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好读版:http://www.2ndnote.com/archives/284
凌晨4点,只身来到柏林的马德里女孩,寂寞骚动之际,结识了夜店门口的四个
柏林大男孩,破晓之前,跟上一段疯狂夜游。
最大噱头- 140分钟一镜到底,不仅炫技,是让我们更靠近那一夜柏林的必须。
夜晚是多数人的宁静,刺激少数人的荒诞,无所事事的男子们和流落异乡的女孩
交织出患难的情谊也就理所当然。两个半小时观影的自然体力耗尽,加上深入其
境般,电影尾声时真有“玩到天亮”的疲惫与快感,观众是他们身后的第六人。
一镜到底,建立了与故事同步的真实感,导演并将对白全权交予演员“即兴”发
挥,彰显自然。当影厅笼罩了实境氛围之后,社会新闻般的冲突近在眼前,就够
震撼了!(无需灭城、抢核弹、杀出宇宙)即使醉男醉女的对话显得无意义,也
无所谓。(也必须无意义,反映深夜在街头垃圾话的时刻)也因此,前半小时的
喝酒打屁难免无味,但在维多莉亚于钢琴上敲弹一段〈Mephisto Waltzes〉后,
意味“与恶魔共舞”的曲子揭开了序幕。
陌生/信任,不纯粹来自交往时间的长短。每一座夜的城市里,都有少女少男结
群,在刺激和灰色地带中找到革命情感,觅得归属感,即使短暂。在咖啡厅短暂
的交心对话,“教授说,我们当中有九成的人都没有机会。”“同学?我们喜欢
一样的事,却是竞争者。”吐露维多莉亚在音乐学院的挫败,孤单,不再期待。
简单又精准的设计,让接下来她为他们疯狂赴难,都合理了。
许多社会新闻,开始只是小段意外,但黏上另一小段意外,最后竟成报导题材。
全片情绪正如此一转再转,视觉上以一镜到底、即兴演出,写实写真,不见斧凿
痕迹;听觉上却以精准的后制配乐,搭配精采演技,区隔出不同情绪,片尾情绪
收得超乎意外。(尤其末段,当女主角准备走出旅馆房间前,不靠剪接却能创造
转捩点)
最后非得谈谈一镜到底(One Take/Single Take)。140分钟?这听说已成了影
史纪录。
不NG的演技,当然是考验,但舞台剧行之有年。更复杂的是设备:摄影机动线、
复杂的灯光、收音,道具,剧组调度。维多莉亚的镜头穿梭室、内外,跨过数条
街、超过20个场景,而且从夜色至深的凌晨四点直到天亮,光影变量超大,跑动
的戏码、进出狭小的车内空间也考验调度。甚至导演并没有安排太显著的断点,
让剧组有片刻能休息。(例如,几位要角几乎一直处在同个场景内)更狠的是,
仅作三次排练就有如此成果,那各组人马私下是花费多少心思啊!就演员来说,
一镜到底下的即兴对白,能如此流畅,可要非常融入角色。
戏剧够有张力了,想着“这一幕,摄影师你到底躲在哪里啊?”又添很多乐趣。
有特写有中景,有静有动,摄影师Sturla Brandth真的非常强大。身兼编导的导
演Sebastian Schipper更是没话说。女主角Laia Costa初登大萤幕,在140 分钟
内演尽孤单、好奇、害怕、生气、狂喜、狂悲,甚至中间演奏李斯特的乐句,真
的吓死人。无怪乎横扫德国电影所有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主角、最佳电影配乐。
最后有一点雷(纯写女主角):
马德里的女孩,梦碎了,逃到柏林渴望重生,却惹上更多孤独,
即使在夜店也只能独饮独舞。
所以她接受了邀约,即使开始时略带不安,但 能躲开孤独,比什么都好。
一夜疯狂之后,狂喜的她说:“轻柔地吻我吧”凑合两张陌生又紧密的唇。
很快天渐亮了,失去保护色,枪林弹雨之中他们走了,接着他走了。
在这城市,或者这世上唯一的朋友,梦一般仅仅两个多小时便消逝,
她狂悲。这或许是她来到柏林以后,最有情绪的一刻。
黎明时,她走回街头。一样的髪、一样的毛衣,她回到原本的孤单。
那两个多小时如此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