铤而走险是为了获得一个更大的道德善,帮助贫穷的光太实现梦想,因而从
那些并不缺钱的富人们身上榨取一点小利。
梨花体现的是一种吊诡的效益主义问题:
假设一座岛上有a、b、c三个人,做甲方案可以提升三个人的平均幸福指数五分,做乙方
案可以提升三个人的平均幸福指数三分,那么是否做甲方案比做乙方案来得正当?
效益主义的核心理念旨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是在上述的例子中,提升三
人平均幸福指数五分的情况可能是:a提升了15分,b提升了5分,而c非但没有得益,还损
失5分。而采取乙方案虽然平均提升少,但情况是a、b、c三人皆提升三分。
梨花的犯行逐渐曝光,她没有歉意,反而恐吓上司井上。面对戳破梨花谎言的隅赖子,梨
花劝说隅赖子跟自己一起走,等于对所有人明示,她对自己瞒天过海所干的一切毫无悔意

对无辜的银行客户下手,梨花意不在劫富济贫,以盗领他人的存款为争取自由,以及幸福
的手段。梨花采用的幸福公式,围绕自身的利益开展,其本质类似上述的“乙方案”。或
许富人们损失的利益对他们而言仅是九牛一毛,梨花的行为依旧不正当,更无法合理化。
“空泛的劫富济贫”并不符合正义,就像《死亡笔记本》探讨的正义,有限的人没有能力
,更没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道德不是个人主观的是非题或选择题。
那么该透过什么方式,才能强化我们做选择的道德意志?
§意志力的肌肉
亚里士多德最广为人知的见解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因此
判定理性无敌,现实社会中,梨花无所不在。
当我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困扰,这些困扰表达着理性动物的
脆弱。
美国哲学咨商师Elliot Cohen十分看重人的理性能力,以及支撑理性的动力,即“意志力
”。他用“意志力的肌肉”来形形容意志力的作用,强调意志力如肌肉一般可以锻炼,通
过意志力的锻炼,使得我们在面临感情困扰、生涯抉择、道德冲突等情境,我们能够择善
固执,不置于沦为满足私欲的奴隶。
人做为理性的动物,并非仅仅具有理性,而是在所有动物具备的非理性能力之外,多了理
性。我们可以假想其他动物都是设计精密的机械,但无论再精密,给予相同的指令,就会
得到相同的回馈。人类不同,人是具备智慧的机械,相同的指令尽管会引发可预期的回馈
,但回馈的类型仍旧具有多元可能的概率。
针对人特殊的思量能力、过程与结果,引发了哲学中针对伦理行为的诸多讨论。伦理行为
的核心是人的理性,具体的历程便是各种考量与选择。每个梨花都有自己的选择,他们认
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道德观可以做为普世的标准。
§意识到“自身的缺乏”不是坏事
咨商室的来谈者们,他们带着烦恼来,亦是带着他们的选择困难症而来。有些人的选择困
难症是无法下决心,好比当他们想要离开一位不适合的伴侣,却无法下定决心。又或者当
一位来谈者面对多位追求者,来谈者在追求最好答案的时刻,却没有办法计算出一个最佳
的解法。
另一方面,有些人的选择困难是他们过于固执,他们总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但他们
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却经常遭受与预期相反的结果。他们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需
要更富弹性,但他们却像是看见老鼠就想追的猫,无法解放思维,进而对个人生活与他人
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梨花如同美剧《绝命毒师》结尾,男主角抛开那些用以自慰的说词,向妻子坦承他制毒不
是为了家,而是“为了我自己,我很擅长做这个。”
梨花有自己一套明确的价值体系,她不存在道德上的选择障碍。但这不表示她的想法和行
为符合善,而是她的想法和行为没有对自己的心理造成困扰。这也突显了心理判定的荒谬
,真正的疯子不会觉得自己是疯子,真正带着困扰求助的来谈者,反倒是内心还存在道德
感,还有希望被救助的羔羊。
§“纸之月”是什么月?
心理学家David Campbell其中一本著作的书名写道:“如果你不知去向,很可能因此迷失
。”
不断干着不可告人之事的梨花,就像在黑夜中潜行的盗贼。月亮象征举头三尺的神明,或
者说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然而当梨花一次次的犯行皆安然无恙,看似没有人因此受到伤害
,她内心的良知,她曾经在天主教学校可能曾经敬畏的上帝,在她看来都不过是人的妄想
。既然是妄想,既然不存在上帝,不存在良知,那么做一件坏事,只要没有人发现,又有
什么不可以。
纸之月,象征的是梨花内心道德信仰的彻底崩盘。当黑夜中不再有月亮定位,失去照耀大
地的月光,一个人将深陷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我想这象征梨花的命运:失去信仰的她终
将深陷黑暗中,彻底沉沦,再也辨不清善的方向。
当梨花在泰国,见到那位疑似自己高中救助过的孩子,仿佛在黑夜中重新见到了光。好像
上帝又回来了,她的善行真的能帮助到某个人,可是谁又能帮她?她在看见光的同时,更
加意识到自己身处的黑暗。更何况梨花身处的黑暗并非受迫,是梨花自己选择栖身于其中

梨花最后的姿态,是逃离警察?还是在预想的自由中匐伏前行?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们质疑光明是否存在,都别忘了黑暗无比真实,如同所有的恶,
看不见不表示不存在。即使我们以为自己不受拘束,永无止境的黑暗本身,或许本身就是
一种拘束,亦是对失去信仰者的一种惩罚。
[解语]:人生由选择构成,每个选择都是意志力的决定——明知故犯、择善固执或随波逐
流——人生是意志力处理选择的考验之旅。
网志好读: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9989485
作者: yuan701221   2015-09-11 12:16:00
很棒的文章!!
作者: brenda05   2015-09-11 12:33:00
写的好赞!!推
作者: stellfeeling (泽)   2015-09-12 19:14:00
大推结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