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 革命进行式,兼谈台语的僵化

楼主: aliylsh (叶阿里)   2015-03-31 20:56:32
有几张图的网志版:http://blog.xuite.net/aliali/blog/308949398
片名:革命进行式
导演:陈丽贵
这是一部介绍史明生平的纪录片。
正如何荣幸所说,史明太巨大了,
他值得每十年就拍一部纪录片,
但要将这一切浓缩在两小时内,材料的处理上难度很高。
也因此,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
本片绝对具有无庸置疑的地位;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本里认为这是一部还可以更好的纪录片。
◎现役革命家
先简单介绍一下史明这个人。
史明本名施朝晖(从母姓),出生于1918年的台北士林,
家里边有钱得紧,不过他从小背骨,
本来可以继承家业平平顺顺地过一生,
他却一辈子投入左派运动,深信独立是台湾唯一的活路。
以下摘录电影官方的简介:
他一生纵横四大洲、反抗三个政权。
有人说他是台湾的“唐吉诃德”,梦想着不可企及的梦想;
也有人说他是台湾的“切.格瓦拉”,是东亚硕果仅存的现役革命家;
但是,他私下推崇的却是巴游领袖“阿拉法特”。
他一生都在“跑路”。
曾经投入中共地下组织从事抗日活动;
曾经成立“武装部队”企图暗杀蒋介石;
曾经亡命日本,完成首部台湾人民族志,
并持续对台湾输入“武装革命”与“民主启蒙”;
至今97岁,一眼全盲、身形佝偻,
却依旧战斗力满点,依旧传奇不断……。
这个文案一点也不夸张。
史明的学识和经历都十分丰富,
在投身政治运动的路上,他有充分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他的《台湾人四百年史》是站在台湾人立场所撰写的第一部台湾通史著作,
连横的小说《台湾通史》整个不能比。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史明的身体力行。
有别于孙文这种神主牌式的革命家,史明以行动支持自己的理念,
他自述:“一心一意为台湾,老老实实做独立,一切行动对历史交代。”
即使立场与他相反的人,也无法否定他的言行合一。
尽管年事已高,史明仍展现出高度的意志力,
来策动他老迈的身躯,
我的战斗力只有六百,他起码有五十万以上。
◎音乐塑造时代
除了史料价值外,这部纪录片的另一个亮点是艾文的配乐。
片中的音乐大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史明成长时代的音乐、一是史明喜欢的交响乐,
然后是史明自己演唱的歌曲。
我觉得这些音乐选得很棒,在影片里边下的时间也恰如其分,
成功营造环境的氛围,
有的歌曲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例如早稻田大学的校歌,
有的歌曲则带有弦外之音,例如史明唱的舞女象征台湾身不由己的地位。
这些音乐赋予影片更棒的节奏感,对影片加分许多。
◎说故事的难处
导演陈丽贵在接受访问时表示:
“史明的故事太丰富,怎么有节奏地叙事,又不流于流水帐,是最困难的地方。”
直指这部片处理上的症结。
史明生于日治时期的台湾,大学在日本就读,对日抗战开始后,他到中国帮共产党抗日,
其后,因为不认同中共的阶级斗争路线,史明回到台湾,
却碰上搞戒严、白色恐怖的蒋介石,
史明暗杀蒋介石失败后,再度逃到日本,在池袋开了一间生意很好的面店。
(他还有做市场评估,分析目标族群,很有商业概念的革命家啊)
他所处的大时代太混乱了,但“革”中并没有时间一一交代来龙去脉,
因此观看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基本门槛,
就是要对台湾、中国的现代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观影过程中比较能够理解。
史明的故事太多,而影像资料太少,
因此陈丽贵对于“时代”这个议题的处理上选择有限,
但相对来说,史明本人的“人格”是片中表现比较好的部分。
片中访谈了许多跟史明有过互动的人,
包括张炎宪、陈芳明、吴叡人、蓝士博、张之豪、叶治平、陈郁秀......等等,
其中最珍贵的是采访到了实质上是史明妻子的前女友平贺协子,
这些人有的研究史明思想,有的与他本人交往多年,
他们口中描述的史明,与陈丽贵镜头底下的史明言行,两相对照,
确实映衬出导演说的“一具衰老躯体中,承载着永不衰老的灵魂”。
这一点透过史明游泳前的更衣镜头表现尤其强烈。
本里唯独对片中义务照顾史明的阿忠,其中一段访谈不以为然。
阿忠提到他的表姊叫他“不要照顾史明,回去照顾父母”,
阿忠回忆起这段时,回应道,
我表姊是生意人,眼里只有钱,没什么国家、民族观念。
或许表姊真的是个势利的人,但从她的诉求“回去照顾父母”来说,
是十分站得住脚的理由,更看不出哪里“眼里只有钱”,
导演剪入这段访谈,除了帮阿忠加戏外,坦白说我看不出其必要性。
◎台语的僵化
我想顺便藉著这部片中的语言表现顺便谈一下我对台语现况的一些想法。
以下为了论述方便,将台式闽南语简称为“台语”,以“国语”表示官方中文。
客观来说,台湾岛上的多数人能够讲国语和台语,
而国语因为官方的重视,拥有完整的文字及拼音工具,
相较之下,台语仍未有统一的文字及专属的拼音工具,
虽有学者提倡使用罗马拼音或通用拼音,
但我认为这些外来的系统无法准确表达台语的发音和语调,
更何况所谓的提倡离真实生活还非常遥远。
我认为由于国语完成了标准化及书面化,而台语没有,再加上早期国民党的刻意打压,
使得两种语言在对应新词的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落差。
这种现象在台语新闻中尤其明显,
我们可以清楚分别哪些是转化为台语的外来语,
例如“便当”、“奔驰”、“英国”等等;
哪些则是主播不会念,只好用国语取巧,
例如“叙利亚”、“袋鼠”、“强子对撞机”、“习近平”。
我认为这是台语的危机,
不会念、台语没有的词,只要用国语发音就好了,台语不需要创造新词。
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已足以造成台语的僵化。
在“革”中,可以发现同样的情形。
我并不是在主张福佬沙文主义,而是针对这种语言的文化现象有感,
蓝士博在片中的访谈完全使用中文,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
然而部分访谈者,企图使用台语,却讲著讲著就穿插国语,
我不确定是否本里小题大作,但这情形使我感叹台语的不足。
受访者临场应变,或有未及之处,
不过导演陈丽贵亲自撰写旁白,而且是后期录制,
却偏偏要写出自己无法完全使用台语念出的旁白,
就实在令人遗憾了。
台湾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发生在台语,
(而且台语还是这岛上第二强势的语言)
只是台语是本里的母语,我自然关心它多些,
但跟台语比起来,国内还有更多语言已经濒危,令人忧心。
希特勒曾说: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
 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
 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
对照此时台湾,我想我们没有乐观的本钱。
作者: nichew (nichew)   2015-03-31 21:07:00
KMT三宝 :媒体、学校、党产。
作者: fatotaku (死肥宅)   2015-03-31 21:48:00
以前古汉文的发音不也比较接近台语,那台语怎么会没文字我本来以为汉字写得出来就有办法用台语发音当然我也同意你的观点,台语未能有新词是种恶性循环
楼主: aliylsh (叶阿里)   2015-03-31 22:08:00
汉字可以用台语发音,但不是所有的台语词汇都能写成汉字因为台语(或说它的原型闽南语)不曾成为官话
作者: qazxswptt (...)   2015-03-31 22:17:00
闽南语系是有字的 但不多 以前看一个纪录片讲的至于现在对于史明 实在是没什么好不爽的 他早已经够被尊重了 无须有什么多余的妄想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04-01 03:26:00
同意你说的“台语的僵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