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迷影评】电影知识 专栏分享
[导演] 《爸妈不在家》陈哲艺的十年磨一剑
by 闻青翔
网页版文章(有图文解说):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67141
2013年金马奖奔腾半世纪来到了第五十届,不只是中港台的巨星、华语影坛的巨擘在颁奖
典礼当天回娘家齐聚一堂,为金马半世纪的风华烙上承先启后的印记;许多大师级导演也
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年推出作品角逐。
蔡明亮导演《郊游》、王家卫导演《一代宗师》、贾樟柯导演《天注定》、杜琪峰导演《
毒战》,名单华丽至极,就算是作为观众的我似乎也感受到评审们的为难了。但是没想到
最后最佳影片颁给了新加坡的《爸妈不在家》,它也获得了包含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配
角、最佳新导演共四项大奖。
陈哲艺,哪里冒出来的小子?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个疑问。但是这位新加坡导演其实跟
台湾颇有渊源。
他在领奖时曾提到过在创作路上影响他最多的就是台湾新电影,而侯孝贤、杨德昌、李安
等导演的作品都曾提供了他最宝贵的创作养分。从新加坡电影学校毕业以后也曾来台湾的
中影公司实习,担任过林正盛导演《月光下,我记得》的助理导演。而就在《爸妈不在家
》轰动金马的前一年(2012),他来到了台湾参加第四届的金马电影学院,与几位优秀的
学员共同激荡创作出短片成果《我是男子汉》。
若从他过去作品来分析,更能了解《爸妈不在家》的惊人,并不是一天造成。陈哲艺在第
一部长片《爸妈不在家》问世之前,已经拍摄短片近十年之久。最近有机会观赏了他的几
部短片作品,也算是初步窥探了他的创作历程。以下就按照这些短片年份的顺序一一来爬
梳陈哲艺的台下十年功。
《G-23》 ( 2005 )
陈哲艺第一部短片作品,也是第一次参加坎城影展(非竞赛单元)。充满了王家卫的风格
,以一位男子在电影院观察周遭买票进场的观众进而分支出去的各线故事,不时出现的主
角旁白、风格化的摄影、辐射的分线故事,有如《阿飞正传》与《重庆森林》的混合再造
。以大学生的作品来说制作算是很精良,看得出陈哲艺的野心已经萌芽。
《阿嬷》 ( Ah Ma, 2007 )
本片入围坎城影展短片竞赛,最后获得Special Mention 特别提及奖。故事叙述因为阿嬷
病危而纷纷聚首的大家族,每个家族成员都有各自的关卡以及对阿嬷的情感。俨然是短片
版的《一一》,本片的最后也是以童真的无邪作为对死亡的另类解读。虽碍于篇幅无法钜
细靡遗地描绘每一个角色,但是看似蜻蜓点水却又不空洞,看得出陈哲艺关注在“人”身
上的创作方式。
《雾》 ( Haze, 2008 )
本片入围柏林影展短片竞赛。描写一对年轻男女初尝禁果的过程,“雾”既是批判政府无
能处理新加坡霾害的困境,也是隐喻青少年对于“性”的朦胧感受。最后两人一起在天台
上看着笼罩这座城市的雾,但是对于刚刚才发生的事却有不一样的解读,矛盾的情感就如
同这片雾一样蔓延开来。陈哲艺对于角色的掌握越趋精准但又不失温度。
《Hotel 66》( 2010 )
在我看来本片是陈哲艺想尝试类型片的过渡期,跟他大部分作品的风格比较不同。把场景
搬到了陈哲艺求学的英国,但演员还是亚洲人,还可以看到当年尚未大红的温升豪。透过
旅馆空间发展出若即若离的男女感情,又有点疯狂喜剧的意味,也是他的作品中剧情比较
明显的一部。
《灯塔》(暂译)( Lighthouse, 2010 )
本片完全采用外国场景、西方演员。故事叙述一位母亲因为屡屡被男人抛弃,而负气带着
三个同母异父的孩子开着车漫无目地旅行。母亲对孩子说“我们要去看灯塔”,但灯塔所
代表的又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所想要寻找的救赎。母亲因为自己的婚姻不美满造成与孩子
的隔阂越来越深,而孩子心中父亲代表的形象也成了挥不去的疙瘩,甚至只能用名字称呼
父亲这个角色,只因为他们不想忘记这个从来不记得的人。最后“停车 – 和解 – 踏上
回家的路”让我想起了《小太阳的愿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8 ),说起来《灯
塔》似乎也算是家庭版的公路电影。比起《阿嬷》,本片的人物更觉有血有肉,当中透露
的同情与感动,某种程度也预示了《爸妈不在家》的诞生。
从这些作品创作的脉络就可以看出《爸妈不在家》的成功绝非侥幸,陈哲艺台下的十年功
,从临摹王家卫、杨德昌这些大师开始,再逐步建立自己的创作风格,短片的历练也为日
后的长片创作打下稳固的基石。相信《爸妈不在家》不会是陈哲艺昙花一现的灿烂,从今
以后渴望见证未来大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