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虚实之间:《登堂入室》&《独家腥闻》

楼主: zamkao   2015-08-05 12:55:12
好读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7227078
§ 言论自由
英国十九世纪新教议员William M. Punshon曾言:“当我们对重要事件抱持缄默的那一天
来临,我们的生命形同终结。”
对自由的追求,包括将思想自由以言论自由的方式展现。但当言论自由落于现代的某些专
业领域,则有了不同的专业伦理对当中自由的意义有所诠释。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有些文字
工作者选择当撰写故事的“作家”,有些人选择担纲新闻报导的“记者”。
普遍而言,作家拥有虚构的权力,《汉书‧艺文志》定义“小说家”:“小说家者流,盖
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记者则是客观真理的代言人,如香港记者协会中名言“记者专业守则”第一条明言:“新
闻从业员应以求真、公平、客观、不偏不倚和全面的态度处理新闻材料,确保报道正确无
误,没有断章取义或曲解新闻材料的原意,不致误导大众。”
然而,作家与记者的界线逐渐模糊,谁才是真实的代言人,谁又是虚构的创作者,我们越
来越难分清两者之间的绝对差异。更多时候,树立真实与虚构的决定权似乎既不掌握在作
家手中,也不在记者手里。
那么到底拥有操控权的是谁,谁又是真正的自由者?
§《登堂入室》&《独家腥闻》
近年有两部电影,从不同的角度挑起言论与自由的课题: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是法国导演欧容的作品,描述法国高中一位写作课老师
吉尔曼,他要求学生每周都要缴交一份记述生活的作文。吉尔曼工作疲乏,自身的文学梦
早已熄灭,学生的作文在他眼中尽是不入流的作品,直到碰上学生克劳德,他在每周作文
中陈述他如何观察好友家庭的一举一动,以及对好友母亲的感情和欲望。克劳德的作文深
深吸引吉尔曼,他们建立起亲密的师徒关系。尽管吉尔曼意识到克劳德的举措触犯著道德
边际,他却无可自拔的让自己沦为克劳德的帮凶。
《独家腥闻》(Nightcrawler)是我去年看过最惊奇的电影。故事围绕个性偏激,疑似有
边原性人格的男人路易斯展开。路易斯靠偷窃等勾当谋生,他渴望受到他人关注,却迟迟
得不到支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独立摄影记者的工作带给他新的生活目标。他带着阳春
的器材,开始追逐捕捉独家新闻画面的机会。过程中路易斯得到制作人妮娜的赏识与指点
,他逐渐抓到民众及新闻媒体嗜血性格对收视率的刺激,他开始不择手段的想方设法捕捉
更刺激、血腥和暴力的独家镜头,且不惜为了获得最佳的画面,排除竞争的同业,亲手“
制造”最引人眼球的新闻。
§ 真实的虚构&虚构的真实
美剧《豪斯医生》(House)中,豪斯说:“没有病人不会说谎。”在这个信念上,他要
求助手们彻底的了解病人,包括他们的隐私,因为真相可能就在那些谎言和刻意隐瞒之下

真实不见得能给人们好好活下去的勇气,信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如同人的生命之所以独
特,就在于人有丰富的想像力。我更加同意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Epictetus)
对真理的看法:“人会被‘对事物的看法’影响,而不是被事物本身。”
比起真实本身,或许对事件的看法才是真实的主体。
克劳德记述著自己通过担任同学家教,然后一步步进逼他的家庭,偷窥着他的母亲,试着
引诱她的过程。教师吉尔曼做为读者,他其实不是一个毫无关系的旁观者。就像日常民众
在观看新闻的时候,也不是和新闻中的内容,报导所及的对象无关,彼此存在于不同次元
的个体。吉尔曼是克劳德的老师、成年人和一位守法的公民,但他却没有选择阻止克劳德
,而是虚假的避免表面上的介入,实质上却将自己的创作欲,并若有似无的满足克劳德渴
望得到老师肯定的意图。
妮娜做为新闻专业人士,刚开始她与路易斯的合作,以一个类似导师的身份引领着路易斯
。如同克劳德,她通过路易斯的才华与野心,获得自身实质与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当路易
斯反过来勒索妮娜,要她献上肉体以逞兽欲,妮娜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只要路易斯能够继
续贡献最刺激,最能挑起收视率的新闻画面。尽管妮娜的同事表达各种疑虑,提醒妮娜新
闻从业人员的专业伦理守则,妮娜视若无睹,她和路易斯同为利用虚构,以获得在真实世
界中成功的罪犯。
克劳德与路易斯,他们的价值观陈述著“为达目的,可以牺牲他人的价值观”,操弄真实
。吉尔曼和妮娜,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赞同与鼓励克劳德与路易斯的行为,强化了他们的价
值观。就像面对不合理、违反伦理的新闻事件,嘴巴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的冲高点阅率
的阅听大众。
§ 行动即认知
面对来谈者,或者面对一般人,当他们陈述著一件事,这件事可能是虚构的,可能是真实
的,或者真实与虚构混杂。
真实的价值是什么?某些来谈者把所有的经历都说出来,包括最深处的祕密,他们倾注著
自己的一切。曾有人告诉我,唯有绝对诚实,才能不让我做出错误的判断。可是并非所有
的真相都能提供救赎,说出真相和面对真相不见得是同一回事,面对真相和处理真相又是
另外一回事。
有次一位女士跟我陈述她的外遇经历,把开始到结束的过程钜细靡遗的告诉我。她并不后
悔,尽管偶尔会想起这位曾经让她动心的优秀男士。这个故事本身有多少香艳刺激的桥段
并不是重点,而是来谈者对于婚姻的态度,对于离婚应该进行的考量,以及一位女人对情
欲与性自主的观念。这些价值观使得她是她,呈现她的人格特质。
同样是关于外遇的陈述,不同来谈者的陈述方式与对事件整体,和自我评价的评价,说明
著个体,乃至于群体,以及文化圈彼此的冲突、和谐与央个人在这样的世界中如何奋力求
生,又如何委屈自己,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各种生存之道,形塑自我人格特质——同时也
是彰显人格特质——的方式。
虚构的故事,就像童话,每一篇都是人性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肉眼所不能及的边界。
《登堂入室》和《独家腥闻》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中间克劳德和吉尔曼、路易斯
和妮娜有过什么样的冲突、说了再见,绕了一大圈后,他们又重新走在一起。最终,他们
是什么样的人,比起种种说词,他们的选择本身说明了一切:虚构的故事只是表达现实人
生的一种譬喻方式。
太阳花学运、八仙尘爆、台湾是不是独立国家、卖奶换点阅的艺人……种种事件本身,议
题是什么、死亡人数多少和画面上乳房里头塞的是脂肪还是硅胶,我们面对这些事情的想
法、态度与反应,逼使我们面对自我,那张面孔或许是无法通过想像力简单虚构,并加以
否认,游走于充斥无数画面的时空片段中,残存的真实。
好读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7227078
作者: imcockroach (饱嗝额额额)   2015-08-05 18:30:00
前者看过觉得不赖,会再找时间看后者,感谢分享~~
作者: IMADOLL (IMA_Doll)   2015-08-06 09:48:00
独家腥闻真的不错 不知道为何那时候不红
作者: cymbal ( )   2015-08-06 12:36:00
独家腥闻看了两次还是超好看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