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连电影产业(甚至影视产业)都还没发展起来的地方,
讨论这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
加上台湾观众是一种自主性非常差的族群,只要片商用"明星"加持,
台湾观众就可以吃得下各种片型。台湾人真的很吃明星和听起来很屌的奖项名称这套。
其实电影在台湾卖不卖,看台湾社会平常关注事情的方式就知道了。
简略上来看:
名人出包 = 头条
(例如:同样在军区,阿帕契姐搞爆一个营区,比什么都还威能。茶余饭后话题一个月)
素人出包 = 无聊
(例如:如果是无名小兵被欺负,肯定被吃案。三天后大家就忘记了。)
这只是从市场面来看票房的现象。
当然从大循环上来看,主要也会牵连题材循环上,台湾人的胃口。
不过根据台湾人多样化的味口,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题外话,从制作面上来看,好莱坞基本上会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来审视剧本题材,以及投资方向。才能尽可能的提高电影投资报酬率。
加上全球行销120几个国家的强力输出,就算美国本土没赚钱,却依然影响全世界。
这就是中国大陆电影走不出来窘境。
回到题目上,如果真的要分,
从制作角度思考卖座:导演>剧本>演员>其他
从制片角度思考卖座:导演>时节>地区>其他
从戏院角度思考卖座:行销>其他>演员=导演
从台湾角度思考卖坐:演员>行销>其他>剧本
p.s. 国外制片底下的顾问公司太强大,各种鬼神分析,依旧难免有意外冷门。
感想:想炒短线的台湾资方,很难拍出让大家都赚钱的片子。反过来讲,
台湾资方心中能赚钱的电影,通常也都不怎么赚钱。
我好羡慕外国电影credit跑完后,
出现一行字:本部电影提供一万人工作机会。
※ 引述《benjamin0126 (台湾健儿加油)》之铭言:
: 发觉电影非常的奇妙
: 有时一个环结miss,就变烂片
: 有时一个环结成功,就大卖座
: 像钢铁人其实普普
: 在漫威里也不算有名角色
: 但小劳伯道尼的个人演技魅力加持
: 把这部片变成卖座强片
: 还有阿凡达其实也不算创新片
: 但是喀麦隆魅力加持
: 就硬变成影史卖座片
: 也有像绝命终结站、夺魂锯这些
: 导演、演员、配乐都不强
: 光靠神编剧变卖座片的例子
: 想知道大家选片是看导演、编剧、演员、配乐、布景还是特效
: 大家觉得重要性怎么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