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纸包不住火 回顾《间谍桥》的历史事件

楼主: XXYXXY (movier XXY)   2015-08-23 21:28:11
【幕迷影评】电影知识 专栏分享
[历史] 纸包不住火 回顾《间谍桥》(Bridge of Spies)的历史事件
by XXY
网页版文章(有图文解说):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70302#
《间谍桥》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BuzHrZBro
预计于今年2015年10月上映的电影《间谍桥》(Bridge of Spies),是由好莱坞知名导
演史蒂芬史匹柏、柯恩兄弟编剧、以及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合作的最新作品,故事取材
自1960年代之际,美苏两国冷战时期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一架美军执行侦察任务的U-2
侦察机在苏联境内坠毁,飞行员被俘,一连串的后续事件,导致美苏两国关系紧张,是冷
战时期的两国关系最低点时期。而汤姆汉克斯在片中饰演的美国律师—詹姆士B多诺万(
James B. Donovan),则是受美国CIA委托执行人质交换谈判事宜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不
仅担负了美苏双方的人质生命安全,同时也必须顾虑到两国关系紧张的敏感神经,相信史
蒂芬史匹柏与汤姆汉克斯的第四度合作,柯恩兄弟以往超高质感的编剧水准,能够带给影
迷们另一个精彩的故事。
而《间谍桥》中的人质交换事件,是发生于1962年2月10日西柏林与东德(注1)间,位于
波兹坦(德语:Potsdam)一座名为“格林尼克”(Glienicke Bridge)的桥上进行。人
质分别为美国人—法兰西斯加里鲍尔斯(Francis Gary Powers)以及苏联人—鲁道夫阿
贝尔(此为间谍的化名,本名为威廉亨利霍维奇费许)。人质交换的结果很成功,双方顺
利在桥上完成人质交换,也让美苏两国的紧张气氛降温许多,但后续的冷战局面则有了重
大变革。而这场人质交换事件的始末,可回朔到两年前的U-2侦察机坠毁事件。
(图)
《间谍桥》故事中的人质交换场景-德国柏林郊区的格林尼克桥。右图为冷战时期分裂的
东西柏林全图;左上图为当年人质交换场景照片;左下图为今日的格林尼克桥样貌。
(图片来源:glienicke-bridge.com / wikipedia)
当年人质交换的珍贵历史画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MfrOX1NOM
自1957年开始,美国为了监控苏联境内军事设施以及核武器制造机构,祕密的与巴基斯坦
达成协议,在巴国境内的白沙瓦附近建立了空军基地,用以起降U-2侦察机。美国频繁起
降的U-2侦察机进出苏联国境如入无人之境,这种举动明显违背了当年国际法与航空相关
法规,虽然苏联早就知情,但碍于造机技术较不成熟,只能眼睁睁地在雷达上看这些从巴
基斯坦起飞的美国侦察机进出自家门,默默地忍气吞声,另一方面,苏联则积极加强了边
境的防空雷达与地对空飞弹的部属。
(图)
活耀于冷战时期的高空侦察机 U-2。左图为装设于U-2侦察机内部的摄影器材,展示于美
国华盛顿特区航空与太空博物馆;右上图为U-2侦察机内装备成列;右下图为U-2侦察机于
航空母舰上测试起降照片。
(图片来源:左图为笔者自摄 / 右上及右下wikipedia)
附带一提,这种多次进出铁幕的U-2侦察机,可说是美国冷战时期的划时代重要军事产物
,在Google Earth尚未问世,人造卫星及太空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人们利用飞机监控地
面的技术不断进步,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所研发的U-2侦察机
,能够不分昼夜在21公里以上的高空执行地面侦察任务。而中华民国于1960年代成立的黑
猫中队,便是国军与美国CIA配合的情报蒐集单位,以桃园为基地,利用U-2侦察机对中国
大陆地区进行秘密侦查任务。因此U-2侦察机可说是与台湾近代史息息相关。
回到电影《间谍桥》的历史背景,1960年5月1日,原订侦查苏联境内的侦察任务,因天候
不佳已延后了三天,驾驶U-2C侦察机的飞行员—法兰西斯加利鲍威尔顺利从巴基斯坦白沙
瓦基地升空,开始执行任务。在这次代号为“大满贯”(Grand Slam)的任务中,鲍威尔
的座机原订从巴基斯坦白沙瓦出发,往西北方向飞行至咸海(Aral Sea)转往北,至叶卡
捷琳堡(英文:Yekaterinburg)再往西北至普列谢兹克(英文:Plesetsk),最后飞离
苏联至挪威的博德机场降落,沿途拍摄这两座城市附近的洲际弹道飞弹基地,以及相关军
事设施。不料在鲍威尔升空没多久,在哈萨克斯坦上空早就被苏联盯上。苏联派出一架拦截机
以及发射14枚防空飞弹后,鲍威尔的U-2侦察机在杰格佳尔斯克(英文:Degtyarsk)附近
被击中,过程中鲍威尔在高空中冒险跳伞,顺利在地面获救。但不幸的是,由于鲍威尔不
会说俄语,马上就被当地军队所逮捕。另外,鲍威尔在慌忙中跳伞逃生,来不及将机舱内
的机敏设施销毁,U-2侦察机的残骸最后在苏联境内的叶卡捷琳堡附近掉落地面,随后被
苏联军方所扣押。因此,鲍威尔本人与U-2侦察机残骸,成为苏联后续与美国谈判的最大
筹码。
(图)
左图为鲍威尔原定飞行路线与座机被击落位置图;右上图为鲍威尔U-2侦察机座机残骸,
目前展示于莫斯科中央军事博物馆内;右下左图为鲍威尔于苏联被捕时,苏联军方所公布
之照片;右下右图为《间谍桥》电影中鲍威尔扮相,由演员奥斯丁史都威(Austin
Stowell)所饰演。
(图片来源:wikipedia / yareah.com)
在鲍威尔座机坠毁失联后的4天,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主动发布了一则有关U-2侦察机在土耳其北部
蒐集气象资料的新闻,并指出该机在偏离航道后失去联络,驾驶该机的飞行员可能因为“
氧气供应系统”失灵而凶多吉少。新闻稿中甚至还出现了一架机身漆成NASA机体颜色的
U-2侦察机,说明了U-2侦察机是用于气象研究使用。事实上这个新闻稿发布的背后,是
CIA串通NASA掩盖事实的救火行动,台面上NASA欲盖弥彰的行为,虽遭到当年许多媒体质
疑,但NASA仍然坚称U-2侦察机的设计,就是协助高空气象研究,绝非军事用途。
(图)
当年NASA配合CIA隐瞒事实的U-2侦察机展示机,故意涂上NASA飞行器涂装颜色,说明为非
军事用途(气象观测研究)
(图片来源:wikipedia)
然而在NASA发布新闻稿后的苏联马上发布了击落一架U-2间谍机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
时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雪夫,故意将U-2称为间谍机,还故意没有提及飞行员的消息,使
得美国误认为鲍威尔已经殉职,便放心继续宣称该机为天气调查用途的U-2,飞行员因为
“氧气系统供应失灵”导致昏迷误入苏联领空,绝无故意侵犯苏联之途。在5月7日,也就
是飞机坠毁后的第六天,苏联发表了鲍威尔生还的消息,并公布了U-2残骸以及机上拍摄
的侦查照片,美国才惊觉跳入苏联早就挖好的坑。直到今日,让美国蒙羞的U-2飞机残骸
以及鲍威尔当年被寻获的求生包物品,被完整展示于莫斯科的中央军事博物馆,少部分的
文物则被送回美国国家密码学博物馆中展示。
时任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雪夫在5月7日说:“我一定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在第一次
报告时刻意没有说那驾驶员仍然生还,现在看看美国人说了多少的蠢话。”(原英文文稿
:"Comrades, I must let you in on a secret". "When I made my report I
deliberately refrained from mentioning that the pilot was alive and safe and
that we had the remnants of the plane. We did this deliberately, because had
we given out the whole story, the Americans would have thought up another
version.")
(图)
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雪夫,视察坠毁U-2侦察机的残骸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
左图为鲍威尔寻获的个人物品,以及U-2侦察机的残骸,展示于美国国家密码学博物馆;
右上图为模拟鲍威尔身着压力装,驾驶U-2侦察机的展示品,展示于美国冷战历史博物馆
;右下图为鲍威尔于苏联被捕时的个人物品,展示于美国冷战历史博物馆。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苏联公布事实的消息曝光后,让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领导的美国政府,以及协助掩盖事
实的NASA颜面尽失。在纸包不住火的情况下,美苏两国在5月16日于巴黎召开的美苏英法
四国会谈陷入尴尬的僵局,随后5月23日苏联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公开指责美国在国内进
行间谍情报工作,死要面子的美国则反控苏联也在美国境内派遣间谍从事情报蒐集工作,
双方关系像是小孩吵架般一来一往的互相指责,闹得不可开销。
然而,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针对苏联间谍活动的指控,其实也是事证确凿的事实。其中
最知名的,便是有“当代王牌间谍”之称的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这名苏联间谍本名
为威廉亨利霍维奇费许,出生于英国,20岁便精通包括德语、波兰语、希伯来语等6国语
言,在1948年加入苏联KGB后,便开始在美国纽约进行间谍情报工作。他在1957年于躲藏
处被美国FBI查获并逮捕,依间谍罪、泄漏国家机密罪等罪名,被判45年有期徒刑。
(图)
右图为《间谍桥》电影剧照,中间者即为鲁道夫于电影中的扮相,由演员马克劳伦斯(
Mark Rylance)所饰演;左上图为鲁道夫于美国纽约被捕时的大头照;左下图为苏联为纪
念鲁道夫所发行之邮票。
(图片来源:wikipedia / ramascreen.com)
美苏两国双方的间谍活动,互相对对方进行侦察活动的事实,其实在国际上早已心知肚明
。只不过美国因为U-2侦察机坠毁事件,被苏联抓到了小辫子。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美
国在联合国上提出了开放领空(Open Skies)的建议(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S-PV-857提
案),试图化解尴尬,但最后仍被苏联以否决权反对。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最后却闹得
不欢而散。而鲍威尔也在坠机后的三个月,被苏联军事法院判定间谍罪,入狱3年并苦役7
年,使得这场国际纠纷雪上加霜。
在美苏双方持续谈判斡旋下,坠机事件的2年后,1960年2月10日,美苏双方分别交出被捕
间谍—鲁道夫阿贝尔,以及U-2被俘飞行员—鲍威尔,并协议于东西柏林边界进行人质交
换。鲍威尔随后返回美国,并在1965年被CIA授予“情报之星”的奖章,1970年发表了他
第一本有关坠机事件的回忆录著作,纪载了当年空中侦察以及坠机事件身处囚梏的故事。
鲍威尔则于1977年8月1日的一场飞行事故中过世,死后被安葬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中。而他
的其中一位儿子,在1996年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郊外设立了一座冷战历史博物馆,展出了许
多有关冷战时期的历史文物,以及鲍威尔当年坠机事件的许多相关物品。
(图)
鲍威尔长眠于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墓碑,墓碑上显示鲍威尔参与了韩战,但事实上鲍威
尔在韩战期间加入了CIA,专门负责U-2飞行计画,并没有参与韩战的飞行任务。
(图片来源:findagrave.com)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西方媒体注目于美国人鲍威尔的同时,当年人质交换的主角之一—苏
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媒体光环便明显较鲍威尔少了许多。鲁道夫在人质交换后,顺利回
到家中与妻女团聚,并在苏联国内被塑造为“超级间谍”的形象。在返回莫斯科后,被
KGB任命为“第一行政官”,到处至学校等机构进行演讲有关情报工作的经验分享。此外
,他也担任过苏联间谍电影《死亡季节》(Dead Season)的顾问。直到1971年11月15日
,鲁道夫因肺癌过世,安葬在敦斯克伊公墓(Donskoy Cemetery)。有趣的是,鲁道夫下
葬的当天,有三名西方记者到场,在墓碑上见到了他的本名,丧礼意外成为本名公开大会
,也因此鲁道夫的本名才意外被后人所知。
(图)
鲁道夫于莫斯科敦斯克伊公墓的墓碑。值得一提的是,墓碑上并非写以一般大众所知的名
字-鲁道夫阿贝尔,而是写以本名-威廉亨利霍维奇费舍尔。
(图片来源:findagrave.com)
这场1960年的U-2侦察机坠机意外,意外牵扯出美苏两国互相监控对方的间谍行动,以及
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同时也证明了U-2侦察机这种高空侦察方式亟需改进。美国在60年
代加速了间谍卫星的研发,并试图以更先进的侦察机取代U-2,因此造就了史上最快的飞
机—SR-71黑鸟式侦察机问世,以及D-21无人侦察机的诞生。除了美国及苏联两国,在本
次事件的间接受害者—巴基斯坦,因为提供美国建造空军基地而遭到苏联封锁,苏联同时
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给巴基斯坦邻近的印度,使得巴基斯坦遭受到极大的威胁。在不得已
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极力与美国切割,并宣称美国在巴基斯坦的秘密间谍活动,巴基斯坦
一概不知情。直到1970年1月,美国在巴基斯坦的情报据点正式吹响了熄灯号。
回顾冷战历史,国际间为了避免再度重演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悲剧,互相提升
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也与对手间互不相往来,却在私下进行许多密密的间谍活动。导
致了台面上大家表面和气,却在台面下互相较劲的恐怖平衡。这种诡异的国际局势,虽然
最后以苏联解体收场,但历史似乎不断的重演,国际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
分配的残酷现实,在当今的几个冲突地区仍屡见不鲜。台湾在这样的宏观世界近代历史背
景里,其实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政府与美国合作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秘密进行的情
报蒐集工作,也在间谍活动的黄金年代占有一席地位,也有不少灵魂为了国家牺牲奉献了
自己的生命。但这些不愿意面对的真相,似乎在历史课本上仅轻描淡写提及,或只聚焦于
国内戒严期间政府如何推动十大建设与经济发展,实为可惜。
近年来,许多以冷战时期的电影作品慢慢被推出,过去这些只能私下茶余饭后交谈的“非
官方说法”,透过电影这样的娱乐媒介,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诠释。如近期上映的《绅士密
令》,融合了黑色幽默喜剧元素,将美苏两国间的特务活动做了有趣的呈现;或是本篇介
绍的《间谍桥》,则以还原历史真相为诉求。也许我们应该以学习、开放、以及不抱任何
立场的态度,好好研究冷战期间的有趣历史故事,我们将在国际关系上有更进一步的成长

注1:1962年2月10日,正值于柏林围墙建立后的半年。在预告片中可看见西柏林与东德边
界,工人们用混凝土砖一块块砌起的围墙。值得注意的是,《间谍桥》中的人质交换地点
,为西柏林与东德边界,而非西柏林与东柏林边界。
有关柏林围墙建立的介绍,详【专栏】—重返《绅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
)的年代用围墙分隔的柏林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69280
延伸阅读及相关资讯:
l 《间谍桥》IMDb电影资讯
http://www.imdb.com/title/tt3682448/
l 《间谍桥》电影官方网站
http://bridgeofspies.com/
l Krushchev's Challenge: The U-2 Dilemma
http://www.ratical.org/ratville/JFK/ST/STchp20.html
l 维基百科:1960年U-2击坠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60_U-2_incident
l 维基百科:鲁道夫阿贝尔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dolf_Abel
l 维基百科:U-2侦察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ckheed_U-2
l Three days in 300 years: Spies on the bridge
http://www.glienicke-bridge.com/pageID_1283824.html
内容版权所有,转载前请先告知作者
【视觉动物的电影观点】 FB粉丝页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
作者: trustjohndoe (CHEN Ethan)   2015-08-24 08:40:00
多诺万……这哪门子的翻译?
作者: wittmann4213 (玄武岩)   2015-08-24 10:01:00
台湾大概会翻唐纳文,多诺万是比较早期翻法
作者: Anail (南雅)   2015-08-24 10:32:00
翻成多诺万有差吗 又不是有名到中文选字有固定的名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