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好读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2894597
【超时空拦截(Predestination):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段时空旅行的故事才能摆脱时空悖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此一大哉问的纠缠?
这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可以化约为下述论证:
正如电影中角色所说,既不是先有鸡,也不是先有蛋,而是先有公鸡。
这个公鸡在西方世界即“上帝”,在中国文化则是“道”。
上帝或道,都是一种创造说,默认一个永恒存在的造物主,祂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也是创
造万物的第一原因,以此保证了万事万物的生灭。因为上帝乃是全知全能全善,故人世间
所发生的一切因果,都在祂的掌握之中。然而,当世间每有大灾难产生,人们总会问:“
为什么上帝要抛弃我?”好比当郑捷在台北捷运滥杀无辜,为何那些跟他毫无瓜葛的市民
用生命承受他的疯狂。
中世纪哲学家提出解释,那是因为上帝给了人们“自由意志”,故上帝就像一个能够同时
洞悉所有时空中的地球,于同一时间发生的每一种情况,但每一种情况都来自个体当下自
由意志的选择,因而他们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上帝是监督选择与负责发生的仲裁者,
赏善罚恶。
此外,有些哲学家(如自然神论者)认为造物主在创造世界之后,即保持寂然不动的状态
。创造之外,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关他的事。当然,对于无神论者而言,时空悖论能够通
过科学理论来诠解。
§起点
《超时空拦截》的剧情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时间轴描述:
弃婴Jane被整形后的John从医院抱走——Jane在育幼院长大——Jane参与宇航员培训失败
——Jane与整容前的John相遇,相爱——整形前的John失踪,Jane生下女儿——Jane动变
性手术,更改身份为John——在杂志以“未婚妈妈”为笔名撰写专栏——整形前的John和
整形后的John相遇——后者协助前者成为时空警察——整形前的John实践第一个任务,在
校园与Jane相遇……
电影有一个时间起点,那是导演说故事的时间起点,但就整体事件而言,我们不妨在解读
上将起点设于关键事件。《超时空拦截》的精髓就在于每个事件都很关键,观影者很难设
定一个起点,以此起点推展剧情,通过自己脑海中的逻辑认知整个故事。
如果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一场发于前意识的妄想,那么解读这部电影如同解梦。梦来自现
实,是一种经过潜意识,以及不受意志规范的理性加工而成的产物。
《超时空拦截》(Predestination)虽是一部时空为题的科幻电影,实质上更像一部心理
惊悚片,一场以悲伤现实为基础写成的恶梦。
§ 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心理咨商对于内在和谐有一个说法: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他们彼此对话,产生对一个整体人格的影响。
Jane是弃婴,在育幼院中长大。每个个体都需要内在支持与外在支持,儿童特别需要外在
支持,因为他们在生理与心理都还处于弱小的状态。没有大人的扶持,他们没有办法生存
下来。
育幼院和一般家庭不同,里头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尽管有许多同伴,但更多的是同侪友
谊。照顾儿童的成人当中也许有和特定孩子投缘的,但就教育和管理来说,为了维持适当
的公平和管理方面,并无法简单建立如亲子一般紧密的关系。
因为一般亲子的关系是属于一种无条件的交往体系,父母对孩子带有权威,但他们的付出
能够做出超越义务的牺牲。即使子女不比他人优异,也能对孩子保有极高的爱。同样地,
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和感情是超越思维逻辑的判断,小时候爸妈对孩子付出很多,当父母年
老,换成子女对父母大量付出。
育幼院里头的成人与儿童关系,不等同无条件的交往关系。每位成人都得面对多位儿童,
儿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关怀。在电影中,Jane争取的方式很常见,通过让大人头痛的
方式。加上她凭著天赋,在学科方面表现优良,因此她通过打架、破坏等行为得到关注,
又能避免被归类为典型的坏孩子。她呈现高度自主的形象,实际上就像Jane不但吐露的,
“她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爱。”
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外在父母”,即成人的肯定,往往与此同时与同龄人疏
远,因为这样的孩子一直在生命中忙于寻找能替代父母的角色。一个不断胡闹的人,他对
自己“内在小孩”过于放纵,但这个过于放纵来自对“外在父母”的一种渴望。
§ 内在失衡的表现:无法自控
心智成熟的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整合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好比当一个人计画减肥,当
他来到一个放满美食宴会场合,内在父母会告诉自己:“我应该节制,不要吃太多,否则
会胖。”,内在小孩会告诉自己:“吃吧!偶尔放纵一下没关系。”成熟的人会在该吃的
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并且不因为吃或不吃过于纠结。
心智不够成熟的个体,一方面无法抵挡内在小孩的任性,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内在父母在
事后对内在小孩做出各种过于激烈的谴责,这样的人会在放纵饮食之后批判自己,“看你
腰上的肉,你是猪啊!”。又像是无法控制跟人发生关系的个案,在发生性行为之后过份
贬抑自己,“瞧妳这个样子,妳是妓女吗!”、“我这么贱,以后肯定嫁不出去了。”
不成熟的心灵,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十分不和谐,经常在激烈的彼此交战。就像一
个不和谐的问题家庭,父母平时怠于应尽的管教责任,且经常在事后以责备和惩罚的方式
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孩子平时得不到爱和适当的管教,他欠缺对父母的信赖、敬重与安
全感,面对父母的指责,强烈回击或置之不理,都会继续撕裂双方的关系。而这一切全发
生在一个人的内在,形塑一个人的人格,一个失衡而分裂的心,对外很难轻易建立一个健
康的关系。
§ 内在失衡的表现:自恋
Jane总是表现的特别强悍,在育幼院她企图争取老师的关注,在宇航员培训中心,
Robertson成了她冀望得到关注的外在父母。但她仍用很幼稚的方式争取,除了打架,她
对同侪缺乏同理心与同情心。他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建立伙伴、恋人的关系。
被赶出培训中心之后,Jane从事的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即使曾经到校园学习,在变性
之后她仍选择担任一个人就能完事的专栏作家。
生命中,她曾经爱过的人,那个John是一个幻影。因为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拥抱自己,但拥
抱自己是极度孤独者最大的寄望。就像自恋情节中,美少年Narcissus被诅咒,爱上了自
己在水底的倒影,化为顾影自怜的水仙花。这都是内在不和谐,造成自我人格建构失序,
导致外在关系无法正常建立的结果。
校园相遇与相恋,John的离开是难以避免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在自恋中得到真正的爱。自
恋跟自爱不同,自恋是一种自我迷恋,欠缺真正的自我了解,因为自我了解需要外在世界
中,与形形色色人们交往所得的经验。自恋者往往过度膨胀自我,无视他人的存在与价值
。当与他人发生冲突,不会考量现实情况,换位思考,而是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自己永远
是对的,甚至是悲剧英雄。
§内在失衡的表现:宿命论
我们回顾一下主角的成长,是一场自我接纳——从尝试到放弃——的失意之旅:
A. Jane:寻找外在父母肯定的女孩,在成长中认识自己,自我建构。
B. 整形前,变性后的John:一个人生活,学习重新认识自我,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男
人。内在父母控制了内在小孩,实际上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关系并不和谐。所以她遭遇和
自己极为相似,但看起来更成熟,过得更快乐的John,很快的陷入恋情,因为John知道
Jane的内在小孩需要什么,她通过扮演一个Jane需要的外在父母,双方实则都在试着填补
自己内在的缺憾。跳过一般恋爱需要经历的过程——陌生、熟悉、猜疑、信赖、调整——
他们与其说彼此相爱,不如说他们还是处于自恋的发展阶段。
C. 整形后的John:知道自己命运,想要掌控自己命运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炸弹客。他是
一位受到Robertson和他人肯定的角色,也就是内在小孩受到外在父母的承认,因此他为
了讨好外在父母,努力去完成各种任务,即使这个任务造就自己一生的不幸。
D. 炸弹客:这个自己是内在失衡到极致的结果,正常人的内在会有许多冲突,Thomas
More曾说,“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交朋友。”。当一个人彻底的被内在小孩或内在父母
掌控,内在尽管不在冲突,但在社会中却可能呈现反常的面貌。因为一个极度自恋的人,
他不需要(放弃)自己的社会性,不因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而懂得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整。
E. 整形后的John将自己所生的婴儿,按照Robertson的指示放在育幼院。到这个阶段,
Jane/John完全成为一位宿命论者。这经常在家庭中重演,像是被婆婆虐待的媳妇,后来
也成了恶婆婆;看父亲酗酒长大的孩子,自己也得了酒瘾。
他们在不和谐的内在关系中成长,外在关系也缺乏健康的经验,因而未能好好学习如何通
过正常人的方式生活。并且曾经受到的仇恨,一直没有妥善的发泄与安顿,最终就会投射
在外人——特别是与自己亲近的人——身上。电影中,错乱的价值观,最终转嫁于公众,
以伤害公众的炸弹为一种行善的表现。
进而,悲惨的命运就会陷入一种“宿命论般”的轮回状态。
宿命论是一种放弃自我时的借口,就像我们前面谈到的,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因为当
我们把自己想得很糟,然后想像事情接下来会变得很糟糕,我们因此不愿意做出积极的改
变,当事情因此弄砸,我们就有借口把责任推给环境、命运与他人,总之与我无关,内在
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都推托了自己的责任。
§ 接纳自己,破除时空悖论
健康的心灵懂得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能够在社会中不失去自我的主要人格。举例来说,内
心健全的人会因为潮流添购服装,但不会每当潮流改变就无所适从,拥有一套自己喜欢和
习惯的穿着风格,又懂得在适当场合穿着合宜。
Jane/Jone的遭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多少人在成长中,因为处在失能的家庭
,或遭逢极大的不幸事件而未愈,使得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欠缺亲密的沟通与成长。最后
让自己的人生越走越严峻,从自我的无法安顿,达致自我毁灭。甚至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自己以加害人的身份重现做为受害人时的悲剧。
我想起电影《隔离岛》(Shutter Island)中,爱德华警官因为目睹了妻子杀儿的一幕,
将之归咎于自身,而因为深深的内疚和罪恶感,造成他产生精神分裂,将治疗精神疾病的
疗养院看成是一个监狱,遗忘自己身为病人的身份,在追凶的过程中将悲伤的记忆埋进潜
意识的深处。
以及电影《杀客同萌》(Sucker Punch)中,Baby Doll在丧母与继父试图性侵她和妹妹
,导致她为反抗,误杀妹妹后,造成严重的精神失常。她和其他病人想要逃离精神病院,
并且将病院内的医疗人员与环境幻想成一系列的超现实场景。
极度的悲伤与极度的压抑都有让人精神失常的力量。当我们忽视心理的负面力量,这股力
量就会逐渐成长,从小小的黑影,变成一个黑色巨人。就像生理疾病一样,当疾患从黑影
成长为巨人,往往超出个体能够处理的程度。
然而,莫忘黑暗力量也曾经是光明的力量。如果我们要破除人生一度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诅
咒,我们要试着接纳自己,咨商师武志红表示,愤怒、悲伤、恐惧都是为了保护我们内在
不要受伤,宣泄压力的本能。
§ 结语
酒吧中,整形前的John向整形后的John诉说自己生命的缺憾,可是从Jane到炸弹客,她始
终没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宇航中心的Jane听从Robertson、校园中的Jane听从偶然邂逅
的半身、变性后的John听从酒吧里头偶遇的人,她寻觅著外在的父母,那个不存在的父母
。
当时光机器故障,失去外在父母的指引,John只能听从自己内在父母,照料内在小孩。但
长久以来欠缺人格完整养成,迷乱的灵魂摇身为来自地狱的恐怖使者。
我不禁想,假使当John在校园与Jane相遇,他愿意抛开表面的成熟,真诚对待过去的自己
,帮助Jane试着接纳自己被抛弃的事实,接纳自己在成长中的寂寞,发泄于同侪身上的愤
怒,以及对爱的渴望。引导她慢慢试着学习社会化的历程,接纳自己的心理中的负面力量
,是否便能跳脱一系列自我伤害的发展?
假使John和Jane内心的小孩能够彼此拥抱、安慰,牵手成长,灵魂或许就能回归整全。遗
憾的是,他们选择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孩,不敢轻易现出内心小孩的脆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彼此拥抱,避免分裂成两个我。我们就能在属
于我们的时空旅程中,避免一场在幻影中不断轮回,灵魂止不住向下坠落的悲剧。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289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