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卢贝松作品:《露西(lucy)》

楼主: moodyblue   2015-02-22 08:41:23
卢贝松作品:《露西》
网志图文版:
http://www.b88104069.com/archives/1208
第一次见卢贝松是《地下铁》,学校宿舍旁黑漆漆小房间,电影社把它列为
艺术片教材,当时我尚年轻,感想是有史以来最好笑另类电影。第二次见卢
贝松是《碧海蓝天》,学校图书馆公共视听室,当时还押证件登记换到录影
带,看完觉得卢贝松真是天才,第三次见卢贝松是《第五元素》,和家人一
起在电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当时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这位导演。后来断断
续续听到的卢贝松,只剩下《终极杀阵》和《玩命快递》。
前一两年卢贝松带队来台拍《露西》,未演先轰动,台湾媒体太过于受宠若
惊,把卢贝松当作是外星生物降临台湾,撕破脸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我本
以为这《露西》只是换个包装的《终极杀阵》或者《玩命快递》。(必须先
老实招,这大两系列我一部没瞄过,我只是纯粹本能反应,觉得就是那一类
电影,你懂得。)后来《露西》上映,没想到当时的批踼踼电影版,每天狂
冒好几个露西好雷,以一个资深乡民多年版友的我本能反应:这片应该有霹
雳级水准。
英文片名是“Lucy”,台湾直翻“露西”,香港暴力翻译成“超能毒贩”,
大陆则是把它当作美国大片,翻成“超体”!好久没看到同样一部英文片名
,两岸三地各自解读各自翻译了。
我看过的卢贝松电影都有个特点:剧情一条直线通到底,没有太复杂结构,
导演在简单的故事进行中大胆地玩镜头、玩影像、玩幽默。早在他1985年生
平第二部作品《地下铁》,已经将这个特点玩到炉火纯青。大学时我在电影
社看过几部法国新浪潮,那种抛弃摄影棚、打散敍事结构、把镜头摆在生活
琐事面前的表现手法,跟好莱坞工业化生产截然迥异。大约同时期看的《地
下铁》,我也有类似感觉,当然卢贝松有自己风格,话说回来,新浪潮每位
大导本来各有自己风格。
尽管法国电影界多认为卢贝松叛逃好莱坞,但毕竟是法国出生导演,毕竟早
年已达到《地下铁》水平,所以卢贝松在好莱坞发光发热之后,我完全不期
待他拍出《变型金刚》,比较令人期待的是,在新浪潮和好莱坞之间,是不
是能找到平衡使力点?
看完《露西》,我看到了好莱坞的卢贝松,同时看到了《地下铁》的卢贝松
。一开始在台北晶华酒店前面,露西和刚认识不久男友为了拿个行李箱,两
人讲一长串琐碎对话,接着韩国黑帮那一段很离奇暴力,这暴力是在一种黑
色幽默的基调上进行,中间还恶搞穿插了一些动物星球频道的画面。虽然说
不可能把电影前半段归类为新浪潮,但至少感觉到卢贝松在玩这个东西,将
短短时间轴拉的很长,换了其它导演会有其它种拍法,极具个人风格,对我
而言这就是《地下铁》的卢贝松。而电影后半段的警匪枪战、飞车追逐,虽
然有精彩刺激到,但我感觉是千篇一律的好莱坞,就连大学教授的安排,都
仿佛似曾相似。
卢贝松在《露西》里玩的最多的是“发挥大脑潜能”这个假设。吃很多包蓝
色小丸子变成了上帝,类似概念如果放在当前流行的超人英雄电影,其实也
可以成立,只不过如果是传统好莱坞大片,应该会讲一个拯球地球正邪对抗
保护人类的故事。而放在卢贝松手里,他只是单纯想把这个假设玩到尽致,
没有在管好莱坞那一套起承转合的公式,也因此这部“大片”只有短短89分
钟,也因此一同观赏的老婆,难得去倒杯可乐都要我按个停止键,却在结尾
时直说不好看。
我自己是看得很开心。“生命是在10亿年前被赋予给我们,现在你知道能用
它做什么。”这句话明显在吊哲学家胃口,电影当然没法给答案,传递知识
可以写成一篇论文,但这篇论文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写完了,两千多年的人类
文明没有接着往下多写些什么。如同电影没告诉我们露西牌随身碟装了什么
,其实所有关於哲学的东西都只是个问号,苏格拉底在两千年前问倒了所有
希腊人,如果苏格拉底活在现代,同样可以问倒所有资讯爆炸的现代人。
也许,除了《露西》之外。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5-02-22 11:48:00
我倒是没用新浪潮来解读过老卢,老卢的确自成一派,可以说是美法之间,也可以说是兼得美法两国之长,他神祕的脑袋编出好多秀异奇情作品,有的优秀有的拙劣却从不平庸,令人每次都很期待。
作者: ichbintony   2015-02-23 21:40:00
这是难得的好片,可惜曲高和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