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旅程》主流社会的枷锁
网志图文版: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2857
爱情、婚姻、家庭这三件事人生大事,似乎是同一件事的三个阶段、必经的
过程和终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经历碰撞过的,应该都能体会,这三件事
情所 涵的意义截然不同。如果没有做好心理调适准备,如果没有足够成熟
的条件,每一对夫妻不必然可以顺利走下去。《真爱旅程》这部电影编制严
谨,试图刻画身陷婚婚的情感挣扎。我们不一定像电影中的夫妻那样,可是
我们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电影一开始,几个镜头迅速流畅地切换,交待威勒夫妇相遇认识的经过。很
多观众想必和我一样,惊讶于他们这么快走进婚姻,可能是电影本身没打算
交待清楚,更有可能是,他们被爱情冲昏了头,觉得只有透过婚姻一纸合约
,才能宣誓彼此的选择。
爱情属于年轻人,婚姻属于成年人,爱情是自由不受拘束,婚姻则是法律和
道德的双重枷锁。一旦走进婚姻,等于在心理上接受这社会化符号。同样是
在刚开始不久,电影交待了婚姻带来的改变。男主角法兰克原本最鄙视的,
就是终其一生于大公司工作的父亲背影,然而婚后他结束在码头打零工的自
由,走上父亲老路。爱波原本立志当演员,婚后成功扮演家庭主妇,一天有
24小时,24小时她被厨房和客厅之间的家务活填满。
导演透过非常洗练精准的镜头,生动交待婚姻带来的改变。当他们第一次看
到郊区房子,那脸上的光采,当爱波为即将上班的丈夫,准备一顿丰盛的早
餐,当法兰克开车再搭火车,和许多陌生却熟悉的面孔一同上班,这三个虽
然短暂的镜头,真实贴切地描绘出一幅时代图像。美国五零年代,战争结束
,经济复苏,成千上万的郊区家庭,遍布各地城市的中产阶级,大家过著和
威勒夫妇一样的生活,每对夫妻仿佛那个时代队伍中的一对小蚂蚁、时代机
器中的一根小螺丝。
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家庭中,男女之间的权力倾斜非常明显。在大公司里
面,中间和上层阶级清一色为男性掌握,女性充其量当个秘书,微不足道、
甚至沦为玩物、成为男人们闲聊挖苦的话题。回到家中,女性唯一的典范是
相夫教子,丈夫的上班时间,妻子们互相串门子,周末时间全家正式拜访,
与其说是在彼此交流,其实无形中,是一再地加强深化,确保每个家庭维持
正常发展。
时代是一排行军队伍,压着每个人向前走,如果不从,除非你是时代队伍的
司令官,终将会得到惩罚。如同房仲太太所言,威勒夫妇有股特别的气质。
法兰克可以很快地适应时代,得到很好的发展,进大公司,抓住升迁机会,
还和秘书搞婚外情,爱波的特别之处,则是在于和时代的典范不一样,她可
以是个好妻子、好妈妈,但偏偏她想要的,不仅仅于此。
天才和疯子,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在这部电影,房仲太太的儿子被判定为疯
子,但其实观众都看得出来,那儿子神智清醒得很,只是他对事情的看法,
和社会上一般人不一样,应该说,他把事情看破了,但却又没办法把事情做
得更好。电影里没有清楚交待,但我想,那数学博士的儿子,应该是在哪遇
到挫折,爬不起来,无法跟上主流社会的脚步,只能一直保持尖酸刻薄的批
判心态,在这个位置上自我保护,最终被社会排斥到边缘。
爱波和那位“疯子”一样,都把这个主流社会看破了,不同的是,爱波已经
先扮演好主流社会的角色(妻子、母亲),但她希望进一步摆脱主流社会的
枷锁。所以她尝试剧场表演,她提议举家到法国巴黎发展,她甚至亲手把腹
中胎儿拿掉,因为她不想再待在笼里,她和法兰克只是在折磨彼此,法兰克
为了家庭犠牲而工作,爱波为了家庭犠牲而持家,然而同样是为家庭犠牲,
女性却是永远站在弱势的立场。
无论最后是否意外身亡,爱波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电影中的那些妇女们,就
是美国五零年代一整个世代的女性缩影,有很多无声的呐喊被主流社会压抑
住,难怪乎到了六零年代七零年代,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如此兴盛。到了现
在,每个领域都有成功独立的女性,并且能够兼顾到家庭,也许,爱波比较
适合这个年代。
延伸阅读(探讨婚姻的电影):
超完美的《史密斯任务》: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61
《当男人爱上女人》: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67
《麦迪逊之桥》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爱情: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