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唐山大地震》

楼主: ursaminors (ursaminor)   2015-04-12 10:38:51
部落格有图无音乐版
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2014/11/blog-post.html
相较于冯小刚的电影,我想我还是喜欢张翎的《余震》。我一直认为任何改编皆无法超越
文字,原著里的情感与透过文字展现的无名张力,让每个阅读者都有自己想像的投射,我
一直认为这是文学改编电影永远的宿命。而电影作为一个独立于文字之外的作品,导演是
另一个作者,两个作者(小说与电影)在其作品中虽然拥有类似的情节与故事,但作者的
痕迹会在作品里留下来,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张翎,在其成名之作《金山》成书前(差不多与《余震》被买下电影改编版权同一时期)
一直是个默默笔耕在与中国距离遥远的多伦多不为众人知的一位女性作家,相较冯小刚作
为一个中国知名的男性商业导演,两人间背景的差异之巨大几乎成为对比,女性/男性、
华裔/中国、文学性/商业性,而背景差异其实观众可以很轻易地在其作品中窥见。张翎
从《温州女人》以降的长篇小说都是以女性的视角出发,且执著地书写女性生命史,而背
景时代是巨大的,所以她写海外移工、写巨大灾难后的重生、写移民在异国的故事;冯小
刚则不一样,我相信他买下电影的改编是因为背景,唐山大地震,几乎笃定是一部卖座大
片,因为当碰触巨大灾难时国族主义总是会轻易地被召唤,试想能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同仇
敌忾的事件,除了国际性的体育竞赛之外,就是灾难。(当灾难超越国界之时,激起的反
应会超越国家之别直至人类这一物种的程度,想想南亚海啸。)
因此唐山大地震的背景加上中国人特殊的强烈爱国主义,观众也预期进场看电影就会哭,
悲剧的涤净效果展现无遗。
不过在现代,资本主义无所不在,亚里斯多德时代的悲剧早已远去,现代的悲剧故事里的
商业性表现在包山包海的置入性行销,导演有意识地操作这些且更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放进
剧情脉络中,从原著中没有的解放军和汶川地震,甚至方登继父的形象转化成一个理想父
亲,同时这也是一个解放军/好父亲神话。电影中将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连结,我觉得导
演非常高明的将观众心中的巨大伤痛召唤出来,超越时间与空间,连结两代人(未曾遭遇
唐山地震的一代与上一代),同时再度描绘解放军的保家卫国形象。而横跨三十多年的故
事除了人物的生命史外,观众可以看见中国的巨大改变,眼看起了高楼,看改革开放后的
经济发展,看见“主旋律”。
光看作品名称《唐山大地震》与《余震》所指涉,可得知导演与作家切入的角度可说是截
然相反,电影的前半小时,大场面的地裂天崩深深震撼着观众,这是商业逻辑之下的结果
,不过相较好莱坞的电影公式,这样的剧情铺排更让观众体会灾难的不可预测与其巨大。
小说则属于倒叙写法,从一女子之口开始这整个故事,有形的灾难早已远去,读者与主角
从剩下的残留物拼凑从前。张翎的《余震》读者所见是“小人物在大时代里”,而冯小刚
的《唐山大地震》,观众见着“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作品讲一样的事,从相异的角度。
作者: sylviasyuan (syuan)   2015-04-12 11:29:00
推金山 看到他写华工去美国搭船的一些画面跟做苦力时还哭出来,那个年代为了家庭飘洋过海真的很辛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