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eondu (乳牛的怨恨)
2015-02-22 11:54:43当一个人没有了记忆,自己还会是自己吗?
有没有想过,怎么样才是代表着一个人的要素呢?是身份?是财富?是伴侣?还是…?
本片阐述著这么一个概念,丧失了知识以及记忆的自己,就不是那个真正的自己了。
我听过一种说法,一个人真正死去的时候不是心跳停止的时候,而是时间上已经不再有人
记得自己的时候。
女主角Alice,有着受人尊敬的职业;有疼爱她的丈夫;有各自朝喜好发展的子女;更刚
刚欢度完五十岁生日,原本应该是幸福的人生却悄悄从一场演讲中的小忘词开始走样。
接踵而来的小意外,在熟悉的校园里迷路、记不起词汇的拼法、遗忘刚认识的人事物,种
种状况都让Alice感到陌生与害怕,更难以对家人启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异状。
比起医生所宣告她所罹患的早发性阿滋海默症(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
Alice更宁愿自己得到是脑癌,起码她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这一切。
对她来说,引以为傲的丰富知识以及聪明才智一旦不复存在,那么她也就不再是她了…。
确认了罕见的早发性阿滋海默症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事实后,Alice做了很多让自己保有认
知的努力。
在手机上输入各种关于自己的问题,
定时让手机响起来回答;
反复的玩着拼字游戏;
主动拜访失智老人之家,了解自己之后可能演变的状态;
以自身经验为阿滋海默症做了感人肺腑的演讲;
录了给未来自己的影片,提醒失去自我后的自己了结灿烂的人生,化成一只飞舞的蝴蝶。
只是失智症到了后期,自问自答的问题再也答不出来,甚至忘了自己遗失了手机,也不再
记得录给自己的影片所为何事。
电影中,Alice在几近崩溃的状况下告知了丈夫John患病的事实后,又得知早发性阿滋海
默有百分之五十的遗传可能性。
此时的Alice态度却转为坚定,反驳了John暂时对子女隐瞒的建议,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
的未来做出决定与打算。
Alice的三个小孩,对于母亲即将产生的改变,和以后有可能同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状况
,采取了迥然不同的行动。
大女儿Anna不希望母亲记得无关紧要的事项,想减少更多她记忆上的负担;
小女儿Lydia不厌其烦的重复拼字,让母亲维持记忆的感觉;
大儿子Tom陪伴着母亲参加了分享失智症的演说。
唯一相同的是彼此的感受和压力。
Alice在担忧子女的未来之余,同时也辞去了教职,随着丈夫到了海边小屋养病。
她不只一次的对John提及,希望John能暂时放下手边的工作,和她共同面对她还能保有最
后智能的这段日子。
John却还是无法舍弃刚要开始大有可为的事业,想带着妻子一同前往,双方始终没有共识
。
一幕,John带着患病后期的Alice到常去的冰淇淋店,看着Alice过去曾任教的大学,他意
有所指的问Alice是否还是想留在这个地方,几乎已经无法在记得任何事情的Alice似懂非
懂的回答:“冰淇淋还没吃完,要走了吗?”
这时的John了解到,妻子已经是个带不走也放不下的负担。
对于逐渐丧失行为能力的阿滋海默患者,身旁的亲友所必须承受的负担或许更是一种不相
上下的绝症。
对于阿滋海默症的表现,导演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
例如Alice在校园迷路时,整个四周围场景全都变成一片模糊,仿佛就像她在剧中对小女
儿所解释阿滋海默症的感觉:“好像就在眼前,却构不著,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再失去什
么。”
是一种将抽象化为写实的表现方式,只是对于视障朋友来说就需要在此时有一些提示,只
听得到女主角的喘息声很难理解当下的状况。
同样的,之后Alice用手机玩着填字游戏,或者在演讲时需要使用萤光笔划过讲过的部分
,避免不断的重复相同的段落。
若能有针对画面的语言提示,即使是用听着电影也能够对剧情有更多的感同身受。
失智症,也就是阿滋海默症,也许并不像是其他身障患者是身体上有了残疾那么赤裸裸的
透露著自身的障碍,但却也是一种同样可怕的残疾。
即便他们四肢完好无缺,但再也没有能力去运用,甚至没有能力去感同身受陪伴在身边的
人的心痛。
电影中不时穿插著两个小女孩在海边嬉戏的陈旧影像片段。
没有人知道阿滋海默症患者到了最后心里想的是如何的风景,因为到了那时他们也没有能
力再去表达。
在Alice病情恶化到不再认得家人时,也许Alice的心智已经回到了孩提时和早逝的妹妹游
玩的那段时光,心中留下的只有她在电影最后说出的那句词汇-Love。
墨镜哥部落格:网志图文好读版
http://anry.pixnet.net/blog/post/60022216
墨镜哥粉丝团:
https://m.facebook.com/russkantw?ref=m_notif¬if_t=notify_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